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阐释区域文化应用于产品设计创新方法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0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452 浏览:21322
论文导读:
摘 要: 文化作为设计灵感来源和评价尺度是探索设计创新的一个重要维度,设计创新实现的关键途径是实现基于区域文化要素的本土设计知识与产品设计特征之间的有机关联,从而建构一个基于区域文化资源的产品设计创新模式,为设计实践提供参考。
关 键 词:区域文化 本土设计知识 设计创新
在全球激烈竞争背景下,本土化设计强调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的手工技艺对于设计的启发性作用,而实际上,理由的关键在于如何实现本土的、传统的和民族的文化构成系统与当代设计体系相融合。设计常常被认为仅仅是与产品表面的样式或风格相关,是对产品进行装饰美化而已,忽视了设计对于产品作用形成的重要性。在全球倡导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背景下,忽视文化对于创造产品作用的民族性、区域性和独特性而照搬国外模式易导致文化型产品设计的畸变,不利于设计创新发展的持续性,设计创新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以设计思维驱动区域文化资源实现创新性发展和设计应用,即充分发掘、尊重、理解和应用与特定的区域性自然人文环境相适应的、服务于人们生活的本土知识,以此为依据而进行产品设计创新。

一、区域文化构成

在每一个区域文化中,都沉淀有独特的文化象征符号及其所形成的体系,这深刻的体现在巫术、天文历法、风俗制度、宗教信仰和民间艺术等中。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文化行为,它们以其所特有的脉络相互关联,形成某种文化生态。文化生态的作用主要是以生态学的思想或视角来深思文化构成,设计学视野下的区域文化是指某一特定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中相互联系的人造物及其相关的组织行为和思想观念构成的整体,其包括文化的纵向历史演变和横向的多元共存,它尊重文化区域性差异的独特性,强调区域文化的相互关系以及特定文化模式形成的脉络。
区域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构成体系,其划分的依据包括民族归属、行政区划、人文地理和意识主流,无论何种文化类别,在构成层次上皆反映为文化生态的空间结构,自内至外分别表现为器物层、制度层、行为层和意识层,共同构成了文化的三个基本层级。[1]器物层侧重人们日常生产与生活中的物品和工具,通常是物质性的和可以被直接感知的,除了器物本身的表现形式,如功能结构、材质肌理和色彩纹饰,还包括与其相关的制作技艺或生产方式等;制度层和行为层通常合为一体,主要是指各种社会关系之间的规范化和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如道德风范和习俗礼仪等,它是具有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色的行为模式;意识层是人类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等,包括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不同的文化层次经由不同的构成维度对应不同的设计应用指向,如设计价值(如文化认同)、设计(如生态设计)、设计思想(如师承自然)、设计策略和设计战略等。设计需要实现从技术层面到文化层面的转化,[2]文化视野中的设计创新主张的是一种适当技术论,基于社会性需求将技术与社会文化结合起来考虑,探索科技社会化的合适途径,以实现设计的生态性和持续性。

二、以文化为导向的设计创新

文化既包括物质性的传统民居和历史遗迹等,又包括非物质性的民间传说和风俗习惯等,当下的文化的作用还在于它是认知人们生活形态的一个重要方面。设计不仅仅是在探索完善或改造世界,其本身也是认知世界的一种方式。[3]设计历经从创意概念到设计实现的全过程,它是区别于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解和把握事物或现象的另外一种方式。以文化为导向的设计成为了设计研究的第三个取向,其清晰的指明了设计的人文精神和民生价值维度。[4]文化是设计创新之源,同时又是设计的归宿。总体上,以文化为导向的设计创新研究包括以下二个相互关联的取向:区域文化应用于产品设计创新方法由优秀论文网站www.7ctime.com提供,助您写好论文.
(1)文化作为孕育设计创新的灵感来源
文化作为设计的思想源泉强调的是文化传统对于现代设计观念、思维和策略的启发性作用。作为技术创新的有益补充,设计创新侧重的是基于功能的审美、语意和情感作用的表征和生成,在实现文化构成元素与产品设计特征的有效关联方面主要是依赖于设计师个体性的设计经验、知识和素养,其中一个通常的策略就是以某一特定的传统建筑、绘画、器物、服饰或纹样为基本文化符号,从造型、装饰和技艺的角度探索文化传统在设计领域的应用,如陶瓷、家具和灯具设计。中国文化传统是多维的、富含哲思的和自我和谐的有机体系,传统的文化心理定势塑造了一个特定的设计符码系统,[5]从而形成了一个由传统的价值观、华夏中心观、天人合一观和等级层次观等诸多观念交相辉映形成的设计思想谱系,它们是现代设计创新活动的重要思想源泉。
(2)文化作为设计评价的一个重要尺度
设计的文化内涵的生成受到政治、经济、文化、技术和环境的制约,这决定了当代设计的文化认知趋向,设计侧重的是对于人们存活或生活方式的支持、完善或引导。因此,可以构筑一个宏观的包括政治经济因素、文学艺术因素、科学技术因素、道德因素、审美价值因素和观念意识因素等的基于文化的设计评价体系。文化作为设计评价尺度,不仅包括以设计对象为中心所关联的生产者、消费者和使用者的尺度,而且也包括社会环境尺度,文化尺度不是狭隘的溯古,拘泥于传统的设计(或传统手工艺)思想,而应该尊重工业革命以来的技术理性和物质精神演变脉络。[6]文化作为设计的评价尺度,提供的是一个导向:一个宏观和微观相互融合形成的指向性——经由设计性、公共性和生态性等构成的设计评价体系,这是对于设计的本体关注和设计自身发展的必定要求。

