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析跨文化交际中社会群体及其关系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8727 浏览:131567
论文导读:
摘要:跨文化交际是近年来比较热门的一个话题,而社会群体及其关系又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它们二者之间相互影响。本文从几个例子着手来分析它们在跨文化交际中的特点,以使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能够进行更好的交流与沟通。
关键词:中德;社会群体;社会关系
1006-026X(2013)12-000跨文化交际中的社会群体及其关系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0-01

一、文化的结构特征

社会群组及其关系属于文化的结构特征。那么什么是结构特征。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文化对每个人都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用于区别不同文化的范畴以及一种文化所有特征的集合,我们称为“结构特征”。结构特征涉及很多方面,包括:民族性,基本品格等等。

二、 社会群体

(一) 社会群体的概念

社会群体是指人们通过互动而形成的、由某种社会关系连结起来的共同体。社会群体的特征是人们之间长久的相互作用,而非暂时性。这一群体指的是至少三个人的集合。根据社会学的定义,群体内的成员相互之间必须有直接联系并且要相互影响。而且群体的数量也不宜过大,结构也不能太复杂。

(二) 社会群体的分类

一个人的社会生活是由很多社会群体交织组成。一个人会同时属于多个社会群体。它们会影响一个人的看法以及语言使用习惯。一个人会同时属于很多群体,比如朋友圈,工作圈,协会或者一个国家。
我们都处在复杂的社会关系和群体中。按照不同的特征社会群体基本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a )正式的或者非正式的群体
b )小群体或者大群体
c )固有群体或者陌生群体

(三) 跨文化交际中的社会群体

社会的结构机制不同,因而文化也产生了多样性。不同文化中的社会群体也完全不同。社会群体深受它所处文化的影响。下面将举几个例子详细说明在跨文化较交际中的社会群体。
a )家庭
家庭是社会群体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类型。在过去的两百年中,西方家庭结构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大型家庭逐渐被小家庭取代。相比之下,小型家庭的成员要独立得多。他们拥有了更多的行动自由和选择自由权。这一切都要归根于西方的教育方式。孩子从小就和父母分开,住在单独的房间,尽管他们的生活很富足,但父母总会鼓励孩子自己去挣钱。孩子自己决定要去上哪所大学。
而在中国,大家庭还依然影响着成员的一切。在大家庭中,家庭首领依然掌控着年轻的成员,即使他们已经结婚了。当然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也很亲密。在这样的家庭中,成员之间总是互相帮助,患难与共。相对来说成员之间的依赖性较强。夫妻带着孩子生活在一个大家庭的例子并不少见。经济支出由大家共同承担。
b)亲戚关系
不同文化中对亲戚的称呼是不同的。这种不同不仅体现在结构上,并且也体现在概念上。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会借助于语言手段来表达复杂的亲戚关系,比如“妈妈这边”,“爸爸这边”等。陌生文化中那些复杂的亲戚关系有时我们也无法理解。所以对比不同文化中的亲戚关系显得很有必要。
在德国亲戚之间的关系相对简单。同一父母所生的称为“Geschwister”。其中男性的兄弟姐妹称为“Bruder”。女性的兄弟姐妹称为“Schwester”。父母的兄弟姐妹所生的女儿称为“Kusine”。男孩称为“Cousin”,这个称呼在父母双方都适用。“Onkel”这个称呼可以指代很多关系,比如,父母的兄弟,父母姐妹的配偶。父母的妈妈称为“Gromutter”,父母的爸爸称为“Grovater”。
相比德国来说,在中国,亲戚关系要复杂很多。比如对亲生的兄弟姐妹也进行了严格的区分:哥哥,弟弟,姐姐,妹妹。而父亲那边兄弟姐妹所生的女孩称为堂姐或者堂妹。男孩称为堂哥或者堂弟。而母亲这边兄弟姐妹所生的女孩称为表姐或者表妹,男孩称为表哥或者表弟。

三、社会关系

社会关系并不是指社会群组或者机构之间的关系,而是个体之间的关系。一个社会关系至少由两个或者以上人组成。社会关系这个概念最早是由德国经济学家,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的,它经常用于社会学中。他认为:社会关系应该是互相的,并以此为目标的行为。只有当一种关系在一种可能性中被社会化之后,才存在社会关系,一旦这种可能性消失,那么这种关系也就不再存在。

(一)跨文化交际中社会关系的几个方面

人生活在社会中,每天要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和其他人的这种交往就是所谓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是社会生活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社会关系也存在文化差异性。不同文化中它的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所以把这种表现形式作为跨文化交际中的一个研究对象很有必要。下面列举了几个例子用来对比不同文化之间的社会关系。
a)友情
和在中国相比,要和德国人称为朋友简直太难。他们很少和陌生人说话。对他们来说建立友谊是个很长的过程。大多数情况下,友情是建立在共同的爱好或者活动的基础上。比如,如果两个德国人都对啤酒感兴趣,那么他们可能会成为朋友,但这也是在喝酒方面的朋友。而当一个德国人把你当做真正的朋友时,他会和你分享所有的事情。在朋友面前德国人会很直接,他们可以无话不谈,甚至包括性。在德国人眼中,朋友和好朋友是有区别的。大多数德国人的朋友数在5到8个之间。
而在中国朋友的范围可以很广。一个人的朋友可以是配偶,兄弟,同事,学生甚至是父母。中国人很重视朋友间是否有共同兴趣。在中国不存在固定某一方面的朋友。朋友之间可以一起干很多事情。在中国朋友这个词代表一种绝对联系。朋友之间患难与共。两个人一旦成为朋友也就基本不会再发生变化,有些友谊甚至持续一生。和德国人相比,中国人显得很拘谨,很多私密话题朋友间是不会谈论的。在中国,朋友间也不太懂得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比如,我喜欢你,或者我想你。中国人也不太会指责朋友,因为大多数情况下这样会让人很尴尬。
b)保全面子
在不同的文化中,在社会关系中保全面子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但在德国甚至不存在这种现象。德国人要比中国人直接得多。比如学生和教授交谈也会直呼其名。就算是教授犯错了,学生也会当场指出来。德国人在论文导读:
朋友面前也会直接提出一些尖锐性的理由。而在中国却不同。对中国人来说,保全面子很重要。给对方留足够的面子,不要因为自己的某些行为把对方置于尴尬的境地是在中国人际交往中很重要的交往法则。孔子思想中最基本的一条就是与人为善,人与人之间要和谐相处。给对方留够面子也属于其中。在西方,人们都会很直接地强调自己的成绩和优点,而相反中国人却很反感这种行为。由此可见中国人在孔夫子影响之下的思想和西方的个人主义思想有着质的区别。
一个社会的构成以及其中的社会关系都受它所处的文化影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会群体和社会关系也完全不同。尽管它们之间相互独立,其中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中就这几个方面都做了详尽的阐述。只有当人们掌握了这些不同点,才能和不同文化中的人们更好地交流和相处。良好的交往对于跨文化交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Gerhard,Maletzke:Interkulturelle Kommunikation,(Westdeutscher Verlag,)Opladen1996,S.99
[2]陈程,中西方“朋友”观的比较研究,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