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述文化名校,文化名我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330 浏览:9522
论文导读:
【摘要】腾冲一中是一所拥有近百年历史的文化名校,“叠园集刻”书刻长廊就是学校最亮丽的一道风景。作为腾一中的一位语文老师,在多年的教学中,我一直利用这份独特的校本资源,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做到“文化名校,文化名我”。
【关键词】叠园集刻;校本资源;文化名校;文化名我
【】A
腾冲一中是一所拥有近百年历史的文化名校,“叠园集刻”书刻长廊 就是学校最亮丽的一道风景。它位于学校石阶两旁,集中展示的一百余块石刻内容涉及做人、治学、审美、养生、用人之道等多方面,既表现了中文化名校,文化名我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GetFullDomain}提供,转载请保留.华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又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知识,实在是百年老校赐予一中人的一笔宝贵的知识财富。作为腾一中的一位语文老师,多年的教学中,我一直利用这份独特的校本资源,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做到“文化名校,文化名我”。具体做法如下:

一、大语文无处不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每年九月份,一千多名高一新生经过激烈的中考角逐,最终以胜利者的姿态“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进了腾一中这所滇西名校。等待他们的第一节语文课,往往是一个突如其来的理由:“同学们,你们进入腾一中,从开学报到算起,加上十天的军训,也有一小段时间了。谁能告诉我,咱们腾一中大门上题写着一副什么对联呢?知道是谁写的吗?意思知道吗?”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我有意识地先叫了几个初中不在腾一中就读的同学起来回答,他们都尴尬地摇头不知道。我又叫了几个初中就在本校毕业的同学,他们大多也不知道,有几个拼凑出来一点,什么“云蒸霞蔚”、什么“伯乐”、什么“千里马”,我夸奖了他们。在黑板上给出正确对联:“凤起蛟腾良马自得遇伯乐,云蒸霞蔚上庠喜得铸颜回”。紧跟着,我突然话锋一转:但是,你们今天早上的第一节语文课绝大部分同学是不合格的,你们有的人在腾一中生活了三年,其余的进出腾一中大门也有十多天了,可是你们有谁留心观察了学校大门上的这副对联?看到了的同学谁又记住了?记住了,谁又读正确了?读正确了,谁又能完全弄懂了它的意思?这下,教室里都静悄悄的,很多人低下了头,不敢正视我的眼睛。看看火候差不多了,我在黑板上写下了“大语文,无处不在!”七个大字。低着的头,抬起了许多,我再引导:怎样才能做到这七个字呢?我又更大大地写下了“观察”两字!

二、积累,领悟

大门对联仅仅开了个头,接下来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作业,专门用一个本子,记录下我们腾一中的匾额、楹联,特别是石阶两旁一百多个碑刻,时间一个月!任务一下达,教室里一片尖叫。我装作听不见,一笑了之。一个月后,作业还是如期交上来了,这一看,我真是忍俊不禁:很多同学改用简化字认真抄下来了;有的碑刻是小篆字体,学生实在看不懂,就照着碑刻摹,摹得奇形怪状的,几个字还写错了;还有聪明的干脆把看不懂的用手机拍下来,再粘贴在本子上。对这份特殊作业,我深深慰劳了他们的辛苦,并高度给予了他们表扬。然后,我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校园里实地参观。重点选了几副来引导:如腾冲一中老校长刘楚湘先生“用我三馀乐身心意,悉彼万有多见闻知”,教育学生要利用一切闲暇时间,努力学习、认真钻研,做到“多见、多闻、多知”!最后,我们师生拾级而上,来到杏坛坊。我让大家休息一下,学生趁机参观建筑。我们又了解了杏坛的来历。短短两节课实在有限,铃声响了,师生都意犹未尽。回到教室我又总结:同学们,身处“文化名校”,我们也要争做一个有文化素养的学生,“文化名我”!“我们要好好珍惜我们学校的这一宝贵精神财富,三年的高中学习里,尽量争取课余时间积累、领悟!

三、寓教于乐,有效教学

在上《奇妙的对联》时,我采用了学校的几副对联为例,再回归课本内容的方式。我让学生举出他们积累的腾一中的对联:
“用我三馀乐身心意,悉彼万有多见闻知”
“凤起蛟腾良马自得遇伯乐, 云蒸霞蔚上庠喜得铸颜回”
“志在凌云九十九级天梯须步步踩稳;学为济世十又三亿黎庶当事事关心”。学生有的读,有的议论,几分钟后我问从中发现了什么特点,学生回答:“上下联字数相等,断句一样,如‘三馀’对‘万有’是数量短语;‘志在凌云’对‘学为济世’是句式一样;‘天梯’对‘黎庶’是名词;‘步步’对‘事事’是叠词对叠词;‘凤起蛟腾’对‘云蒸霞蔚’是并列短语对并列短语。又有同学发现:“这三副对联的上下两联意思都相互联系,可见对联在形式上上下联相同,内容要相关,如果上下联意思不照应,贯通,不算对联。我提醒同学让他们看看能不能从音调中找出规律,有同学说“用我三馀乐身心意,悉彼万有多见闻知”规律为:
||- -|- -|- -||-||-
对联的平仄和古代一样,上下句是相对的。有同学补充,我看了课本说对联是“仄起平收”即上联的最后一个字是仄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是平声,学校的对联也是按照这个规律来写的,上联“意(yì)”、“稳”(wěn)、“乐”(lè)是三四声,是仄声,下联的“知”(zhī)、“心”(xīn)、“回”(huí)是一二声,是平声。我们得出了对联的特点:

1.字数相同、词性相同;2.内容相关;3.仄起平收。

之后回到课本,在此基础上,我们又欣赏了一些名联,顺利完成了教学内容。多年的教学中,我利用校本资源从学生熟悉的内容出发,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大语文无处不在。“文化名校,文化名我”的观念深深植根学生心中,三年的高中生活结束,相信他们的人文素养、知识素养会大大提升的!
(编辑:龙贤东)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zxfwhcylw/lw27160.html上一论文:试论时代河南:崛起的中部文化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