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关于简论《马桥词典》以语言为中心表现主义特质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2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309 浏览:13188
论文导读:
作者简介:谭树卿(1989-),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1硕士研究生。
摘 要:《马桥词典》深得西方“表现主义”精髓,在思想内涵上表现出鲜明的表现主义特质。通过小说中不同人物形象的“话语系统”:“马桥话语”、“知青话语”和“政治话语”中即“可见一斑”。
关键词:马桥词典,表现主义,话语系统;

作为“寻根文学”的主将之一,韩少功对本土文化语境的关怀更为自觉,也走得更为深远。九十年代以来,韩少功的《马桥词典》以其独特的小说体例、深刻的思想内涵受到学术界一致好评,但小说的表现主义特质较少受到关注。
《马桥词典》共二十三万字,由113个词条组成。小说一改惯常的模式化写作,采用笔记体形式,通过词条罗列法,串联历史人物和事件。小说以下乡知青的视角,以马桥地区的地方词汇及其阐释为线索。这些词语分裂、破碎却深植于马桥人的日常生活;故事荒诞、离奇,发生的时代不尽相同,却背负着沉重的历史;人物出场不求前因后果,相关的事件也时断时续。《马桥词典》的艺术结构的最大亮点是以“词典”的形式作为小说文本架构根底。小说结构分为:“编撰者序”、词典条目笔画索引、正文、后记四个部分——以至太“像”“词典”而被认为不是一篇小说。
《马桥词典》通过象征性的手法,借助语言表现生命的本真状态,语言不只是一种符号与工具,更具有令人窒息的象征意味,因为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韩少功曾多次公开表述他对语言的看法:“语音背后所隐藏着的社会、历史、文化,所沉淀的思想、情感、故事、想象,都需要人们将其挖掘出来。” ①
《马桥词典》通过“语言”介质,冲破种种冗杂表象的束缚,直抵存活的本质——韩少功用“言语”完成了表现主义的中国化。

