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述科技传播视角科技新闻传播及其评价

最后更新时间:2023-12-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6694 浏览:120780
论文导读:要通过科技阐释事件发生背景、预测发展趋势,如2004年对印度洋发生海啸的报道等,以及揭示事件背后科技目前状况的,如《华盛顿邮报》2014年4月在对马来西亚航空公司370航班失联事件报道中指出“全球航空业的数据通信、数据备份技术实在太落伍,今天的航空业仍在使用上世纪70年代的落后技术”等。这类新闻与成果类新闻区别明显,应
摘 要 科技新闻包括了政策类科技新闻、成果类科技新闻、人物类科技新闻、事件背景类科技新闻和管理类科技新闻五类,是科技传播的四种类型之一。科技新闻传播作为面向大众的科技传播活动,其效果评价涉及新闻传播和科技传播两个方面。传播形式、传播速度、传播规模、科技新闻价值、科技传播价值是科技新闻传播评价的主要维度。
关键词 科技传播;新闻传播;评价
A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25-0012-03
科技新闻是一种重要的新闻形式,有其鲜明特色,较其他类型新闻专业性更强、要求更高。本文拟基于现有研究基础,辨析科技新闻内涵以及科技新闻传播和科技传播的关系,并尝试从科技传播角度提出科技新闻传播的评价维度。
1 科技新闻定义与分类
鉴于科技在经济社会中无时不有、无所不在的特性,对科技新闻难以全面概括,定义较为困难,学界就科技新闻的概念尚未形成统一意见。
一些学者尝试对科技新闻进行定义:
辜晓进认为“科技新闻是对科学技术和自然现象及其人类相互关系中新鲜事实的报道”[1]。
孙宝寅认为“科技新闻是关于科技发明和自然奥秘的最新报道”[2]。
刘建明认为“科技新闻是指对科学技术方面的新成果、新发现、新动态的报道,是科学技术领域或自然界新近发生的、具有认识价值的事实”[3]。
程道才认为“科技新闻是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科技事实、科技现象所进行的科学性、知识性的报道”[4]。
彭祝斌认为“科技新闻是科学技术领域或自然界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5]。
郭姜宁认为“科技新闻是新近发生的有特色的科技事实的报道”[6]。
上述定义虽然表述各不相同,但有两个共同点,一是报道对象是科技,二是时效上要求新,指新近发生或是最新报道。然而,只具备这两点尚不充分。正如科技全方位渗入经济社会,科技新闻与经济、社会等其他新闻也存在诸多交叉,界限并不清晰。如果科技新闻只限于科技领域的新鲜事,则易将部分具有科技内涵的信息排除在科技新闻之外。因此,有学者认为在经济、社会发生的事件中,只要从科学的角度进行解释,就应算为科技新闻,否则则是经济新闻或是社会新闻[7]。应该说,从这个角度去理解科技新闻更加容易亦更为清晰。
笔者认为,明确科技新闻的分类比研究科技新闻的定义更具实际作用。但相对于后者,国内对科技新闻分类的研究更为缺乏,仅有的为数不多的研究亦不统一。胡钰将科技新闻分为科技成果类新闻、科技人物类新闻、科技政策类新闻三类[8]。赵炎龙则认为科技新闻包括政策类科技新闻、建设类科技新闻(指科技队伍、科技工作理论方面的建设)、成果类科技新闻、人物类科技新闻、自然事件类科技新闻(指对火山爆发、地震、海啸、气候等自然界发生的事件进行科学解释或观察性的报道)、批评类科技新闻(对科技系统的新闻监督)等六类[9]。赵炎龙的分类完全包含了胡钰的分类,不但政策类科技新闻、成果类科技新闻、人物类科技新闻表述的内涵比科技成果类新闻、科技人物类新闻、科技政策类更宽,而且还区分出了建设类、自然事件类和批评类三类科技新闻,更为全面地反映了科技新闻的全貌。
然而,赵炎龙的分类仍存在明显的瑕疵。一是自然事件类科技新闻过于狭窄。如2003年SARS疫情发生时,在新闻媒体的大量报道中,涉及防治和诊疗技术研究进展的,无疑可以列入成果类科技新闻,但是更多的关于SARS发病理由、发病条件、疫情地区、防治要求等方面具有科技内涵的新闻,因不属自然事件,难以归类。其实,现实中后一类新闻越来越多。二是分类对象重叠。建设类科技新闻和批评类科技新闻的对象均为科技管理或是科技工作,而且我国批评类科技新闻数量很少,单独归类实际作用有限。
因此,笔者认为,科技新闻除了包括作用明确的政策类科技新闻、成果类科技新闻、人物类科技新闻外,还应包括事件背景类科技新闻和管理类科技新闻两类。其中,事件背景类科技新闻指事件具有深厚的科技背景,如嫦娥三号登月探测器和玉兔号月球车在月情况等类的新闻,或是需要通过科技阐释事件发生背景、预测发展趋势,如2004年对印度洋发生海啸的报道等,以及揭示事件背后科技目前状况的,如《华盛顿邮报》2014年4月在对马来西亚航空公司370航班失联事件报道中指出“全球航空业的数据通信、数据备份技术实在太落伍,今天的航空业仍在使用上世纪70年代的落后技术”[10]等。这类新闻与成果类新闻区别明显,应单成一类。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从科技角度对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将越来越普遍、越来越深入。管理类科技新闻指反映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在推动科技事业发展中的举措或阶段性成果的新闻,包括科技工作进展、科技政策的制定和落实情况、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等情况等,如召开重大科技会议、发布科技规划、科技人才选聘等情况。
2 科技传播与科技新闻传播
科技传播是20世纪80年代引入国内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同时强调“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自身价值的大小,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传播的深度和广度。”因此,科技传播作为科技知识扩散的方式,对推动和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作用。科技传播在学界受到高度关注,是研究的热点之一。
