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谈我国与阿拉伯之间语言文字交流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0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613 浏览:18329
论文导读:使用古莱氏方言的语音。蒙昧时期,阿拉伯半岛北方的各部落居民搜使用自己的方言,这些方言和古莱氏方言之间或多或少地存在差别,所以《古兰经》的出现基本消除了各部落之间的语言差别,使半岛语言得到统一。因此可以说,是《古兰经》的传播使那些被征服地的人民统一了语言,共同使用标准的阿拉伯语。

(二)阿拉伯语对世界语言的

【摘要】中阿之间的友好关系可以追溯到两千万年以前,《汉书.张骞传》载张骞通西域后不久,汉朝越发多派使节到安息、奄蔡、条支、身青等国访问。派遣的使节有时多达十余批,人数少则百余人。他们既是使节,也是商队。安息为古波斯人建立之王朝。古波斯人称阿拉伯为条支,中国把阿拉伯叫做条支是沿袭古波斯人的称法。《前汉书?张骞传》谈到的前汉遣使条支,是迄今为止中国到阿拉伯的最早记载,自此中阿之间开始了长达两千多年的交流,也正是这种交流的带动,从而使得阿拉伯语言文字在中国有了新的发展。
【关键词】中阿友好 阿拉伯语

一、简述阿拉伯语的发展

根据历史语言学家研究表明,阿拉伯语属于“闪含”语系中的“闪米特”语族,现在阿拉伯世界使用的阿拉伯语是以贾希利叶方言和古莱氏方言为基础的语言,该语言是古代阿拉伯贝都因民族的语言,现在是西亚、北非2.8亿多阿拉伯民族的母语,是22个阿拉伯国家和地区的语言,是联合国1974年确定的日常工作语言之

一、也是世界穆斯林通用的宗教语言,更是世界诸多国际会议必备的工作语言之一。

阿拉伯语言曾在公元8世纪到12世纪风靡欧亚文化阵地,创造了辉煌的文化成果,而今天,阿拉伯语的使用范围日趋广泛,涉及教育、科技、外交、经济、军事、文化、情报、商业等诸多领域。

(一)标准阿拉伯语的发展历程

《古兰经》中的语言以古莱氏方言为主,尔后在波斯语、希腊语、奈巴特语、埃塞俄比亚语、希伯来语、古叙利亚语、科卜特语以及其他半岛方言中吸收了部分词汇,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语言,被称之为标准阿拉伯语或古兰经语。从某种作用上说,是《古兰经》创造了标准阿拉伯语,从现实看,《古兰经》是第一本用标准阿拉伯语写成的书。
由于宗教生活的需要,《古兰经》要求所有的半岛居民都使用古莱氏方言的语音。蒙昧时期,阿拉伯半岛北方的各部落居民搜使用自己的方言,这些方言和古莱氏方言之间或多或少地存在差别,所以《古兰经》的出现基本消除了各部落之间的语言差别,使半岛语言得到统一。因此可以说,是《古兰经》的传播使那些被征服地的人民统一了语言,共同使用标准的阿拉伯语。

(二)阿拉伯语对世界语言的影响

自公元8世纪,阿拉伯人以他们明智的决策使被征服地人民折服了他的领导,同时也为阿拉伯人统治的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是因为阿拉伯人的“宽容政策”使包括叙利亚、埃及、两河流域安达鲁、西亚在内的被征服地人民,把阿拉伯人视为恩人。在后来的岁月里,阿拉伯人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阿拉伯文化也随之传播到了阿拉伯半岛以外的广大地区,使阿拉伯语言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语言,一些阿拉伯人也不同程度地使用阿拉伯语。如现在的南太平洋岛国——科摩洛群岛的土著居民,他们使用的语言——科摩洛语是由阿拉伯半岛游牧居民的语言和非洲土著居民,他们语言共同作用的结果;又如阿拉伯文化输出的结果,使中国穆斯林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的阿拉伯语词汇。