《马桥词典》中存在三种“话语”体系:“马桥话语”、“知青话语”和“政治话语”。与其他二者的比较,马桥话语体系充分显示出荒诞性。马桥话语具有极丰富的历史文化内蕴,可看作人类存活境况的另面展示,对《马桥词典》语言的关注,不能只从语言学角度解读。下文将通过具体词汇简要分析马桥话语的表现主义特质。
其一,对历史的祛魅与解构。马桥话语是小说的话语体系的坐标,它是在“他者”——知青话语——中建立的。马桥的话语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具有 “反语”色彩,无法用“普通话”解读。
屈原《渔夫》有诗云:“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汉语词典对“醒”字的解释不带任何的贬义色彩,但在在马桥人看来,“醒”字是带有贬义色彩的词汇,“醒”是蠢的意思。小说直言不讳地说,这“隐藏着另一种视角,隐藏着先人们对强国政治和异质文化的冷眼,隐藏着不同历史定位之间的必定歧义。”②宏大、正统的历史在马桥人眼中悄然崩颓。在词汇“马疤子(以及1948年)”中,更鲜明地体现了马桥人对历史的祛魅化处理。1948年的纪元时间是很特殊的,这种特殊性和政治不无关系。但马桥人却是采用事件纪年,即以“事”代“时”。在马桥人眼里,1948年有五种纪年策略:“长沙大会战那年、茂公当维持会长那年、张家坊竹子开花那年、光复在龙家滩发蒙的那年、马文杰招安那年”。在马桥人眼中1948仅仅是某个事件,而且具有了多种记忆的可能——马桥人用具体事件取代对具体历史时间的记忆。这恰恰体现出马桥人对历史与时间固定性、统一性的颠覆,对历史的单一性、神圣性、宏大性被消解得荡然无存。
通过语言我们只看到破碎的、个人的、异化的历史,而没有整体的、传统的、宏大的历史。历史变得模糊、混沌,它已经过马桥人充分地祛魅与解构。
其二,对启蒙的反讽与反抗。在马桥话语面前,知识分子话语极度萎缩,知识分子也丧失掉昔日“启蒙”者高高在上的神圣地位。小说中的下乡“知青”化作一个视点,是观察马桥的一个角度。面对马桥人独特的话语洪流时,代表“科学”、“文明”的知识分子显得十分尴尬:他们的身份与马桥的文化环境格格不入。知青代表的是“启蒙”,但这种“文明”话语在马桥话语面前丑陋不堪,没有往日的神圣与自信,具体表现为知青往往经不住马桥人的反诘与追问。我们再次看到“文明与愚昧的冲突”,但这次不是文明对愚昧的战胜,而是文明的铩羽而归。
“枫鬼”一词中,关于枫树的那些传说,在简论《马桥词典》以语言为中心的表现主义特质由提供海量免费论文范文的www.7ctime.com,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知青眼中看来是愚昧不堪,但马桥人自古就那么认为,本来就是如此。“台湾”一词,关于石臼与石磨的打架,同样荒诞不经,但马桥人却深信不疑。所谓“诡异、荒诞”在马桥人眼中看来完全失掉了合理性,“科学”变得苍白无力。在“神仙府(以及烂杆子)”、“科学”两个词汇里,“我”面对马鸣的话“闻所未闻”,在几番回合之后,不得不落荒而逃。马鸣在“我”的眼中是一个“自愿退出了人境的活物……是这个世界里已经坍缩和消失了的另外一个世界。”知青与马鸣的对立正是这种处境的形象展示。
小说中还有“碘酊”一词,在知青看来马桥人的“碘酊”就是“碘酒”,但知青眼中的这个词“碘酊”,正如同马桥人眼中的“碘酒”一样,如果说“碘酒”代表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的话,“碘酊”自然代表马桥的独立传统,在这种传统面前知识分子的“启蒙”立场充分丧失。自“五四”以降,知识分子以“先觉者”的身份唤醒民众,那种信心饱满、真理在握、普渡众生的高贵姿态已然逃逸,当置身于马桥这个特定的文化环境时,知识分子处境尴尬。
其三,对政治权力的戏谑及与之对抗的失败。在词汇“满天红”中,在马桥,“满天红是一种大灯壶,两只长长的壶嘴伸出去,吐出小指头粗细的灯芯,燃着棉油或柴油,冒出滚滚的黑烟。”③政治性极强的词语在马桥是一种具体的实物。
马桥人对语录人为地篡改,语录、革命理论词汇变成马桥人调侃与戏谑的对象。《马桥词典》中有“话份”一词,“话份”在马桥人看来是“意指语言权利”④。在马桥,女人、年轻人、贫困户是没有话分的,公社干部无疑是有话份的,但公社干部的讲话却丑态百出。马桥话语对政治权力的消解与反抗最终还是失败的。在“汉奸”一词中,盐早因其父是汉奸,所以他也理所当然论文导读:
的是汉奸,而且在“汉奸”这顶高帽下,盐早变成了哑巴。哑巴,象征着被剥夺话语权,不能够发出自己的声音,表明他的精神早已被政治所阉割。在“亏元”一词中,一个人因为把要人“安子文”误读成国民党要人“宋子文”,成了罪囚,判刑十五年,先后在上述监狱里服刑。
本身不具有任何政治内涵的汉字却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词汇、言语代表的是权力,甚至命运,神圣的光环使语言失重和蜕变,成为伤人的利器。

《马桥词典》使小说词典化,这种绚烂夺目的“艺术变形”为小说搭建了一个词典的盛宴。小说以马桥当地的独特话语系统为中心,充分释放话语的,使叙述主体在充分的自由空间中来回穿梭。
《马桥词典》以马桥话语为叙述重点,表现出它在政治强权下的软弱疲惫。小说的表现主义特质正在于通过马桥人的话语直抵存活状态的本真,在话语的狂欢背后隐藏着极大的“象征”内涵。以语言为媒介,反衬出不同身份人物的存在,《马桥词典》用语言所背负的历史文化积淀对现实的存活境况进行巧妙地指涉。总之,《马桥词典》对表现主义艺术既持有广博的包容胸怀,又不断将其植根于本土文化语境,从而充分地转化与创造,豪无疑问,这种转化更有生命力。
注解
① 廖述务编《韩少功研究资料》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6月版,第106页。
② 韩少功《马桥词典》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年8月版,第45页。
③ 韩少功《马桥词典》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年8月版,第181页。
④ 韩少功《马桥词典》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年8月版,第17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