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议传统徽州民居聚落文化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0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8230 浏览:82178
论文导读:顿乡村人心。在徽州最后500多年的商业社会中,理学和商业封建社会中一次成功的哲学与经济的有机结合。理学与命脉相结合,使徽州的宗法社会更加等级森严,也是民间法理与权力的基本特征,对徽州社会文化、经济具有深远的影响。三风水?风水!由于程朱理学的影响,徽州人更注重从文化甚至“天理”上去寻找并赋予自己的居
【摘要】传统民居聚落是历史上人类居住文化留给后人的宝贵遗产,它负载着祖先的智慧和精神文化。任何一种建筑空间结构的产生或者一种建筑体系的建立,无不与其所处的文化环境息息相关。本文尝试从文化的角度出发,分析传统徽州聚落中的构成作用,揭示传统聚落背后的非物质文化与物质文化之间的内在关系,以加深对徽州民居文化的理解并加以借鉴。
【关键词】徽州;民居;聚落;文化
:A

一、徽州民居概况——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加田园

众所周知,中国民居中徽州民居不仅在质量上,在数量上也占有一席之地。
那么,何以使得徽州古民居传统徽州民居聚落文化由提供海量免费论文范文的www.7ctime.com,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形成其特有的建筑风格,并得以大量保存呢?我们要了解徽州民居,首先要了解徽州的经济、文化和历史,了解徽州文化发达的经济基础——徽商。据考证,徽商兴起于东晋,没落于清末,在中国商业舞台上有着一千五百年左右的悠久历史。徽商的鼎盛时期是明、清两朝的三百余年里。被称为“徽帮”的徽州巨商大贾们,与同一时期“山西帮”并称为我国两大商业壁垒,以无可匹敌的地位雄霸江南。乾隆皇帝下江南接见的八大巨商中,有一半是徽商,当时在民间,又有“无徽不成镇”之说。雄厚的经济基础带来的是文化发展:在徽州历史上曾出现的“父子尚书”、“兄弟承相”、 “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等,足以说明徽州文化水平在全国的竞争能力。同时,因地处偏僻、交通不便,除三国时期孙权曾派东吴名将黄盖、陆逊、蒋钦、周泰等率军到此征讨,“山越”掳夺兵源外、历代曾数度屯兵,但都属后方性质,较少受战火摧残,大量的古代民居、祠堂、亭阁、牌坊、街道等因此得以保存下来。适宜的自然条件,多雨的山区季节性气候,人们的生活习惯,雄厚的资财,繁盛的文化,相对闭塞的交通,使徽州民居在不断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总结提高,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独特建筑风格。明代以前民居,由于木结构年代久远,不易保存,目前大量保留的是主要是明清时期的徽州民居。

二、理学——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徽州同宋理学渊源极深,三位杰出理学大家:程颖、程颐和朱熹都是徽州人,祖籍均在歇县草墩。理学成为官学以后,徽州人因二程和朱子的徽州背景和桑梓之情,对理学更是推崇备至,政治、经济、文化、学术思想均深受程朱理学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理学推动了徽州教育的发展和书院的兴盛。据资料显示,南宋之前,徽州书院有案记载的仅有几所,而到南宋末年己发展至近二十所,这一快速发展正是由于朱熹的归来。朱熹曾三次回到徽州省亲扫墓,每次逗留数月,讲学乡里。朱熹以后,理学与书院的一体化结构体系形成,理学家纷纷创建书院,书院成了学士文人公共活动的场所,朱熹的学生们更是积极推崇理学、传播朱子学说,使理学深入人心。这些书院加深了理学与徽州民间的交流与结合,也加强了儒家封建与徽州百姓生活的联系,成为徽州古村落结构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理”的人性与道德化,使理学与徽州宗法制度、纲常紧密结合。由于徽州各大宗族几乎均有中原望族的祖衣,儒家思想在子孙繁衍中代代承传,至宋朝程朱大儒的出现,更使徽州崇儒尚儒之风盛行,封建的等级礼制深入人心,在明清时期已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政府、宗族组织更是极力提倡愚忠愚孝,以“法理”左右人们的思想和日常生活。这种影响特别体现在“忠”、“孝”、“节”、“义”四个方面。如果说,乡村中宗族及其制度建设是进行社会制约、家族延续的重要内容,那么,这些衍生于“修、齐、治、平”治国齐家思想的传统道德礼仪,必定成为徽州人人生价值的最大诉求。《礼记·大学》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在宗法社会里,“治国”必须先“齐家”,而“齐家”的具体目标就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规范,即“忠”“孝”“节”“义”的发扬光大。
第三,《家礼》影响了徽州的每一个古村落及家庭。朱熹特别重视恢复与重建乡村宗法礼仪,并对其作了创造性规定,他通过对通礼、冠礼、婚礼、丧礼、祭礼五个部分,详细列举制定了各礼仪的大事小节,规定礼仪制度的等级及限度等等,并以此来收控整顿乡村人心。
在徽州最后500多年的商业社会中,理学和商业封建社会中一次成功的哲学与经济的有机结合。理学与命脉相结合,使徽州的宗法社会更加等级森严,也是民间法理与权力的基本特征,对徽州社会文化、经济具有深远的影响。

三、风水?风水!

