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探究从《茶馆》京韵语言运用看中国话剧民族化理由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700 浏览:24251
论文导读:品以《龙须沟》、《茶馆》为代表作。老舍话剧的风向标作用,使一部分当代戏剧作品继续保持了浓郁而独特的“京味”风格。这些作品无论是在语言的运用,还是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都显得“京味”十足。众所周知,我国的话剧艺术是舶来品。刚开始,这种由西方引进的艺术品种未必会被中国的民众所接受和欣赏,所以,我国的“话剧”自然就
摘 要:老舍的《茶馆》是京韵语言运用的代表作,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话剧民族化的理由。语言大师老舍是开启京韵话剧的代表人物。可以说,对话剧语言的改良是整个话剧民族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老舍话剧对当代“京味”艺术的持续影响,不仅显示了老舍创作的价值和作用,更表明了“京韵”艺术在当今与未来的新的发展空间与广阔前景。本文就从老舍《茶馆》中“京韵”语言的运用这方面来看中国话剧的民族化理由。
关键词:《茶馆》;京韵语言;老舍;话剧民族化
1007-0125(2014)01-0019-02
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其戏剧作品以《龙须沟》、《茶馆》为代表作。老舍话剧的风向标作用,使一部分当代戏剧作品继续保持了浓郁而独特的“京味”风格。这些作品无论是在语言的运用,还是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都显得“京味”十足。众所周知,我国的话剧艺术是舶来品。刚开始,这种由西方引进的艺术品种未必会被中国的民众所接受和欣赏,所以,我国的“话剧”自然就存在民族化的过程,这是历史之必定。以剧中人物的台词为主要表现要素的“话剧”,当然是以“人物语言”为核心的,这就与中国传统的戏剧(戏曲)拉开了距离。这可以说是我们学习西方戏剧最主要的收获。应该说,观众在欣赏一出话剧时,首先应是来自于“视听”方面的感受的。这里的“视”指的是观众观看整个舞台布置的物理空间,以及感受人物的形象、造型,还包括观众感受人物浅显的外部动作等;而这里的“听”,指的是观众领悟人物的台词语言和舞台音响效果等。而在这些“视听”方面的元素中,是以人物的语言为基础的。假如将人物的语言取消,那就不能称之为话剧。所以说,人物的语言是带动其他视听要素的先决条件。因此,对戏剧语言的改良就显得尤为重要。这种改良可以是以白话的方式呈现,也可以是以带有某种韵律或某种地方特色的方言为主的方式呈现。如此,话剧就有被大众接受的可能。因为观众首先听懂了语言,才谈得上了解作家作品的艺术内涵。试想,如果观众觉得连台词都生涩,尽是一些学生腔、欧美腔的话,那就自然不会对话剧产生亲切感,更谈不上欣赏话剧、普及话剧了,这会有碍于话剧民族化的进程。但是,如果话剧的语言是通俗易懂的,是大众喜闻乐见的,甚至是带有生活化的语言,那么,这就对推动话剧的民族化非常有益了,也有利于话剧艺术的宣传和普及。而语言大师老舍就是开启京韵话剧的代表人物。可以说,对话剧语言的改良是整个话剧民族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20 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文化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而老舍话剧的作用和价值就在于它作为当代“京味”创作的一种重要参照和示范的同时,也在不断激励着戏剧工作者们对他的这种“京韵”作品创作模式的创新和提升。
其实,中国话剧民族化的历程是久远的。从文明戏到爱美剧运动、国剧运动,再到无产阶级戏剧等的发展。一路走来,中国话剧就有一个接受和适应外来戏剧的过程,毕竟不能完全照搬照抄国外文化,必须融入本国的特色,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艺术样式。“五四”新文化运动大力倡导白话文,但当时的文化启蒙,使得主流创作群体对中国传统文化价值是抱有一种彻底的、整体的否定态度的。那时欧风美雨的来袭,使得文人们对西方文学因素竟相吸纳与模仿。当时所谓的白话文,的确做到了弃文言,但并非是真正作用上的白话文,它已远离了普通大众,并没有真正融入民间,反而成为了反传统化的小众艺术,这与新文化运动倡导者的初衷背道而驰。因为他们希望运用新文学作为工具和武器来唤醒民众,以求开启民智,改良社会。而作为人民艺术家的老舍并没有盲目跟风,没有盲目追求文学作品的西化,特别是语言的西化。他揭示出了新文学长期存在的理由,并作了理性的深思:“抗战以来,我们感到文艺的最大缺点是未能深入民间”,民间对新文学作家作品知之甚少,“理由主要是文法,叙述的策略,西洋的结构与中国的平铺直叙不相合,此外还有语言的理由”[1]。因此,在老舍看来,文艺作品想要深入民间,除了叙述策略、结构之外,语言也是其中的一个理由。以至于老舍在创作的过程中,特别是在戏剧的创作中十分注重人物的语言理由。

一、《茶馆》京韵语言的艺术

应当说,文学作品是靠语言文字流传下来的。一部作品的语言是否通顺、流畅,是否具有深意,或者说是否用老百姓、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表达等,这些理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作品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在很多时候,也是衡量文学作品是否能获得成功的标志之一。“语言关”应该是作家们需要认真攻克的理由,而且建立一种什么样的语言风格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凸显个性,使自己的作品脱颖而出,是摆在作家们面前从《茶馆》京韵语言的运用看中国话剧的民族化理由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的一个重要理由。否则,有再好的构思,却没有精彩的、恰当的语言做支撑的话,那么,文学作品也是不能很好地建立起来的。而老舍的《茶馆》在语言方面的成就是显得十分突出和明显的。这部戏虽然没有脱离时代的背景,而且还和政治有牵连,但在戏里却没有政治口号和标语,也没有一般作用上的一板一眼的舞台腔、话剧腔,有的是悲与喜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多用北京当地方言或俚语、俗语等,具有雅俗共赏的特点,而又不失剧中人物的身份特征。语求俏似,使得人物形象具体生动、呼之欲出。

(一)悲与喜的幽默风格

《茶馆》的故事发生在皇城北京,为了具有时代感和地方性的特征,剧中的人物语言几乎都是纯正的北京口语,句子短,常用一、两个字、词表达丰富的含义,句法灵活,更为自然贴切地传递着北京的政治文化气息、历史变迁和市民的个性化特点等。例如,“我饿着,也不能叫鸟饿着!……一看见它呀,我就舍不得死啦”;“我已经不吃大烟了!我改抽‘白面’啦。”,“有不打仗的新闻没有”。
老舍曾指出:“有一点可是很清楚,就是文字要生动有趣,必须利用幽默。……假若干燥,晦涩,无趣,是文艺的致命伤;幽默便有了很大的重要;这就是它之所以成为文艺的因素之一的缘故吧。[2]”老舍借着这些幽默风趣的语言,把对黑暗社会的讽刺、批判与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联系起来,在微笑中蕴藏着严肃和论文导读:留.上一页12
悲哀,留给人们无限的回味与深思。展现了清末社会的众生相,把悲、喜剧有机地杂糅起来,以喜剧的形式表现了最为悲切的内容,形成了悲喜结合的幽默风格。表明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日到来的历史必定性,以及下层市民在乱世中所做的种种挣扎。从《茶馆》京韵语言的运用看中国话剧的民族化理由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