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阐述大型煤炭企业技术创新文化机制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663 浏览:22981
论文导读:
摘要:创新是企业腾飞的力翼,有创新才会有发展。大型煤炭企业不断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推动技术持续创新。本文以淮南矿业集团为例,从精神文化引领技术创新方向、物质文化搭建技术创新平台、制度文化激发创新活力等方面探析了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文化机制。
关键词:淮南矿业集团;技术创新;企业文化
21世纪是企业创新发展时代。技术创新是现代化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活力之源,是企业经济增长的最基本的驱动力,而企业的技术创新需要在一定的企业文化环境中才能得到持续和推动。企业文化对技术创新起到了内在隐性的推动作用,企业文化素质的高低从根本上决定了企业竞争实力的大小。淮南矿业集团是一个百年老矿,地下地质条件极为复杂,曾是煤矿瓦斯事故的重灾区。至今已连续十多年杜绝了重特大事故,矿区的百万吨死亡率下降了20多倍,煤矿产量由原来的近千万吨增加到现在的七千多万吨。企业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两项,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两项,被国家部委和安徽省授予“高新技术企业”的荣誉称号。老矿焕发新的生机活力,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一举转变了人们对煤炭企业技术含量普遍较低的传统观点。淮南矿业集团发生巨变的奥秘就是加强了企业文化建设,发挥了企业文化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

一、精神文化引领技术创新方向

企业精神文化是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独具本企业特征的文化观念和意识形态,是大多数员工达成一致的内心态度、思想境界和理想追求,是企业经营理念和管理信条的集中体现,是整个企业的灵魂所在。美国著名管理学者托马斯·彼得曾说:“一个伟大的组织能够长期存活下来,最主要的条件并非结构、形式和管理技能,而是我们称之为信念的那种精神力量以及信念对组织全体成员所具有的感召力。”精神文化是推动员工个人和企业发展的灵魂,精神文化一旦得到员工的认可,员工会把企业的发展和自身的发展相结合,便有了朝目标奋斗的动力和干劲,从而激发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淮南矿区是我国开采难度最大的煤田之一,煤层瓦斯含量高,瓦斯事故多发。2002年,淮南矿业集团高层管理团队上任,积极规划企业整体发展战略,针对过去煤矿事故深入分析,从整体和长远战略出发,认真总结、深刻反思,认识到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难题的理由是企业缺少精神动力,缺少尊重生产规律和把握生产规律的意识,没有意识到技术创新是解决理由的关键,员工在生产过程中缺乏先进文化理念的引导。这些都是制约企业迅速发展的重要理由。集团管理团队认真深思企业为谁发展、靠谁发展的理由,把企业成功的希望寄托在员工的身上,从真心维护职工利益角度出发。一是提出了“一切为了职工发展,一切为了职工”的企业宗旨。企业本着“安全第一”的原则,把保护职工的生命作为安全生产的底线和准则,把生产与安全的矛盾统一于发展先进生产力上,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解决安全与生产矛盾的最佳途径。坚持以人为本,对生命负责,把保护生命内化为创新责任,把“负责任、能创新”的企业精神贯彻到企业安全生产实际,把安全生产中的现实理由化为主动深思的动力,积极寻求技术创新的新路径。二是把治理瓦斯作为安全生产的根本,提出“瓦斯不治,矿无宁日”的理念。淮南矿区曾经瓦斯事故频发,矿区存在着“煤矿事故是正常现象,煤矿没有不死人”的陈旧观念。企业为了破除旧观念,提出“瓦斯是可防可控的,一切瓦斯事故都是可以预防和避开的”。“瓦斯可防可控”理念深入到矿区人的内心,大家对瓦斯治理有了新的认识,下决心要降服瓦斯这只“拦路虎”,保证矿区人民的生命安全。经过长时间的研究,淮南矿区探索出治理煤矿瓦斯的新路径,提出了许多煤矿瓦斯治理新理念,如“一先进、三保护”、“瓦斯不治、矿无宁日”、“瓦斯超限就是事故”等。这些理念得到了企业上下的一致认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使之成为技术人员进行科技研发的精神源泉和内在灵魂。企业员工不断改善与之发展不和谐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使员工的思想感情和企业经营发展理念有机结合、紧密统一。在“负责任、能创新”等理念引导下,企业精神文化成为技术创新的内在驱动力,引领技术创新人员不断打破束缚,创造了煤矿技术创新的许多奇迹。