由于程朱理学的影响,徽州人更注重从文化甚至“天理”上去寻找并赋予自己的居所以哲学作用,因此,在徽州土地上,风水也就自然要和理学联系在一起。
徽州是古越之地,有着深厚的风水传统,风水理论对徽州村落的规划营建起着直接的理论指导作用。而现存的明清古村落,几乎没有不经过风水师指点的:黯县宏村村落的“牛形”、西递村落的“船形”、款县渔梁村落的“鱼形”等古村落形态的形成,就是风水理论的直接产物。
徽州的古村落规划选址,深受自然环境影响和地理条件限制。人居聚落占地十分狭小,常在山水“夹缝”之间寻找立足之地,此乃 “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加田园”。在村落选址上,格外注重地势、布局与自然环境。这样刻意的结果,甚至使得徽州的每一个村落,都有着近乎天成的框架结构,大多数村庄依山临水,既考虑生产、生活上的便利,又突出精神上的需求,建筑、道路、广场、水口、池塘、溪流,同生活于其中的人之间达成一致与和谐。同时,受风水术中聚财理论的影响,徽州民居多天井,明清时代一般都用石板垒砌出一方水池形取“四水归明堂,肥水不外流”之意,意将财气完全蓄积而不外泄。这些都体现了在“天人合一”理论指导下,人与自然界间完美的组合。

四、水的洗礼与火的涅槃

徽州人防御火灾最为杰出的成就,就是封火墙的广泛使用。在我国古代,防火墙技术由来己久。封火墙采用砖石结构,以砖砌为主,将可燃的木结构包裹在内。两端的山墙高出屋面,由于古民居多为论文导读:浅谈徽州民居[J].建筑学报,1996,01汪亮.徽州传统聚落公共空间研究[D].保存地点:合肥工业大学,2006黄薇薇,沈非.寓心于居——徽州民居中徽人若干精神文化特征浅析[J].宿州师专学报,2004,01孙静,周锟.水、火与徽州聚落[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1吴永发,徐震.论徽州民居的人文精神[
两坡顶,山墙随坡面高低起伏,有三封山、五封山、七封山造型。封火墙的垛头造型,有“斗式”、“雀尾式”、“喃鸡式”,其形状像昂起的马头,所以,后人又称之为“马头墙”,整座封火墙如同一堵屏风,故又称“屏风墙”。这种封火墙高出屋面,墙面涂以白石灰,上盖黑瓦,装饰性很强,这就是“粉墙黛瓦”,已成为徽州建筑的主要特征。这种建筑形式影响到江西、广东、福建、江苏、浙江、湖南、湖北等广大地区。封火墙的建造,客观上彻底转变了徽州干栏式古村落的形态景观。
徽州村落在选址时,注重水川,即村前有溪流环绕形如“腰带水”。还注重选好水源、水质两要素。徽州村落选址故有“未看山、先看水、有山无水休寻地”的说法,靠近水可利水运交通、方便生活、灌溉用水。古村落故多位于溪流附近,谓之“居无绝溪”。可以说:水转变了徽州村落的结构。
五 结语
徽州民居与其他传统民居同根同源,传统哲学以及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影响了包括徽州民居在内的中国传统民居形态的深层文化心理,这使徽州民居与其他传统民居具有同一性;而盛行于徽州的理学思想、宗法制度和风水学说等作为徽州民居生成和走向成熟时期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表象,而后者使徽州民居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征。
参考文献:
[1] 王光明.浅谈徽州民居[J].建筑学报,1996,01
[2] 汪亮.徽州传统聚落公共空间研究[D].保存地点: 合肥工业大学,2006
[3] 黄薇薇,沈非.寓心于居——徽州民居中徽人若干精神文化特征浅析[J]. 宿州师专学报,2004,01
[4] 孙静,周锟.水、火与徽州聚落[J].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1
[5] 吴永发,徐震.论徽州民居的人文精神[J]. 中国名城,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