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关于基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特征视阈下高校资助体系建设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3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8598 浏览:26555
论文导读:敏感,会将外界的善意帮助看作是施舍而拒绝接受,有的学生宁愿贷款、勤工俭学也不愿意接受资助,甚至采用各种手法伪装自己、掩饰自己,表现出极度自卑与过度自尊的矛盾心理。既希望得到周围环境支持的心理需求,又不愿接受他人怜悯与同情的矛盾心态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痛处。

2、自我封闭。由于经济压力较大,困难学生一般不愿

摘 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既有自己的心理优势,也存在一定的心理不良现象。而目前高校的奖助学金评审工作普遍存在重经济资助、轻心灵援助的缺陷。高校学生工作者,应改善资助方式、建立符合困难学生心理特征的资助体系,使心灵援助与经济资助并重,在帮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的同时,推动他们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关键词:困难学生 心理特征 心理援助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指因家庭经济条件较差,在支付学费、生活费等教育费用方面比较困难甚至无力支付学费和最低生活费的学生。其中,支付教育费用很困难的是"贫困生",无力支付教育费用的则是"特困生"。【1】我们深感,国家设立奖助学金是一个惠国利民的民心工程,各高校也都十分重视奖、助学金的评选和发放工作。然而由于种种理由,很多高校学生工作者重视奖、助学金的评选过程,却忽视了在评选前对困难学生心理特征的把握,出现了重经济资助、轻心理援助的现象,忽略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特征分析

(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优势

1、独立、坚强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一般是在艰苦环境中长大的,艰辛造就了他们早熟的秉性、困难磨练了他们坚强的性格,因此,坚强是他们普遍具有的心理特征。由于家庭贫困,他们较少得到长辈的娇宠,从小就很懂事,且逐渐养成了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与其他同学相比,具有较强的独立性。

2、勤俭节约、吃苦耐劳

个体在人生初期形成的勤俭节约、安于清贫等品德往往十分坚固,以至他们步入大学和社会后依然会保持这些作风,这有助于他们维持积极健康的心理,推动学业的完成【2】。贫乏的物质条件使得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较早认识到生活的艰辛,为了减轻家里经济负担,他们在生活中继承了父辈们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

(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不良心理特征

经济、心理上的双重压力,影响着困难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而且影响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其中不良心理特征有:
1、极度自卑又过度自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为经济贫困,存在或多或少的自卑心理, 有的同学经常感觉自己不如他人,抱怨命运不公,为经济条件不如别人而懊恼。处处低人一等的自卑心理成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普遍具有的心理缺陷。同时他们又有强烈的自尊心,神经非常敏感,会将外界的善意帮助看作是施舍而拒绝接受,有的学生宁愿贷款、勤工俭学也不愿意接受资助,甚至采用各种手法伪装自己、掩饰自己,表现出极度自卑与过度自尊的矛盾心理。既希望得到周围环境支持的心理需求,又不愿接受他人怜悯与同情的矛盾心态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痛处。
2、自我封闭。由于经济压力较大,困难学生一般不愿意主动与他人交往、喜欢独来独往,在同学中间显得不合群。同时,由于与其他同学在生活背景、生活习惯、言行举止,甚至特长爱好等方面的差异,也常使他们相形见绌而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心理学研究认为,越是感觉到不足的地方就越容易敏感,时间长了,就会有一种不被接纳的感觉,有意无意之中走向孤独、自我封闭。
3、情绪不稳。因物质条件较差,困难学生或因四处打工,学习时间不能保证,或因基础较差,不少贫困生在学业上感到困难和吃力。不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常为此感到不安和忧虑,在承受巨大压力的同时又怀有理想和抱负,对学业感到焦虑、对自己的人际交往状况不满意,容易哭泣。这些情况表明生活、学习、人际交往等多重压力,易使他们产生不稳定情绪,主要表现表现为焦虑、敏感、多疑、抑郁等。