三、整合区域文化至设计创新过程

现代设计创新的模式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工程+营销+设计”的低层级运作方式,而应探索新的设计创新策略和流程。国际著名设计管理专家罗伯托·维甘提(Roberto Verganti)认为设计创新的关键是作用的形成与诠释,隐含于技术中的作用,技术功能和作用是使用者使用产品过程中的两个方面,作用就是人们使用此产品时的深层心理与文化缘由,其主要产生于使用者和产品的互动过程,很难预先予以准确的定义。相对比较成熟的消费市场而言,设计策略应该兼顾技术和作用,才能提升设计力,论文导读:
文化是赋予和理解事物(产品)作用的一个重要背景。将区域文化资源整合至设计创新过程中,其基本思路是:基于社会文化中的审美特征、社会思潮和道德等所关联的设计文化观念和思维认知方式,探索以设计创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可行性途径。通常与设计相关的创新包括三个基本类型:技术驱动的创新、市场驱动的创新和设计驱动的创新,设计驱动创新的本质就是创造产品作用,即通过设计赋予产品以审美价值、语意价值和情感价值。设计驱动创新区别于传统的技术型创新和市场型创新,它是一种新的创新模式,它对相关技术条件和社会文化符号进行创造性的组合和运用,从而创造出适应社会文化发展趋势的具备功能价值、审美价值、语意价值和情感价值的产品或服务。 [7]基于区域文化构成、本土设计知识体系和设计创新之间的关系,本文建构了一个宏观设计创新模式(图1)。

四、设计案例:“山·海·关”文化构成及其设计应用

秦皇岛市具有丰富的城滨海岸线,其以独特的人文自然条件成为城市最具特色的边缘景观,城市倨海而构,倚山而建,山、海与城融为一体,理性与诗融,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山·海·关”城市空间格局。城市社会结构的空间分布整体不显著,城市经济结构突出表现为港口贸易,受京津唐商业经济影响,具有一定的都市特征。城市包容了长城文化、海洋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名人文化(红色夏都)等,初步形成了区域性的朴素的、自然的和休闲的核心文化特质,秦皇岛市的文化脉络呈现多维度,本文将这种区域性文化概括为海文化(包括港口文化)、山文化(主要因燕山山脉而形成的文化)和关文化(指以长城为主而形成的文化)三位一体,其具有丰富性、开放性和包容性的特征。
根据秦皇岛市区域文化“山·海·关”构成,我们课题组对旅游产品、工艺品和游乐园娱乐设施产品等方面的设计创新进行了探索,依据文化型产品的设计创新模式,概括出了一个文化型产品设计创新的基本策略,其主要包括五个基本阶段:区域文化构成分析、文化要素的提取与演绎、设计形象关联与转换和产品形态创造。本文主要以家具产品为设计应用实践了这一过程,设计以“山·海·关”文化构成中的“关”文化为创意基点,选择了古长城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垛”作为产品设计创新的灵感启发,概括抽象出“垛”的文化符号意象,经由隐喻的策略实现其形象的转换和关联,将其应用至家具DOuble椅(冯洋洋等设计)的设计中(图2)。该设计实践探索了将区域文化要素应用于现代产品设计创新的基本过程和策略,其成果表明了该策略是实现基于文化的本土化设计的一个有作用的尝试。
五、结束语
传统的产品设计创新往往强调通过分析产品市场接受程度和产品技术功能方面来寻找理由解决的途径,关注产品的物理性的和工程性的特征,而实际上,以产品为媒介的作用生成也是设计创新的核心内容,文化为其提供了背景和支持,随着人类学和社会学等领域的思想不断融入设计学领域,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思想赋予了设计师新的角色,设计师通过各种策略洞察用户或消费者的潜在需求,依此为根据提出各种面向理由的创造性方案。基于区域文化的设计创新不仅仅是设计本身发展的一个内在需求,它也是解决区域文化存活困境和增强文化认同的一个重要途径,整合区域文化资源进行设计,同时关注本土文化之间以及区域文化对全球文化的适应性,这是国际企业本土化策略必须面对的理由,整合区域文化的产品设计创新模式及其程序策略为上述诸多议题提供了有益参考。
基金项目:河北省高等学校社科研究2012年度基金项目 (SQ125014);秦皇岛市社会科学重点应用性研究课题(201306249)
注释
[1] 何星亮.中国自然神与自然崇拜[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2:2.
[2] 许喜华.论产品设计的文化本质[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04:118-124.
[3] 李丛芹. 从“设计”到“文化设计”的辨析:一个本体论视角[区域文化应用于产品设计创新方法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5:147-15

4.[4] 李砚祖.设计与民生[J].美术观察,2009,09:12-13.

[5] 杨裕富.设计文化的基础:设计、符号、沟通[M].台湾:亚太图书.1998,248.
[6] 张夫也,李丛芹. 设计批评主体及其在批评中需要理清的几种关系[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5:136-141+161.
[7] 陈劲,俞湘珍. 基于设计的创新——理论初探[J]. 技术经济,2010,06:11-14+34.
参考文献
[1] Dell’Era C, Verganti R. Collaborative Strategies in Design-intensive Industries: Knowledge Diversity and Innovation. Long Range Planning, 2009, 43,123-141. Elsevier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