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议重视受众需求,提升传播效果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1386 浏览:145350
论文导读:大规模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不断创新。例如近几年开始流行的ESP(Englishforspecialpurposes)教学和SCL(Student-centeredlearning)教学,便因其针对性和实用性强而成为很多高职高专院校英语教学策略的主流。同传统英语教学相比,ESP和SCL教学更强调学生的自我学习,学习者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模拟及角色扮演等方式来学习,
【摘 要】自教育部颁布了《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之后,各高职高专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本文另辟蹊径,将这项教改活动纳入到传播学视角,运用传播学理论分别从信息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方式和受众的角度解读教改得失,认为该阶段的教学改革重视了受众需求,提高了传播效果。除了宏观解读,文章还从微观角度介绍了一些新的教学策略,对高职高专院校,特别是艺术类高职高专院校的英语教学有一定借鉴作用。
【关键词】传播学 高职高专 英语教改
所谓“传播”,是指人类传递或交流信息、观点、情感或与此相关的交往活动①。传播强调两点:第一是传播者有意识地将信息编码通过一定的渠道传递给信息接受者;第二是期待唤起受众特定的反应或行动②。从这个宏观角度看,教学也可看成是一种文化信息的传播活动。其中,授课的教师可看成信息的传播者;知识习得的学生便是信息的接受者;而教学中所使用的教材、黑板、以及多媒体设备等可看成媒介。近年来,传播学、尤其是大众传播学的迅速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观察我们的教学活动。
长久以来,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延续着重视受众需求,提升传播效果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本科英语教学“压缩饼干”的模式,教学效果不甚理想。2000年,教育部颁布《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将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大方向规定为:“实用为主,够用为度,以应用为目的”。所以近年来,各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学都进行了大规模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不断创新。例如近几年开始流行的ESP(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s)教学和SCL(Student-centered learning)教学,便因其针对性和实用性强而成为很多高职高专院校英语教学策略的主流。同传统英语教学相比,ESP和SCL教学更强调学生的自我学习,学习者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模拟及角色扮演等方式来学习,使英语教学变得更加双向和动态。
经过近五年的教改实践,笔者认为教改后的《大学英语》授课,凸显了信息接受者即学生的地位;传播内容也更贴近受众需求;传播手段更加丰富多样;传播效果更为明显。下面我们将从传播学角度对教改后的英语课堂进行详细解读。

1. 传授关系变化,受众地位凸显

传播学奠基人之一的拉斯韦尔将传播模式总结为“5W”(如图一),我们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信息的流动方向。在当时社会,大众传媒刚开始兴盛,又结合二战背景,便衍生出“魔弹论”、“皮射论”等理论。这些理论都认为,由于传媒的巨大力量,转播者总是可以成功地将信息传播给受众,就如同击中人体、药物注射入肌肤一般,受众难以抵御,只能被动接受③。在这种传播模式中,传播者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而接受者只能选择被动接受。我们传统的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便可看成这种模式:课堂中,教师机械地将课本知识传授给学生,每单元需掌握多少单词,多少语法等;而对于学生来说,由于考试、过级的需要,作为信息接受者的他们只能被动地接受、并努力掌握这些重点。而学生是否喜欢这种传授方式,接受情况到底如何,是否对他们日后工作生活大有裨益,则很难即时得知。
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目标受众→传播效果
(who)→(say what)→(in which channel)→(to whom)→
(with what effect)
(图一)
而事实上,传播活动中的信息从来不是单向流动的,而受众也并非应声而倒的靶子。他们不仅可以主动地选择传播内容,还可以通过反馈过程将意见信息回传给传播者,以便于传播者及时调整传播内容和方式,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近年来倡导的SCL(student-centered learning)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便是这一原则的最好应用。由此可见,《大学英语》要想取得较好的授课效果,必须从了解受众即学生需求开始。
于是在教改方案确定前,我们制作了1000份调查问卷,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发放给学生。调查中发现,79.8%的学生认为英语对自己的发展很重要或者比较重要,也都有意愿学好英语,但苦于基础较差,无从下手(图二)。
统计结果显示,学生最希望通过英语课程提高自己的英语口语,这同教育部颁发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如出一辙,即传者和受众对于传播效果的期望是一致的。而现实中,传播效果却不甚理想,那么一定是传播内容或者传播方式出现了某些偏差。这就说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基于此种状况,笔者所在院校将教改前的“教师为中心(TCL)”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SCL)”的教学模式,采取程度教学,即将学生分成快、慢班,实施不同的授课内容;同时在授课策略上也多加探索,寻找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策略,尽可能地使每个学生都能从英语课堂有所收获。这些都极大地提高了信息接收者,即学生的地位。