二、当前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存在的缺陷

(一)资助过程中的不当之处

首先,当前困难资助的评审方式不利于保护学生的个人隐私。据了解,大多数高校的贫困认定工作都要经过申请、评比、审查、公示、批准几个步骤。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个人陈述自己的家庭状况和经济情况,将隐私公布于众,进一步加重了他们的心理负担。
其次,家庭经济困难认定凭证单一。当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主要依据是由乡镇或街道办事处以上民政部门确认的家庭经济贫困证明。一方面,各地民政部门对大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认定缺乏统一的规章制度和操作标准,另一方面,学校评议认定机构不可能对每个上交经济困难证明的学生家庭的真实情况完全了解,导致了认定的主观、随意和盲目。有的家庭经济并不困难的学生拿了资助资金,引起学生对资助制度的质疑,对学校奖助学金制度不满;而真正困难的学生因怕有被打上贫困生的印记,不愿接受贫困认定,有意无意之间,又带来了心理伤害。

(二)重经济资助,轻心灵救助

目前,针对贫困生的资助工作大多还局限于经济上的帮助,对其心理状况关注较少,存在一定片面性。很多高校虽设有学生资助中心和心理咨询中心,却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做好经济资助是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压力,重视心灵援助、给予及时、专业、有效的心理疏导,是帮助他们的"心",助其从根本上脱贫。目前,很多学校受到人财物等客观因素限制,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援助显得力不从心,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心理援助体系是急需解决的理由。

三、结合家庭困难学生心理特征,使心灵资助与物质资助并重

针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应该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经济资助与心灵救助体系,在帮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的同时,推动他们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1、公平、公正,但不公开

一切资助工作要以保护贫困生的心理健康而展开,尽量消除因经济资助而带来的负面影响。工作中,尽可能实行辅导员、班主任与贫困生单线联系,不对外公开学生的家庭状况,资助对象的确定不再搞公开评审。助学金、困难补助发放不开大会、不公布名单,将受助作为学生的个人隐私加以保护,做到公平、公正、但不公开。

2、增加有偿资助,减少无偿资助

学校要扩大助学范基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特征视阈下的高校资助体系建设由优秀论文网站www.7ctime.com提供,助您写好论文.围和渠道,在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时,要讲究工作策略、转变陈旧的工作方式。一方面,在加大奖助学金经费投入的同时要把侧重点放在奖励上,激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另一方面,尽量为论文导读:
贫困生提供一些力所能及、人尽其用的助学岗位,把贫困生能够胜任的岗位全部交于他们来做,使贫困生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酬劳。既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又给他们获得劳动酬劳的满足感。无论获奖、获得资助都让学生因劳而得、多劳多得,尊重其自尊心!

3、建立和完善心理援助体系

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档案,全面掌握贫困生心理状态。在此基础上,对有心理理由倾向的贫困生要及时采取心理干预措施,引导他们进行自我调节、调整认知。
首先要引导他们转变对贫困的消极认识,客观地看待贫困,以良好的心态面对现实,而不是耻于贫困。其次,引导他们重新构建对压力的认识,以积极的心态看待压力,视压力为生活的挑战、成长的机会,在压力面前保持勇气和信心,排解压力给心理带来的负担。再次,引导他们直面人生和挑战,帮助他们打开心窗,走出自我封闭的心境,多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多参加自己有兴趣的活动,尝试和他人一起分享喜忧。要让他们明白,生活的磨难既然无法逃避,那就只有坚强面对。一个人可能转变不了别人的看法,但可以用行动证明自己,用成绩去找回尊严和尊重,同时找到生活的愉悦感、满足感。
参考文献:
[1] 赵炳起.高校贫困生认定机制-优化与重构[J].教育财会研究,2006(4):20-26.
[2] 龙兴跃.贫困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5(11):269-270.
作者简介:张珊珊(1983-),女,安徽蚌埠人,安徽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