与科技新闻一样,学界对于科技传播也是未形成公认的定义,其中比较有代表性有:孙宝寅认为,“科技传播是科技信息运动的一种形式,其目的是实现科技信息的交流与共享”[2]。翟杰全认为,“科技知识信息通过跨越时空的扩散而使不同个体间实现知识共享的过程”[11]即为科技传播。科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当代我国的经济发展形态正处于重大转型时期。在积极构建服务于知识经济发展的国家创新体系的同时,建设高效的科技新闻传播体系是科技传播在新时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国家创新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科技新闻传播的效果进行评价,有助于发现理由、改善工作、明确方向,具有一定实践作用。
科技新闻传播作为面向大众的科技传播活动,对其效果的评价不能仅限于新闻传播,还需兼顾科技传播方面。因此,科技新闻传播的高效性,不仅体现在新闻传播的形式、方式、手段论文导读:
不断完善和范围、内容不断深化上,体现在科技知识和新闻信息的大规模的、多向互动的、快速的扩散上,还要体现在科学精神、科学思维和科学道德的有效传播上。具体来说,科技新闻高效传播评价应涉及以下几个维度。
一是传播形式。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后,不但科技新闻事件受到社会广泛关注,而且一切经济新闻的背后也似乎总能找到科学技术的影子[19]。因此,科技新闻传播不仅是科技专业媒体的任务,其他主流媒体也要全面介入;科技新闻不仅继续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传播,也应成为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各种新媒体传播的重要内容。科技新闻报道的形式要更加灵活和多样化,更好地吸引社会的关注。随着现代传播观念的深入,科技新闻报道不再仅是科学向公众的单向灌输,还要成为公众理解科学的双向活动[20]。
二是传播速度。科技新闻能够快速响应、快速传播。从新闻线索的发现,到新闻产品的生产,再到新闻产品的扩散和接受,时间效率都要大幅度提升。科技新闻同其他社会关注的新闻一样,能够准确及时迅速公开,乃至实现实时化传播。如玉兔号月球车通过微博,拟人化实时发布了第二次月夜休眠前遇到故障的新闻,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同时,各种社会新闻热点所蕴含的科技新闻点也应被迅速挖掘,满足公众的需要。
三是传播规模。科技新闻的受众不仅限于与科技活动有关的群体,而是全体社会成员。科技新闻如果总体上达不到较大的规模,即使传播的效率和效力再好,也难以产生足够的影响力;如果对重大事件不能集中资源,形成足够密度的报道,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科技新闻实现高效传播需要自身上规模、成气候。如国内媒体对神舟飞船和载人航天工程的组合式密集报道,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成为科技新闻高效传播的范例。
四是科技新闻价值。科技新闻报道不仅让公众知道科技方面的新进展、新成果,而且有责任保证所提供的科技信息客观、真实、准确。科技新闻报道的内容除了科技自身产生的新闻事件外,还需扩展到其他新闻事件背后的科技内涵。这些科技新闻内容通过媒体的深入挖掘、精心呈现,要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和公众的需要,充分实现其新闻价值。
五是科技传播价值。科技新闻要有足够的科技“含量”,实现科技传播价值。通过新闻工作者高超的“翻译”和“解释”技巧,把新闻中的科技知识、科学思想“平民化”、通俗化,更好地传播给公众。通过科技新闻传播,引导全社会对科技成就、科技知识、科技政策、科技人物等进行关注,对提高社会公众科学素养发挥有益的潜移默化作用。通过拓展民生视角的科技报道,更加关注存活环境和生命安全,更多融入道德和人文精神,进一步彰显人类创造科技、科技造福人类的科技,并成为一切科技活动价值指向[21],实现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辜晓进.现代科技新闻概论[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2]孙宝寅.科技传播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3]刘建明.科技新闻理论与写作[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126.
[4]程道才.专业新闻写作概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5]彭祝斌.科技新闻传播效益论[J].求索,2004(4):30-32.
[6]郭姜宁.试论科技新闻的基本概念[J].甘肃科技,2008,3(5):69-70.
[7]刘建明.论科技新闻的特征[J].新闻爱好者,1996(5):13-15.
[8]胡钰.科技新闻传播导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9]赵炎龙.谈谈科技新闻的分类[J].甘肃科技纵横,2003(3):103-104.
[10]马航失联事件暴露航空科技漏洞:仍使用70年代技术.凤凰网,http://fashion.ifeng.com/trel/news/airline/detail_2014_04/04/35469233_0.shtml.
[11]翟杰全.论科技传播[N].光明日报,1998-9-4(5).
[12]T.W.伯恩斯.D.J.奥康纳.S.M.斯托克迈耶,李曦译.科学传播的一种当代定义[J].科普研究,2007(6):19-33.
[13]吴国盛.科学走向传播[J].科学中国人,2004(1):10-11.
[14]翟杰全.国内科技传播研究:三大方向与三大理由[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8(8):68-71.
[15]凌小萍,谢慎兰.科技传播的障碍分析及策略研究[J].理论月刊,2008(1):85-89.
[16]郑保章,杨理光.我国科技传播生态目前状况及管理[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9(5):142-146.
[17]刘华杰.整合两大传统:兼谈我们所理解的科学传播[J].南京社会科学,2002(10):15-20.
[18]徐孝枫,李云娣.以受众为核心提高科技公共传播效力[J].活力,2010(1):152.
[19]叶晓滨.纽约时报的科技报道评析[J].新闻知识,2009(1):49.
[20]姜昕.传媒科技传播活动的研究需要转换思路[J].新闻界,2006(6)::43.
[21]陈凤贤.把握好科技新闻的导向[J].新闻战线,2009(3):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