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论全球化视野中英语传播与传统文化冲突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0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316 浏览:9678
论文导读:汉语或是中华文化有消退的意思。他们认为,英语不仅不会影响汉语的未来,反而会推动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传播。而目前中华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不够的理由之一就是使用英语—这种全球化语言与世界交流的能力—不够理想。另一著名事例是印度。印度有几百年的殖民历史,英语是印度的语言。据统计,在印度10亿人口中,粗通英语的人多
[摘 要]英语从一个小语种发展为全球主导语言的过程值得我们思考。面对英语全球化的趋势,“语言帝国主义”(Phillipson,1992)说法的提出引发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关注语言对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影响。面对21世纪新一轮全球化的文化扩张,了解英语全球化的语言帝国主义特性,以理性的认知参与全球化事务,以自觉的意识保存民族语言与文化,符合全人类文化多元发展的历史规律,也符合中国文化“和而不同”的传统思想内涵。
[关键词]英语;全球化;语言;帝国主义

一、英语整体传播目前状况

Crystal(1997)认为英语成为全球主导语言源于历史地理和社会文化两方面的理由。从16世纪开始的航海探险到殖民时期的扩张,英语在亚非等殖民地广泛传播,19世纪初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工业和贸易的领先地位为英语全球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世纪40年代美国强大的军事和经济实力又推动了英语全球化的趋势,推动英语进一步成为国际语言。(Crystal,2003;Phillipson,1992)21世纪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英文进化成全球语言(“Globish”)。目前全世界使用英语的人达到40亿左右,几乎占全球人口的2/3。美国语言学家BrajKackru(1983)根据英语在当今世界的传播及习得方式和使用差异将涉及英语的国家和地区归为三个同心圆,最内层为核心国家,即把英语作为母语的英语国家,它包括美国、英国、爱尔兰、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人口为4亿;中间圆为英语在非母语背景下进行早期发展和传播的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即英语为这些国家和地区主要语言的组成部分,是习惯语言或第二语言,譬如新加坡、印度、马拉维等国家,人口为13亿左右;最外层圆即延伸国家包括中国、法国、俄罗斯、日本、希腊和波兰等,人口在18~20亿。不难看出,英语作为国际语言的重要地位。
语言是沟通交流的媒介。全球化的今天,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国家之间、区域之间经济合作进一步加强,由此带来了政治、文化沟通的频繁。英语作为交际工具,它的普及为人们的交流提供了方便。正如语言学家H.D.Widdowson所说,英语为世界上不同群体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桥梁。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越来越远,许多学者开始担忧英语在潜移默化地转变着本民族的文化特性,质疑英语在推动世界交流和人们交往中不仅仅是作为沟通的角色,就此疑问,他们提出了如下观点。