二、激励制度激发技术创新活力

企业制度是企业精神文化的物化存在形式。激励制度将企业的文化理念用制大型煤炭企业技术创新的文化机制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度的形式加以固定,可以有效激发研发人员进行技术创新的活力,是企业进行持久创新的重要保证。心理学研究表明:需求引发动机,在人的需求未得到满足时,激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将人的潜能从20%~30%提高到80%~90%。由此可以看出,激励制度从人的心理需求和行为特点出发,充分调动了人的潜能,激发创新活力。勒波夫认为,奖励是世界上最大的原则。淮南矿业集团运用激励原理,充分认识到人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要素,深刻把握人才需求的特点,制定出与本企业实际情况相符合的激励制度以挖掘技术创新潜力。一是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力度。企业高度重视科技投入,每年科技投入占到企业销售总收入的5%,其中研发投入占科技费用总投入的20%以上。2012年,淮南矿业集团研发经费3.1亿元,科技总投入高达15亿元。二是建立健全研发成果激励制度。企业坚持对技术创新员工实行重奖制度。在物质激励方面,对在关键岗位做出突出贡献的员工和完成技术创新项目的团队和个人给予奖励。对获得集团企业及以上创新成果奖、“五小”成果奖的,根据其取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大小给予相应的经济奖励。此外,企业每年度定期举行技术创新交流大会,对技术创新项目完成人每人奖励1万元至5万元不等。在精神奖励方面,对各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授予荣誉称号,在同等条件下享受优先晋升、晋职待遇等。对于解决重大生产技术难题的技术骨干,在工程研究中心设立个人实验室,重要成果可以其名字命名。学科带头人可享受股权激励。三是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企业积极灌输技术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的思想,及时表彰技术创新活动的先进集体和个人。集团每两年召开技术创论文导读:集团为了建成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点的新型能源企业,确立了在行业中成为煤矿技术创新的先行者、世界煤矿难点技术的攻关者、煤矿技术产业化奠基者的技术创新愿景。为了实现企业技术创新这一使命,首先是建立了国家级的以煤矿瓦斯、生态环境保护、深部开采三个重点实验室为重点的煤炭研究院,以及成立各种类型专家组的研发体系平
新表彰大会,进行技术探索经验交流,推广运用创新成果。基层单位每季度定期召开技术创新会议,鼓励开展各种技术革新活动。四是建立目标激励制度以加快创新步伐。目标产生凝聚,目标是努力方向。淮南矿业集团将企业的整体战略目标分解细化为阶段目标,把企业各阶段目标和个人的发展规划有机结合,使之成为员工共同追求的目标,强化目标管理,建立责任目标体系,使目标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激发了科技人员主动创新的积极性,凸显了主动发现理由、积极解决理由的新思维。目标激励使员工进行自我管理、自主管理,由“企业要我干”变为“我要干”,调动员工“我要干”的内在积极性,有力地推动企业技术创新。

三、物质文化搭建技术创新平台

技术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驱动力,但技术创新并非孤大型煤炭企业技术创新的文化机制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立存在,它依托企业所构建的物质文化平台。物质文化平台是企业研发人员进行技术创新的物质文化环境,对技术创新起着支撑作用,是企业愿景、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反映。淮南矿业集团为了建成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点的新型能源企业,确立了在行业中成为煤矿技术创新的先行者、世界煤矿难点技术的攻关者、煤矿技术产业化奠基者的技术创新愿景。为了实现企业技术创新这一使命,首先是建立了国家级的以煤矿瓦斯、生态环境保护、深部开采三个重点实验室为重点的煤炭研究院,以及成立各种类型专家组的研发体系平台,确立了两个现代化矿井——顾桥矿、谢一矿。这两个矿为高瓦斯、高地压、高地温复杂地质条件深井开采试验矿井,承担着为企业瓦斯治理技术探路的重大任务。同时,建立了一个技术服务公司,实施项目负责制,加强技术服务监督管理,为鼓励企业人才技术创新提供了良好的物质环境。其次,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人才培训基地。人才资源是企业第一资源。淮南矿业集团加大对专业技能人才的引进力度,让这些有志于进行研究和创新的人才大军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新兴力量。企业建立了职工培训基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教育活动,企业高层和高级技术人才经常给员工分析煤炭企业发展趋势,探讨煤矿开采存在的共性理由和淮南煤矿地下开采个性难题。培训密切联系实际,针对现实理由加强培训,鼓励员工开动脑筋、扩展思维,在企业内部形成学习先进技术、提高操作技能、互相交流讨论、推动全面发展、提高整体队伍综合素质的风气。最后,建立个人实验室。根据课题研究的要求,技术人员可在集团或煤矿设立实验室,特别重要的技术骨干在集团的国家级煤炭研究院设立个人实验室,重要成果可以其名字命名。对选拔出的技术拔尖人才给予每月2000元的补贴,对选拔出来的能发现理由、能解决理由的“技术大拿”给予每月1800元补贴。企业物质文化建设,企业的技术创新搭建了创新平台支撑,激发了研发人员学技术和研究技术的热情。企业把“负责任、能创新”的企业精神体现在物质文化上,在技术创新上创造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实现了十多年的安全生产。
参考文献:
[1]欧庭高.企业文化与技术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陈春花.企业文化管理[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3]周三多.管理学[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5.
[4]刘志迎.企业文化通论[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
[5]约翰·科特.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6]周绍朋.企业管理与核心竞争力[J].经济管理,2003(03).
[7]赵建辉.学习:组织核心竞争力的本源[J].管理世界,2006(03).
本文受安徽教育厅人文重点项目“基于技术创新的大型煤炭企业文化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11sk153zd)的支持。
(作者单位:安徽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