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析中职学校《哲学与人生》团体活动课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9283 浏览:83992
论文导读:以格林伯格(Greenberg)为代表的新一代格式塔治疗学家,致力于对格式塔治疗技术中“双椅对话”和“空椅子对话”技术的效果研究。他们通过严格的实验分析,系统阐述了双椅技术的作用效果,极大增强了治疗学家们对格式塔疗法的信心。1我国对团体辅导的研究相对较晚,始于20世纪90年代。最初主要关注新生入学教育、自信心教育、人际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国当前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教育部统计,2013年全国中职学校毕业生总数已达607.46万,中职生成为党和国家21世纪人才素质培养的重点对象之一。当前,我国各类中职学校都开设有德育课程《哲学与人生》,面对当前新形势下多元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冲击,中职学校教师需要立足《哲学与人生》课程的教学和实践,不断创新教学管理策略以提高中职生德育效果,培养更多思想政治素质良好的中职生。

一、研究背景与作用

(一)研究背景

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遵循职业学校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按照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基本任务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公民,进而成为报效祖国、积极进取、诚实守信、敬业乐群,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
德育课程是中职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根据上述文件要求,《哲学与人生》德育课程建设尤显重要。然而,当前《哲学与人生》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诸多理由,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教学内容陈旧。《哲学与人生》有较固定的教学大纲和要求,具体内容则需根据时展要求不断变化。实际教学中,基本原理不变的情况下,总体缺乏深入中职生精神需要的内容创新,尤其是缺乏德育实践部分的内容建设。因此,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仍停留在照本宣科,有的教师则变相讲授其它课程内容,没有真正重视教学内容上的改革创新,以吸引学生提升教学效果。
二是教学形式单一。当前《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程的教学形式主要采取课堂讲授,在讲授过程中又以传统灌输方式为主。因此,学生普遍感到课堂教学缺乏生动性和趣味性,很难达到理想教学效果。
三是教学改革表面化。为解决教学内容和形式方面存在的理由,一些教师意识到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有的教师将更多哲学理论引入课程教学,有的教师则从心理学、表演艺术中借鉴策略,采用情境设计,小品表演等方式配合理论课教学。然而,由于缺乏内容为中心的课程教学系统设计,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活跃了课堂气氛,但在实际培养学生德育素质方面效果不明显,从而使教学改革流于表面。

(二)研究作用

根据文件中国家对中职学生德育培养的要求以及当前我国中职学校《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理由,对《哲学与人生》课程进行团体活动课设计与实施,具有重要的理论作用和实践作用。
理论方面,始终以团体动力理论、活动课程理论为基础,将团体动力理论、活动课程思想与《哲学与人生》课程紧密结合,这将推动团体动力理论和活动课程理论的发展;本文所进行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经验将为《哲学与人生》实际教学提供理论指导;将有助于推动中职学校德育课程的教改研究,不仅为其他教师开展《哲学与人生》课教学研究提供借鉴,而且为团体动力理论、活动课程理论在其他德育课程中的运用提供借鉴。
实践方面,通过对团体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直接有助于提高《哲学与人生》课程的教学效果。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采用团体互动方式后,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体,要求学生自己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推动教师自我成长,在团体活动过程中,教师扮演多重角色,需要具备多种能力,通过对每次课堂活动的反思和总结,能够推动教师自我成长;有利于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团体活动进行过程中,教师及时参与活动,与学生交流的机会和时间增加,另和学生一起作为参加者,有共同的感悟,能够和学生产生更多的共同语言,师生关系更加和谐;有利于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众多游戏环节的设置,配合音乐的渲染,众多学生的参与,和传统《哲学与人生》课程相比,更有利于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二、国内外研究目前状况

《哲学与人生》课程是我国中职学校培养方案中设立的必修课,极少见到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但团中职学校《哲学与人生》团体活动课由优秀论文网站www.7ctime.com提供,助您写好论文.体活动理论源于西方,国外关于团体活动课的研究成果相当丰富。因此,综合国内外研究目前状况,与之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第一,关于团体辅导研究。国外在团体辅导理论方面研究较早且日趋成熟,先后涌现多种理论,其中主要包括格式塔疗法、认知疗法理论、行为疗法等。如弗瑞斯、皮尔斯(Fritz Perls)创立的格式塔疗法,提出了以关注感觉体验为主的治疗理论,发展出以双椅对话技术为代表的具有独创性的治疗技术。以格林伯格(Greenberg)为代表的新一代格式塔治疗学家,致力于对格式塔治疗技术中“双椅对话”和“空椅子对话”技术的效果研究。他们通过严格的实验分析,系统阐述了双椅技术的作用效果,极大增强了治疗学家们对格式塔疗法的信心。1我国对团体辅导的研究相对较晚,始于20世纪90年代。最初主要关注新生入学教育、自信心教育、人际交往等具体理由的心理治疗,后来研究范围的不断扩大和水平不断提升,如台湾学者徐西森的《团体动力与团体辅导》,樊富珉、何瑾的《团体心理辅导》,罗京滨、曾峥的《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实操指南》,白羽的《转变心力—团体心理训练与潜能激发》等,他们从心理学角度探讨了团体辅导对于激发个人潜能方面的作用。另外,国内在研究团体辅导的硕士、博士论文方面,仅2011-2013年就有43篇,研究者分别从心理压力、人际焦虑、职业设计、自信心提升等方面探讨团体辅导的理论与实践。
第二,关于活动课程的研究。国外开展活动课程研究较早且很丰富,其中以杜威的活动课程理论为代表。杜威认为,活动是有教育作用的“良好活动”。这种活动“一定要在学生的经验的范围内,并且同他们的需要相联系”。它允许每个儿童自己去做,而且是按照自己特有的方式去做,每种活动为儿童开辟了一个新的方面,引起新的理由,唤起对更论文导读:.2005(12)但武刚.杜威的活动课程理论述评.高等函授学报.1996(4)上一页12
多知识的需要。2我国开展课外活动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发展到今天,活动课程研究理论日趋成熟,相关硕士博士论文仅2011-2013年就有30篇。如刘静的《高中历史教师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刘欣的《当代小学音乐活动课程研究》等等。现有研究主要突出两个方面:一是活动课程与各个学科的融合研究,如活动课程与历史、语文等课程教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学科结合起来研究;二是活动课程与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研究,如将网络游戏与团体活动课程相结合,探索游戏与教育结合的平衡点。
第三,关于《哲学与人生》课程的教学研究。目前国内对《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研究总体较少,现有研究成果主要突出以中职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策略改革,其中以体验式教学法、探索性教学法为主。如王华贵的《浅谈案例教学法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的应用》。然而,把《哲学与人生》课程与团体活动课设计实施结合起来的相关研究,目前国内外鲜少见到。
综上,国内外在团体辅导和活动课程方面的研究已相当丰富,这为的研究提供了很好基础。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关于中职学校《哲学与人生》课程的教学研究总体来说是比较少的,而将团体辅导、活动课程理论与《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就更少了。大部分中职教师教学创新还只停留在偶然的课堂实验上,并没有上升到理论层面。因此,开展研究十分必要。
(作者单位:广东省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李倩.试论格式塔疗法的理论与技术[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5(12)
[2]但武刚.杜威的活动课程理论述评[J].高等函授学报.19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