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探讨中药熏蒸疗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护理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886 浏览:18210
论文导读:
1007-2349(2014)09-0088-01
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种以中轴关节慢性炎症为主的病因不明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一般先侵犯骶髂关节,其后由于病变发展逐渐累及腰椎、胸椎、颈椎出现小关节间隙模糊,融合消失及椎体骨质疏松、韧带钙化、终致骨性强直。晚期可出现严重的脊柱后畸形,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对患者危害极大。本科在药物内服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药熏蒸疗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科2012年5月—2013年5月收治AS患者28例,均为住院患者。28例均符合1984年美国风湿病协会修订的强直性脊柱炎纽约诊断标准[1]。其中男25例,女3例;年龄13~52岁,平均(22±3)岁;病程2个月~25 a。主要症状均有腰及腰骶部、臀部疼痛,时轻时重,晨僵,轻微活动后症状稍缓解。重者翻身困难、脊柱强直,伴有全身乏力、低热、血沉增快等。
1.2治疗策略选择LX自动中药熏蒸药浴器LX—2型(江苏盐城宝尔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温度升至43 ~47 ℃时指导患者脱下内衣进入舱内(呈半躺坐位),头部暴露于舱外,关闭汽舱门,调节舱角度,使其处于舒适的半卧位开始熏蒸治疗。熏蒸时间20 min,每日1 次,10 d为1个疗程。熏蒸中药为自拟方(组成:生黄芪、麻黄、细辛、苍术、桂枝、桃仁、红花、续断、透骨草、伸筋草)。
熏蒸注意事项,熏蒸时间以饭后1 h 最为适宜,熏蒸前排空二便。熏蒸时专人守护,观察生命体征、面色及出汗情况,若出汗过多,出现疲劳、心慌、胸闷、恶心、气急、心率加快、头晕等现象应立即停止熏蒸并通知医生及时处理。
2护理
2.1心理护理AS为慢性进行性关节性疾病,病程长。患者反复多方求医很容易对治疗失去信心,情绪十分悲观。因此,要耐心地与患者沟通及交流,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疾病相关知识的教育。讲解中药熏蒸汽疗的作用机理及汽疗仪的安全性,消除患者紧张感。指导患者正确看待疾病及治疗,保持乐观情绪,调动患者一切积极因素,主动地配合治疗,增强战胜病痛的信心。
2.2饮食指导As患者的饮食要以补气、养血、祛风、除湿、通络为原则,以高营养、高维生紊、富于铁钙的食物为主。可多食牛奶、瘦肉、新鲜的水果蔬菜或用黄芪炖鸡,猪腰煮杜仲等。注意合理搭配,提高饭菜的色、香、味以增加患者的食欲。指导患者禁烟、酒及辛辣刺激之品。
2.3康复操根据患者最易受累、最易发生生理功能受限的关节,自行编排的AS 康复训练操,由护士对患者指导训练,注意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以达到预防和治疗肌肉无力和萎缩,增强肌力,增加关节稳定性的目的。具体内容如下:第1 节:深呼吸运动:取坐位或立位,挺胸收腹,以最大力量吸气后,再以最大力量呼气;第2 节:颈部运动:头颈部做前曲、后仰、左右侧弯、旋转、圆形运动;第3 节:扩胸运动:双脚并齐或单脚向前迈一步,双前臂内屈平胸左右运动(2次),然后双前臂做外展运动(2次);第4节:转体运动:双脚分开与肩宽,双前臂内屈于胸前,分别向左右做转体运动;第5 节:腰部运动:双脚分开与肩宽,双手叉腰,腰部做前曲、后仰、左右侧弯、旋转、圆形运动;第6 节:靠墙站:背靠墙站好,头、肩、臀、脚跟尽量靠墙,肩部放松,向上、向前抬手臂,但肘部不要弯,上臂靠近耳朵,拇指朝向墙,放下。另一只手臂重复同样的动作;第7 节:俯卧背伸运动:俯卧位,做收腹挺胸,同时向上抬头、两臂后伸、向后抬腿动作,并稍停片刻,重复做5 ~10 次。第8 节:退步走5 ~10 min。
3讨论
中药熏蒸治疗有助于增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对药物治疗的接受度,从心理和意识的层面上调动人体的自主抗病祛病能力。以中药的气态作用于患者周身,通过人体皮肤吸收可避开药物对消化系统的刺激,减轻肝肾负担,提高了药物利用吸收。经中药熏蒸汽疗后,患者普遍感觉腰背部疼痛和僵硬感减轻,活动度增加,疲乏减轻,睡眠质量提高。同时配合康复操运动训练能推动关节内滑液的分泌与循环,使肌肉收缩,推动血液循环,增加关节活动度、肌力、关节稳定性。良好的护理以及熟练的操作可使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消除精神紧张,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配合治疗,迅速有效的制约病情的发展。
参考文献:
[1]Lindr S,Valkenburg HA,Cats A.Evaluation of diagnosticcriteriafor ankylosing spondylitis[J].Arthritis Rheuma,1984,27(4):361.
(收稿日期:2014-06-20)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ssshllw/lw42991.html上一论文:试论静脉留置针临床应用的护理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