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研究“感觉”在艺术创作中重要性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1108 浏览:94789
论文导读:
【内容摘要】感觉是人与自然交流的桥梁,是先有感觉后有观念,观念是对变化的世界的归纳与总结。而正确的观念则是更深刻的感觉的前提,旧观念与变化的世界相一致,需要通过感觉修正与更新,从而达到物质世界与观念的一致。艺术应该指向人的心灵,摆脱政治与金钱对心灵的操控,用未经污染的“纯真之眼”去感受生活。
【关键词】自然和纯真 心灵自由 感觉 观念 观念与物质世界的结合
古罗马知名诗人和文艺批评家贺拉斯要求文艺必须遵守前人的规则、符合传统、符合自然、符合理性,这是古典主义的基本精神。
艺术应指向人的心灵,冲破传统思维定势和观念束缚,重新回到感官、视觉中,只要绘画是一种感觉的表达。

一、观念的产生是以感觉为基础,是感觉的观念化

观念会触及所有人的意识活动,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一)先有感觉后有观念

观念是随着所处客观环境而产生,正确的观念有利于人脑对客观环境的正确判断与写照,与所处的客观环境关系密切。洛克认为,心灵原是一张白纸,心灵的观念来自感觉和反省。

(二)观念是更深刻的感觉表现

客观事物直接作为人的感觉器官引起神经冲动,由感觉神经传导到人脑的相应部位产生感觉。感觉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可以分辨其形状、颜色、声音、软硬、粗细、温度、气味、滋味等。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认为,感觉是“意识和外部世界的直接联系,是外部刺激力向意识的转化”。①感觉是人对客观世界认识的第一步。正如列宁所说:“不通过感觉,我们就不能知道事物的任何形式,也不知道运动的任何形式……”②一切较高级和较复杂的心理想象,如知觉、表象和思维,都是在感觉的材料基础上产生的。因此,感觉是认识的初级形式。

二、观念与图示是观察与感觉的前提

(一)观念与图示概说

每一个用自己感官感受生活的人并不都是下意识的反应。眼睛可以观察事物,但对事物的判断还是用脑子,知识的多少决定于观察到的事物。在艺术世界,对观察到的事物我们之所以会形成一个相应的概念,主要是借助于古人称作“图示”的东西来表达。

(二)观念先行理论

未被受教的原始人也有很多生活技能,这些归结为本能,只是没有遵循法则。如写生,中国古代画家的写生传统和西方不同,这表明,世界上会并存着许多不同观察世界的方式和“图示”。人类行为都是受行为执行者的观念支配,观念正确与否直接影响行为的结果。

三、观念通过人的感觉检验,从而达到新观念和物质世界一致

(一)“感觉”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表现

弗莱在论述布莱克的文章中指出,布莱克的淡彩画怎样和拉文纳教堂的镶嵌画一样不直接强调形象,给我们一种“从现实生活的纷杂条件中解脱出来的经验”,在对埃尔·格列柯的论述中,弗莱发展了莫里斯·德尼的思想,“塞尚有格列柯的影子”,弗莱认为艺术家以同样不妥协的直率表现了自然形式。

1.更清晰的感觉

更清晰的感觉这种视觉的专门化走得太远,普通人对事物究竟是什么样几乎毫无概念,奇怪的是,由于多数人总的生活方式是运用绘画的通用批评标准,即艺术品是否肖似自然,已成为妨碍他们正确运用的标准。他们真正能看到的不过是另一类画;当一个观察自然的画家带给他们的是根据其亲眼所见的事物而做明确记录,他们会为不忠实于自然表示感慨。

2.感觉是艺术家的创作本源

从纯感觉的观点来看,不必为了一个陶罐的丑陋而不安,伦勃朗和德加的画为什么会是崇高与壮美的丑,自有其理。
解释“美”这一词在两种截然不同的使用之间明显有差异,一种为了具有感官的魅力,另一种则为了给人们面前的物体,通常是极丑的地方以有想象力的艺术品的审美认可。在前者的观念中,美仅属于艺术品的一个方面,即在想象生活和知觉部分被运用的地方;在后者,美似乎成为超感觉的,与被引起的感情的适应性和强度相联系。

(二)重返感官,回归自然

艺术家对自然形式的态度是根据其希望引起的感情而千变万化。他可以为自己的目的要求最完整地再现一个人物,可以极端写实,但以使人完全摆脱依赖于自然的感情因素为条件,尽管画面非常接近自然表象;或者可以给予人最纯粹的自然形似的暗示,这几乎取决于包含在其描绘中感情因素的力量与强度。那么,我们最终可以摒弃模仿自然的观念,可以摒弃以准确或不准确作为检验标准的观念,只考虑自然形式内固有的感情因素,是否被充分发现。
结语
综上所述,让我们从一切束缚的传统意识脱离出来,感受和体验人类生命和每个人生命的独特性,使其与人类自然地存在关连,得到真正作用的心灵自由和创作自由。
注释:
①②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选集·第2卷[C].人民美术出版社,1995:46,308.
参考文献:
[1]郭道荣.艺术美学[M].四川出版社,2006.
[2]吕景云,朱丰顺.艺术心理学新概[M].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
[3]李晓峰.艺术导论[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
[4]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四川美术出版社,1901.
[5]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6]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7]牛宏宝.美学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8]克莱夫·贝尔.艺术[M].中国文联出版公司,2006.
[9]H·G·布洛克.现代艺术哲学[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作者系哈尔滨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戏剧与影视学2013级研究生
(责任编辑:贺秀梅)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yljlw/lw47800.html上一论文:试议我国通俗音乐艺术发展的趋势与目前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