二、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

伊斯兰教,唐称“大食法”,宋称“大食法度”或没速鲁蛮,谋速鲁密,木速尔蛮,但伊斯兰教之固定通用名称,似未见诸典籍。明称伊斯兰教为“回回教门”,“回回教”或“天房教”;明末迄清称“清真教”,民国称“回教”或“小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统称伊斯兰教。
中国穆斯林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中国有10个民族信仰伊斯兰教,这10个民族是:回族,人口800多万,分布在全国各地,形成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甘、宁、青、陕、新5省的回族人数,占全国回族人数的50%以上。回族信仰伊斯兰教,最早通用汉语、汉文。维吾尔族,人口700多万,主要在新疆南部,10世纪中叶开始信仰伊斯兰教,通用维吾尔语。哈萨克族,人口100万,主要分布在北疆,8世纪开始信仰伊斯兰教,通用哈萨克语。柯尔克孜族,人口14万多,主要在南疆,10世纪中叶开始信仰伊斯兰教,通用柯尔克孜语。塔吉克族,人口3万多,主要在新疆西南的塔什库尔干,10世纪开始信仰伊斯兰教,通用塔吉克语。乌孜别克族,人口1万多,主要在新疆的伊犁,喀什河昌吉回族自治州,原居中亚,7世纪阿拉伯人入侵中亚后不久,即开始信仰伊斯兰教,18世纪进入新疆,通用乌兹别克语。塔塔尔族,人口400多,分布在新疆,10世纪中叶信奉伊斯兰教,通用塔塔尔语。东乡族,人口近40万,主要在甘肃的东乡族自治乡,通用东乡语。保安族,人口1万多,主要在甘肃,通用保安语,与蒙语相似。撒拉族,人口近10万多,主要在青海循撒拉族自治县,信奉伊斯兰教,撒拉语属突厥语族。

三、阿拉伯语言文字对中国的影响。

阿拉伯语言文学随伊斯兰教传入中国,中国穆斯林很多人从小就学习阿拉伯文和《古兰经》。他们礼拜时,都用阿拉伯语的祈祷词。突厥语系的维吾尔、哈萨克等兄弟民族,用阿拉伯文字母来拼写他们的语言,并吸收了大量阿拉伯词语(阿拉伯语也吸收了一些突厥语词语)。维吾尔人用阿拉伯字母取代回鹘文字母,始于哈拉汗王朝,喀什还曾通用过阿拉伯语,哈拉汗产生了一部世界闻名的巨著《突厥语大词典》,这颗维吾尔文化史上的璀璨明珠、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就其语言和文字来说,都有阿拉伯的影响。《突厥语大词典》是一部突厥语——阿拉伯词辞典,突厥语完全用阿拉伯字母拼写,作者马赫木德?喀什葛里精通阿拉伯文,曾在新疆、中亚进行过历时十余年的考察,11世纪60年代末到巴格达。喀什葛里根据阿拉伯人学习突厥语的实际需要,利用他收集和考察的所得的材料,编撰了世界上第一部突厥语——阿拉伯词词典,把它献给了阿拔斯朝哈里发穆格台迪,词典收词7000多条(附一幅世界地图),内容丰富,堪称有关新疆和中亚的一部百科全书,词典还收录了维吾尔族及其他突厥族的民歌200多首,谚语,格言200多条,颇有文学价值,词典对突厥语和阿拉伯语的比较研究具有重要作用,词典唯一手抄本现在土耳其国民图书馆。
由此可见,中阿之间的交往不管推动了两个文明的了解与人,而且还相互交融形成新的民族语言和文化。
参考文献:
[1]菲利普·希提,马坚译.阿拉伯通史[M].新世界出版社,2008.
[2]纳忠.阿拉伯通史[M].商务印书馆,1999.
[3]喇敏学主编.阿拉伯语言文化基础教程[M].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xcxlw/lw23317.html上一论文:关于汉英语言“吃”法对比及中文“吃食堂”类结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