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谈从南斯拉夫桥到新闻记者笔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6182 浏览:120056
论文导读:致、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迷人画卷,让读者跟着他,时而沉浸于田园牧歌,时而屏息于狂风骤雨,时而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时而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铿铿锵锵而张弛有度,嘈嘈切切而丝丝入扣,仿佛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不妨说说小说中的几个细节吧。穆哈默德巴夏·苏格利,是奥斯曼帝国有名的政治家与军事家,“他指挥了
1984年,广州。我以访问学者的身份,来到珠江之滨、黄埔之畔的暨南大学。时值改革开放初期,南国得风气之先,透着一片勃勃生机,就像风行从南斯拉夫的桥到新闻记者的笔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的电影插曲《迎宾曲》抒发的:“花城百花开,花开朋友来……”对南来北往的淘金者而言,羊城自是风水宝地,而对读书人来说,这里同样风光旖旎,外版书、港台书更是迷人。
广州一年,读了一些书,也淘了一些书,特别难忘“一批”与“一部”。前者是给郑州大学新闻系购买的一批港台版专业书,这批当年的“宝贝”对笔者撰写《传播学引论》颇有参考,其中《大众传播理论》印象尤深,只是对作者李金铨一无所知。多年后,终于相识这位海外学者时,自然先把这段故事告诉他。至于“一部”,则是此次着重谈论的《德里纳河上的桥》。
这是一部驰名文坛的长篇小说,作者安德里奇曾任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作家协会主席,196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二战期间,他拒绝同德国法西斯合作,隐居贝尔格莱德,潜心写作,1945年完成《德里纳河上的桥》。1956年,他曾来中国参加鲁迅先生逝世20周年纪念会,写下《鲁迅故居访问记》一文。
作为一个独立国家,南斯拉夫存在时间不足百年(1929-2003)。二战后重建的“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由6个共和国组成: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波黑)、马其顿、黑山,而这些地区无不源远流长,历史悠久。1963年,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更名为“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简称“南联邦”。苏东解体,南联邦也经历变故,并组成“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即“南联盟”。南联盟战乱频仍,包括1998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绕开联合国,对其狂轰滥炸78天,其间美国军机悍然袭击了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三枚导弹直接命中使馆大楼,犯下世界现代史上前所未闻的暴行,三位中国记者不幸蒙难——新华社记者邵云环、光明日报记者许杏虎与朱颖夫妇。2003年,南联盟改名塞尔维亚与黑山(简称“塞黑”),最终取消了“南斯拉夫”国号。
南斯拉夫所处的巴尔干半岛,素有“欧洲的桶”之称。这里是欧亚非三大洲的接合部,控扼地中海、黑海及印度洋的咽喉要道,战略位置十分突出,民族关系异常复杂,历史恩怨盘根错节。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即由塞尔维亚青年刺杀奥匈帝国王储而引燃。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南斯拉夫游击队在铁托领导下,英勇顽强,神出鬼没,给德寇以沉重打击与战略牵制,赢得世界反法西斯阵营的青睐。正因为此,南斯拉夫产生了一批经典的二战题材影片,如《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一度热播的电视剧《借》,片尾曲用的就是其主题曲,而电影《桥》的插曲《啊,朋友再见》更是风靡世界。看似巧合的是,这些影片多与一座大桥有关,这当然不是偶然的。
南斯拉夫中南部多为山地,高山峡谷,峭壁险峰,构成地形地貌的特征,也形成南斯拉夫游击队的天然屏障。由于这一地理风貌,桥也自然成为南斯拉夫的一大景观。在崇山峻岭间,在激流峡谷上,一座座凌空飞架的大桥既便利商旅交通,又构成叹为观止的人文景观,而有关桥的故事、传说、奇闻等也同东正教传统一样,融入南斯拉夫的历史文化血脉。安德里奇在古城维舍格勒度过童年,他的家乡位于德里纳河畔,城郊的十一孔大石桥,曾给他以丰富的人生滋养,述说桥的瑰丽传奇与民间故事,在他幼年的记忆里留下缤纷绚丽的精神烙印,半个世纪后终于汇成了一部“巴尔干人民的史诗”——《德里纳河上的桥》。
这部世界名著以一座大桥的兴废为线索,用20余万字篇幅,跌宕起伏、生动流畅地展现了一个民族四五百年的风雨沧桑,追述了从16世纪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波斯尼亚在奥斯曼帝国和奥匈帝国相继占领下的世事变幻、人事代谢,具有评论家称道的托尔斯泰“纪念碑式的风格”,古朴深沉,壮阔雄浑。小说的主角是大桥,主线是大桥,故事情节也无不围绕着大桥。这里,大桥好似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淡淡地、娓娓地讲述着一串串饱含眼泪、热血、辛酸、忧伤的往事:
大桥的存在及其伟大作用是永恒的……如同亘古不变的高山大河,始终如一。月亮圆了又弯,弯了又圆,人类也世代相传,繁衍不息,它却永葆青春,如同桥水年年如此。[1]70
当我第一次读到《德里纳河上的桥》时,只觉潮起潮落,汹涌澎湃,千回百转,一泻汪洋。如此大开大合的历史,如此悲欢离合的人生,如此长歌当哭的情怀,都被作者编织为一幅徐徐展开、错落有致、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迷人画卷,让读者跟着他,时而沉浸于田园牧歌,时而屏息于狂风骤雨,时而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时而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铿铿锵锵而张弛有度,嘈嘈切切而丝丝入扣,仿佛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不妨说说小说中的几个细节吧。
穆哈默德巴夏·苏格利,是奥斯曼帝国有名的政治家与军事家,“他指挥了在三大洲进行的多次战争,这些战争大多取得了胜利。他拓展了土耳其帝国的疆界,对外保证了国家的安全,对内治理有方”[1]17-18。他原是波斯尼亚人,生于德里纳河附近深山的一个村庄,1516年同一群塞尔维亚小孩作为“血贡”进奉帝国首都。所谓“血贡”,是奥斯曼土耳其实行的一种野蛮制度,在东南欧的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等地强征基督教男童,送往遥远的煊赫一时、威震天下的伊斯坦布尔,然后实施割礼,改宗伊斯兰教,长大后编入土耳其军队,回头镇压自己的父老乡亲。十来岁的穆哈默德巴夏同其他血贡一样,也改了名字、宗教信仰以及生活习俗,长大后还被擢升为海军大将和丞相,成为苏丹的驸马。正是这位驸马爷建了德里纳河上的桥,因为幼年由此过河落下的一种怪病困扰他几十年:
他想到了根除这个痼疾的唯一办法:消灭那遥远的德里纳河上的渡口……在这条险恶的河流上架一座桥,沟通险峻的两岸,使被切断的大道成为通衢,从而把波斯尼亚和东方,他的出生地和他后来生活的地方,永远牢固地连接在一起。[1]18
为了实施这一雄心勃勃的计划,压制当地人的反抗,他派出心腹阿比达做监工。这是一个心狠手辣的家伙,凶悍残暴,远近闻名。阿比达一到任,就召集当地官员与绅士训话,论文导读:地、不加掩饰地、让人心惊肉跳地讲了一番“大实话”:从南斯拉夫的桥到新闻记者的笔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从南斯拉夫的桥到新闻记者的笔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上一页12
地、不加掩饰地、让人心惊肉跳地讲了一番“大实话”:从南斯拉夫的桥到新闻记者的笔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从南斯拉夫的桥到新闻记者的笔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GetFullDomain}提供,转载请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