二、反英语全球化的观点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萨义德从全球语境的视角出发认为文化成为了一个舞台,各种政治的、意识形态的力量都在这个舞台上较量。(1)语言是文化的一个符号系统,是表达文化的一种工具,是意识形态的载体。因为语言与文化的这层关系,学者们开始注意到英语普及背后的文化利益。那么,对英语传播的批判主要存在以下几种观点:
(一)“语言帝国主义”。这是丹麦学者RobertPhillipson在1992年的同名书中首先提出来的。英语语言帝国主义是“与其它语言相比,英语在结构上更高级,从而形成支配殖民地的状况。”(1992:42)他进一步指出英语使用范围的扩大与英语国家的“外援”有关,通过各种形式“支持”第三世界的英语教学。拿韩国举例,自1995年韩国加入关税贸易总协定(GATT),韩国对外开放为自由贸易区,不仅经济开放,连同开放的还有其教育市场,外国资本注入,开办英文学校和出现各式各样的英语教材,使得韩国的经济和语言都处于附属地位。最典型的例子是新加坡。有观点将新加坡实现现代化归功于英语的普及。但是,新加坡的“现代化”是英语帝国主义通过政治和经济的渗透发展起来的,语言是作为调解起作用而不是因果的关系。(Phillipson,2000:316)真正引起人们担忧的是占新加坡人口70%以上的华人,他们的年轻一代接受英语教育,不会阅读、不会书写传统文化。于是,对英语的诟病从语言霸权上升到文化霸权。
(二)、新新殖义的工具。有语言学家将英语比作特洛伊木马,有人把英语的全球化视作双刃剑,一方面共同的语言便于全世界各国人民的交流和沟通,另一方面英语的使用对各国的母语构成了严重的威胁,进而威胁到民族文化。从历史发展来看,各族人民由于地区气候的差异有了不同的特性,因此产生出不同的语言,可以说,有多少民族就有多少语言。语言具体而微地保存了民族的特性。(2)正是从对民族文化冲击的角度出发,有学者将英语称作是新新殖义的工具。新新殖义指尽管中心国家不再实际占领周边国家,但其影响通过国际交流、传媒或技术等途径而存在的状况。(Caitung,1980:131)英语国家即通过传播英语达到继续制约非英语国家的目的。澳洲学者潘尼库克(AlistairPennycook)就认为英语是“制造殖民意识形态的场所”。
(三)、违背全球文化多元发展的规律。语言全球化的最直接结果是全球文化趋同,模糊了民族文化,使很多本土语言和文化受到了严峻挑战。有语言学家担心到本世纪末,全球75%以上的地方语言将会被英语取代。从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来看,多样性的存在是事物存在的必要条件和发展的动力。文化同样如此。没有文化之间的差异,少了彼此的较量和交流,文化会停滞,人类也就失去了存活的动力。英语取代本民族语言,意味着具有独特内涵的民族文化也随着语言一起消失或转变了。由此认为英语全球化不符合文化多元发展的规律。

三、英语传播对文化同化影响

针对以上的批评观点,有些学者提出了自己的不同看法。比如中国人学习英语,是教学要求又是自觉自学,也未见汉语或是中华文化有消退的意思。他们认为,英语不仅不会影响汉语的未来,反而会推动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传播。而目前中华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不够的理由之一就是使用英语—这种全球化语言与世界交流的能力—不够理想。另一著名事例是印度。印度有几百年的殖民历史,英语是印度的语言。据统计,在印度10亿人口中,粗通英语的人多达2亿。而精英阶层可以自如地用英语写作、著论文导读:度软件业的快速发展,一定程度上也得益于英语。不过,印度并未被西方化。印度人坚持着自己的宗教信仰、民族服饰、文化传统,他们的民族特性没有被转变。这种观点,概括地说是将语言当做表达的工具,认为语言不会对民族文化构成实质性地威胁。还有一种现象值得我们注意,即出于某种利益而普及英语。1998年,德国的几家大公司(西门子
书。印度软件业的快速发展,一定程度上也得益于英语。不过,印度并未被西方化。印度人坚持着自己的宗教信仰、民族服饰、文化传统,他们的民族特性没有被转变。这种观点,概括地说是将语言当做表达的工具,认为语言不会对民族文化构成实质性地威胁。还有一种现象值得我们注意,即出于某种利益而普及英语。1998年,德国的几家大公司(西门子、德意志电信、德国化学、德意志商业银行)联合宣布:他们今后将把英语作为公司的通用语言。理由是:(1)与德语相比,英语更容易把复杂意思表述明白;(2)公司的全球性,公司总体分为3种文化:英语、法语、德语,其中英语占绝对优势,所以选用英语有利于沟通;(3)采用英语是为了迎接21世纪的市场全球化的挑战,是社会文化进步的表现。同样的意思,如果用德语来解释,就得比用英语解释多说30%的单词。再者,现代英语中如“简化管理”、“持续提高”等无法找到对应的德语。所以,出于经济全球化的需要,普及英语很必要。然而,语言选择往往忽视权利和团结的战略。(Patrick,2001:304)德国公司的选择忽视了德国民族文化是显而易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