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探索民初女子教科书中“孝”文化语境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800 浏览:23183
论文导读:
摘要:清末民初女子教科书以女子作为其特定的受众群体,积极传播和倡导中华民族的“孝”文化。教科书中通过“上念父母恩”观念的培养,“事孰为大,亲为大”的社会规范以及孝在日常中的具体操作几个方面等方面构建了以“孝”文化语境,提出“言动柔婉”孝双亲,“事舅姑与事父母同”孝公婆,对于培养民初“贤妻”有着积极作用。
关键词:民初 女子教科书 孝文化
1672-1578(2013)08-0050-02
教科书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从大量的材料中选择并组织而成的教学材料,教科书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文化传承的媒介。民初女子教科书是在特定的历史期,专门针对女子使用而编辑出版的教科书。文化语境最早是由波兰人类语言学家马里斯诺基(Malinowski)于1923年创立的,指说话者/交际者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文化情景。每一本教科书都在创设一种文化语境,使学生通过学习教科书,理解教科书所创设的文化语境获得知识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本文分析很有代表性的一套女子教科书《中华女子高等小学国文教科书》中“孝”文化语境的构建,体现了当时社会和编辑者对女性价值的期待,更引领了一代优秀的民国女子对“孝”文化的实践,对于培养“贤妻”有着积极作用。
1 相关背景介绍

1.1《中华女子高等小学国文教科书》的相关背景

《中华女子高等小学国文教科书》(1-6册)是中华书局于
1914年发行的晚晴民国时期最完整的一套女子教科书之一,也是截止到1914年各大书局出版的11种女子国文教科书中影响很大的一种。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这套教科书的编辑者为范源濂、沈颐、杨喆等,其中先后三次出任教育总长。沈颐不仅是1912年成立的中华书局创始人之一,也是国文部编辑,后主持《辞海》的编辑工作,有很深的文学造诣。杨喆也曾参与过多部教科书的编辑工作。因此这套教科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2“孝”的相关背景

“孝”的起源一般认为是在西周初年。“孝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经历了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春秋时期,孔子提出要稳定社会秩序,要从稳定家庭开始,若想稳定家庭,首先要树立家长的权威,孔子还提出了“孝”与“礼”、“悌”相结合,以达到社会和家庭的稳定。之后经过儒孝理论的集大成者曾子对孝的全面泛化,把“孝”作为生活的最高准则。荀子用“礼”和“孝”相结合,同时把善事父母作为孝的核心内容。自汉朝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的社会地位迅速上升,其中选拔任用官吏除了选“秀才”“贤良方正”外,还要选 “孝廉”。“孝”具有一种政治功能之后,自上而下自然人人明孝悌。“孝”的终极作用从社会的角度讲是维持社会的稳定,从个人就是从家庭的稳定到个人道德意识的不断完善。“孝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借助儒家文化不断发扬光大。
2 《中华女子高等小学国文教科书》中构建的“孝”文化语境
教科书作为传播文化的载体,必定有自己的价值判断,期望通过构建特定的文化语境以引领主流价值观。民初女子,作为走出家门的“新国民”,承载着国家的期望,因此对于其使用的教科书具有一定的要求。为了培养“贤妻”,传承中华民族的“孝”文化,提高女子思想素质,《中华女子高等小学国文教科书》构建了“孝”文化语境。

2.1“上念父母恩”观念的培养

若要使女子孝亲,首先应该培养女子的孝亲观念,在孝亲观念的培养中,编辑者很注重移情效果的使用,并且充分考虑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鸟哺儿诗》就是对孝亲观念的培养。
徐善建的《鸟哺儿诗》,以儿童喜闻乐见的故事形式,讲述了一个雌雄两只小鸟辛苦哺育雏鸟的场景,让学生能深刻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最后一句总结告诉儿童一个重要的道理“上念父母恩,泪下如雨注”。
“不辨谁雌雄,四翼共辛苦。一出掠青虫,一居御鹰虎”短短16字,表现出养育小鸟的辛苦,“出忧居力单,居忧出遭罟。”一副小鸟之家相亲相爱的画面跃然纸上,表达了鸟爸爸和鸟妈妈对雏鸟无私的爱。鸟儿尚且如此爱护自己的幼鸟,更何况是自己的父母对自己的爱呢?相信学生学习这篇课文之后,学生都能想到父母对自己无私的爱,无微不至的照顾。“黄口快得食,那知翁与姆”话锋一转,描写雏鸟只知道食物来的快,哪里知道父母的辛苦?让学生们自己深思,我们不用为生计发愁,吃得饱穿得暖,哪知道父母生活的不容易?“上念父母恩,泪下如雨注”念及父母的恩情,眼泪止不住的流。通过这样一个小故事,让学生们开始深思我们应该用什么来回报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呢,唯有孝敬父母,使他们老有所养。
上篇以故事的形式,讲述鸟对于自己雏鸟的哺育和保护,描写了养育民初女子教科书中的“孝”文化语境相关论文由www.7ctime.com收集,如需论文.雏鸟的辛苦,表达了鸟对雏鸟的爱,这使学生自然联想到自己家中的父母对自己的照顾和爱,念及父母的恩情,唯有孝敬父母才能回报,孝亲观念的培养为女子“孝亲”奠定了基础。

2.2“事孰为大,亲为大”的社会规范

孝亲观念的培养固然重要,但是告诉学生“孝亲”是社会规范,并不是以个人的意愿为转移的也是很有必要的。
孝文化是我国几千年来道德的核心,因此在孟子的《养志》中,开篇一句“孟子曰,事孰为大,亲为大”。鲜明的指出在所有的事情中,事亲是最重要的,在儿童的心理上及时的强调孝亲对每个子女都是必须的。“熟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再一次强调孝顺双亲是所有事情的根本,所有事情都是为孝亲服务的。
女子教科书中,不仅强调女子为人子女应该孝顺父母,也强调了女子有朝一日为他人儿媳,也应该尽心侍奉公婆,并认为侍奉公婆应该与父母同。“女子长成无不为者,即无不为人妇者。既为人妇则其事舅姑也当无异于子事父母。”点出事舅姑应与父母同。“内顾无忧且为舅姑者生儿而后,待其成立为之授室,大率中年以往,或且衰老焉,对于儿妇希望恒多举,仓廪盖藏庖厨饮馔皆将责诸新妇之身,”[]这里面包含了中国千年的传统“养儿防老”的观念,老人辛苦养育儿子,为其娶妻,此时父母大多中年以后,身体开始衰弱,所以对于儿媳有很多的希望,儿媳身上的责任也很重大论文导读:,所以儿媳必当竭心尽力的侍奉公婆。民初女子教科书中的“孝”文化语境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上一页12
,所以儿媳必当竭心尽力的侍奉公婆。民初女子教科书中的“孝”文化语境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