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析运用整体性原则保护赣南客家文化遗产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458 浏览:20310
论文导读:
2013年1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批准江西省赣州市设立国家级“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实验区”。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区,是指在赣州市辖区内设立的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对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存续状态良好、具有重要价值和鲜明特色的客家文化形态进行整体性保护设立的特定区域。如何建设好这一特定区域,需运用整体性原则来保护和弘扬。
全面考虑客家文化遗产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保护客家文化遗产,必须厘清其历史渊源、来龙去脉、发展趋势等,才能有的放矢地来保护、弘扬。如果仅仅抓住客家文化遗产中的一两个闪光点或精彩片断做文章,就容易陷入断章取义、盲人摸象的境地。在实际保护中,我们不能只注意客家文化遗产的历史形态,以为客家文化遗产的“过去式”就是最合理的存在便忽视甚至歧视其现时状态和将来发展,割裂了它的发展和流变,人为地将还在“生活着”的客家文化遗产“化石化”。在关注客家文化遗产的历史渊源时,我们更应重视客家文化遗产的自身发展,保护不应是把它凝固地定影在某个历史时空点上。
正确处理文化生态保护区内的空间关系
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不但要正确区分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核心区、辐射区和支撑区,还要正确处理这三个区域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总体规划、设计和建设,当从核心区入手,逐步向辐射区展开,进而影响到支撑区。核心区要优先发展、重点突破,要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丰富集中的优势,发挥特色文化的引领和聚集作用,推动文化资源与资本、人才、策划、管理等市场要素更紧密地结合,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成为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重要标志,成为当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最大亮点;辐射区,往往是核心区特色文化最先传播到的区域,也是核心区特色文化的主要辐射影响区域,要维护好区域传统生活形态和文化氛围,坚决杜绝大量搬迁原住民村落、破坏文化生态建设等行为的发生,同时,积极推动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支撑区是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广阔腹地,是文化生态保护区形成发展过程中赖以存活的经济资源区和文化涵化带,保护应以支撑地域文化生态环境系统的相关要素为主,保护山地农林等自然生态环境,重视对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协调好创造者、传承者和保护者之间的关系
在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工作实践中,应合理协调商业立场、政府立场、学术立场与民众立场的利益诉求,积极探索客家文化遗产的创造者、传承者和保护者之间的关系,实现客家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在工作中,要善于从民众角度出发,设身处地为民众着想,注意倾听创造者和传承者不同的声音,切实地考虑他们的主体性、现实境遇和要求,协调好各个方面的关系,真正把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变成一项发自民众而又服务于民众的事业。
尊重客家文化遗产的广泛性与共享性
做到跨群体、跨地区、跨民族的有效统一
客家文化以客家方言为重要标志,以口头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重要载体,以强烈的族群认同感、多彩的民俗事项、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南方丘陵山区特有的生产方式、古朴的生土建筑技艺等为特征,以赣南、闽西、粤东为基本传承地域,历史积淀丰厚、存续状态良好,为社会广泛认同。客家文化遗产尤其是口头文化遗产,具有广泛性和共享性等特点。许多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特定民族、特定地区、特定群体独创或独享的文化。例如,唢呐艺术、古文、采茶戏等艺术形式,唱山歌、舞灯彩、赛龙舟等等习俗,都是为多个族群所拥有和传承。我们对客家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应成为特定群体对某种共享的无形文化资源的独占,此一地方、此一群体的保护行为不应成为剥夺和排斥其他地方、其他群体同型文化享用的藉口,不能忽略其中享有和传承这一遗产的有关族群或县(市、区)的响亮声音。因此,要严防把客家人团结和交流的凝合剂变成影响团结交流的障碍物,在保护上要做到跨群体、跨地区、跨民族的有效统一。保护客家文化应成为共创、共享该文化的各群体、各地区、各民族的共同权益与责任。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群众艺术馆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mzwhlw/lw48006.html上一论文:阐述贵阳成山唐氏对地方文化教育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