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析社会主义公正观当代价值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2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3396 浏览:106963
论文导读:有制,让人民群众集体占有土地,有利于缩小人们在生产资料占有上的差距,因而能更大范围更高程度的实现公正。1949年3月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对私人资本主义必须采取既“利用”又“限制”的政策。1952年中国人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开始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对官僚资本实行和平赎买的政策,19
摘 要:十八大报告指出:“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巨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在新时代新背景下,用辩证的思维历史地看待的公正观对于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公正观;当代价值
1673-2596(2014)10-0043-02

一、社会主义公正观的主要内容

(一)消灭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

认为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要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革命时期,就提出来“打土豪,分天地”的口号,领导人民进行了土地改革,实现农民占有土地资源的平等。在抗战时期,指出:“中国的经济一定要走‘节制资本’和‘平均地权’的路,决不能是‘少数人所得而私’,决不能让少数资本家少数地主操纵国民生计,决不能建立欧美式的资本主义,也决不能还是旧的半封建社会。”[1]认为,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制,让人民群众集体占有土地,有利于缩小人们在生产资料占有上的差距,因而能更大范围更高程度的实现公正。1949年3月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对私人资本主义必须采取既“利用”又“限制”的政策。1952年中国人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开始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对官僚资本实行和平赎买的政策,1956年基本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

(二)实行按劳分配与配给制度相结合,坚持分配制度的公平,反对两极分化

认为,坚持按劳分配的分配原则是实现社会公平,调动全体人民积极性的有效途径,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所必须坚持的原则。坚持按劳分配,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方针,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获得人民群众的信任与支持,从而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中国建立之后,通过三大改造,我国建立了基本的社会主义制度,并且通过劳动工资改革,建立了符合按劳分配原则的工资制度。在坚持“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的原则下,将按劳分配与配给制度相结合,反对平均主义和差距过分悬殊,保证大体上的公平,维持社会稳定,推动经济发展,从而建立了“公平分配优先,稳中求富”的经济发展模式。

(三)反对特权,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

1949年3月,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2]要求全体党员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形成良好的党风,建立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决反对党员干部搞特权化,他认为党员干部必须做到正确使用手中的权力,一切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行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样才能巩固政权,推动社会主义的健康发展。
明确指出:“我们的权力是谁给的?是工人阶级给的,是贫下中农给的,是占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广大劳动群众给的。”[3]因此,要求党员干部自觉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切实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他指出:“没有广泛地人民,无产阶级不能巩固,政权会不稳。”[4]

二、社会主义公正观的历史作用

(一)社会主义公正观的历史贡献

第一,社会主义公正观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的理论基础。的社会主义公正观是社会主义各项制度设立的重要依据,在的社会主义公正观的指导下,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使广大人民群众成为了国家的主人,保障和巩固了人民的各项权利,为我国社会主义公正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第二,对社会主义公正理由进行了系统的阐述。的社会主义公正观从生产资料所有制、分配原则、公民所享有的政治权利等各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和说明,这是前所未有的,它推动了我们对社会主义公正理由的深入探索,有利于形成具有现代作用的社会主义公正观,为之后的中国领导人探索社会主义公正观奠定了基础。

(二)社会主义公正观的历史局限

的社会主义公正观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是根据当时国内外的政治经济形势所建立的实现中国社会主义公正的理论体系,随着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长远来看,的社会主义公正观也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第一,没有看到生产力的发展是实现公平的物质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公平是建立在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之上的,受一定的物质条件所制约,离开了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所认识到的公平不是真正的公平。1956年,中国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对我国的主要矛盾做出了正确的揭示: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现在的主要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但是,从1957年下半年开始,“左”倾错误在党内逐渐蔓延,这一正确的主张发生动摇,逐渐被“以阶级斗争为纲”所取代,阶级斗争为社会主要矛盾,最终酿成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内乱,给党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看到了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但是,他晚年的时候,由于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他的公平观脱离了物质生产的基础,给社会带来了不小的损失。
第二,对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的误解。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只有实行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使得生产资料为全体公民共同占有,才能有效地实现社会公正。在看来,建立社会主义就必须消灭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毛泽不加区分地对资本主义工商企业实行公私合营。实践证明,在当时生产力还不发达的条件下,实行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违背经济发展规律的,不利于当时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后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我国当时生产力水平相当落后,应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采用一切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形式,实行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不适合我国当时的实际情况。要实现社会公平,必须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缩小贫富差距,推动社会公平正义。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yyshxlw/lw41886.html上一论文:试议社会保障制度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