2. 传播内容重新定位,受众需求为依据

传统《大学英语》教学中,课堂教授内容总是十几年如一日的教材,授课重点要么是考试要点,要么是教师认为的重点。传播学的“使用与满足”理论告诉我们,受众并非对所有的信息都毫无选择地接受,而是倾向于自己感兴趣的、或者跟自己意见相统一的信息。以电视媒介为例,民生新闻的收视率居高不下,是因为它贴近受众生活;相亲节目收视率日渐攀升,是因为当今快节奏社会下涌现了大批“剩男、剩女”;而创造2013年收视奇迹的某亲子节目,则是因为它触动了受众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由此可见,传播内容是否满足受众需求,对传播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教学改革后,很多高职高专院校的《大学英语》授课,都开始采取了ESP(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s)教学,即时行的“行业英语教学”。这种教学策略中,信息传播者即教师,会从信息接收者即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制定相应的传播内容,做出课堂安排。以笔者所在院校为例,《大学英语》教研室每年都会集体走访系部,同各系部的学生代表及专业教师开展座谈会,切实了解各专业学生的诉求,以此为依据论文导读:面媒体到如今电子媒介的进化我们得知,传播者越能有效调动受众的感觉器官,如视觉、听觉等,受众就越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对信息的接受就越容易。同样,《大学英语》的授课也不能停留在单纯的黑板、课本加磁带的基础上。根据教育部2000年颁布的《基本要求》,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学应更加重视培养学生视、听、说的能力,这便给传统的英语
拟定教学计划。教改后,我们适当降低了教学内容的难度;并将授课内容同学生所学专业进行融合,例如:我们为音乐系学生安排了英文歌曲的学习,让他们对英文歌词进行翻译及背诵;影视戏剧系的学生则需学习经典英文电影片段,并按小组对片段进行配音,从而强化知识点的运用;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则会学习T台秀和名牌推介的英文解说词;而作为学院英语基础较好的会展专业,则开设了《会展英语》这样的专业课程。通过这种教学内容的安排,学生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显著提高;并且由于同其专业紧密相关,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也有了明显改善。教改后的《大学英语》课堂出勤率一直保持在至89%至91%,较教改前增长近10个百分点。

3. 打破单一传播手段,教学策略灵活多样

从平面媒体到如今电子媒介的进化我们得知,传播者越能有效调动受众的感觉器官,如视觉、听觉等,受众就越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对信息的接受就越容易。同样,《大学英语》的授课也不能停留在单纯的黑板、课本加磁带的基础上。根据教育部2000年颁布的《基本要求》,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学应更加重视培养学生视、听、说的能力,这便给传统的英语授课带来了挑战。
以此为依据,笔者所在院校通过向示范性兄弟院校学习和不断地自我摸索中,转变了传统授课模式,特别是参加了“以学生为中心(SCL)教学法”的培训后,我们开始采用小组讨论、任务驱动、情景再现等教学方式。“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解决理由、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理由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理由④。实践中,我们针对艺术生的特点,用英文舞台剧、原创英文歌曲等作为任务驱动,贯穿到整个学期的教学。另外一种策略是将班里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就某个话题展开讨论,即“小组讨论”法。由于我们的任务驱动是按小组完成的,所以整个学期的英语学习需要小组成员不断地讨论、协商,这些不仅在课堂上进行,很多学生也拿出了大量的课后时间进行排练。“情景再现教学法”主要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题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策略⑤。这种教学策略特别适合练习口语,通过情景对话、课文演绎等活动,避开了传统教学中经常出现的哑巴英语。
教改后,这些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都极大地调动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笔者所在学校已经连续四年举行《大学英语》教改汇报活动,在汇报中,学生们用精彩的英文诗歌朗诵、英语舞台剧以及英语歌曲等向大家展示了近一年的学习成果。这些教改成果得到了领导及多位同行的好评,也为艺术类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学提供了一定参考。

4. 重视信息反馈,实现双向传播

反馈是指传播过程中受传者对收到的信息所作的反应,获得反馈讯息是传播者的意图和目的,发出反馈是受传者能动性的体现⑥。如今,越来越多的媒体开设读者来信,短信参与,微博微信互动等环节。通过这些反馈信息,传播者可以更好地了解受众需求,创办出更适合受众的栏目。除了反馈,这些媒体环节的增设还实现了传播过程中的受众参与和双向互动。更有很多受众通过网络论坛、微博微信发布、转载信息变成了信息传播者。信息反馈和双向传播使整个传播过程更完整,也使传播效果更有效。
教改后的《大学英语》授课一改传统教学中教师“满堂灌”的方式,鼓励学生走上讲台,从机械学习变成任务驱动,在细化的学习目标下主动学习、分享。以笔者所在的音乐专业教学班为例,每堂课都会有学生主动到讲台分享自己最喜欢的英文歌曲,并同大家一起探讨歌词对应的汉语翻译。通过这种方式,同学们不仅可以学到新的英语单词、句型表达,还可以从歌曲中体会英语的魅力,提升自己的音乐鉴赏水准。教师在日后的授课中也随时穿插曾经鉴赏过的歌词,使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这样一来,教师从讲解者的身份变成了组织者;从信息传播者变成了信息把关人;而学生通过对知识的即时反馈和自主分享实现了双向传播。令人惊喜的是,很多学生在《大学英语》授课结束后,已经能够自己创作出英文歌曲,这给了正在摸着石头过河,实行教学改革的英语教师们莫大的鼓舞。
以上四点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高职高专《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已经初见成效,但万里长征才刚刚开始,而艺术类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学更是存在着别样的困境。如何巩固教改成果,将教改善行到底,还需进一步努力。另一方面,从传播学角度来解读英语教学改革,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宏观的视角。相信传播学与时俱进的理论和它本身所具有的超强实践指导作用,必将得到越来越多教师的认可,成为研究教学改革的一种新颖视角。
参考文献:

1.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 吴文虎,传播学概论[M],武汉重视受众需求,提升传播效果由优秀论文网站www.7ctime.com提供,助您写好论文.: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3. 吴文虎,传播学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4. R.M加涅,L.J布里格斯,W.W韦杰,教学设计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5. R.M加涅,L.J布里格斯,W.W韦杰,教学设计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6.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本文系广东省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2013年度课题“艺术类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改革的突破与坚守——基于泛娱乐化语境下的解读”的成果之

一、课题编号:(WHSZQN 018)。

作者简介:于爽(1982-),女,山东蓬莱人。毕业于暨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学位,就职于广东文艺职业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