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议语境浅析消费文化语境下电视相亲交友节目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4770 浏览:109419
论文导读:《相亲进行时》等等,各种“相亲大会”活跃于荧屏之上,争奇斗艳,2010年甚至被称为“电视相亲年”。纵观全国各个主要卫视频道的相亲交友节目,创新甚少,模仿抄袭居多,但是仍然无法阻挡电视婚恋交友节目的兴盛。三、消费文化语境下的电视相亲交友节目消费文化在迈克·费瑟斯通看来,是一种遵循快乐主义,追逐眼前快感,培养
【摘 要】本文从消费文化语境的角度切入,探讨电视相亲交友节目是如何充分发掘快感意义的资源,进行以“消费”为目的的生产的。
【关键词】消费文化 相亲节目 消费语境

一、消费文化与电视传媒

消费文化是一种同消费行为、消费思想息息相关的文化现象。“消费文化包括物质消费文化、精神消费文化和生态消费文化。它是社会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人类在消费领域所创造的优秀成果的结晶,是消费文化的内在本质,是社会文明的重要内容。”①当前,中国社会的特点是消费者占据主导地位,消费文化逐渐形成,并影响多元社会文化语境的构建。而且,随着消费文化影响力日趋加重,消费文化语境逐渐成为社会语境的重要特质。②
媒介化社会的迅速发展,消费文化也借助传媒的力量,在社会广泛传播。在众多媒体当中,电视以其生动逼真的画面和声音,为受众带来真切的视听感受,成为了消费文化的宠儿。尽管这几年来,在新媒体的冲击下,电视媒体也遇到了自身的发展瓶颈,但是与消费文化的一拍即合让电视媒体也重新找到了新的发展出路。消费文化借助电视传媒获得了更广的传播范围和更快的传播速度,而电视媒体也乘着消费文化这股东风迎来了新一轮春天。

二、电视相亲交友节目

世界上第一个电视约会节目于1965年在美国播出,而1988年山西电视台开播的《电视桥》是我国最早的婚恋节目。《电视桥》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原则,为大龄青年牵线搭桥,以“穷的找不到媳妇的单身汉”为服务对象。由于政治环境、电视技术、社会观念等各方面的原因,当时的电视相亲节目并不能与现今相比。真正首开大陆电视媒体婚恋节目收视热潮的是1998年湖南台的《玫瑰之约》。《玫瑰之约》的鼎盛一直从1999年到2003年,但最终还是由于同类节目泛滥、节目形式老化缺乏新意,即使经过多次改版,仍然避免不了走下坡路,在2005年停播。至此,红极一时的“玫瑰潮”消失了,以《玫瑰之约》为代表的情感婚恋节目退出了观众的视野。
“玫瑰狂潮”后,湖南卫视再次打出婚恋交友节目的王牌,正式引进国际经典电视交友节目《TE ME OUT》中国地区的独家专有版权,改造成为《我们约会吧》。2009年12月24日《我们约会吧》在湖南卫视开播,掀起新的收视大战。
2010年的电视综艺节目竞争异常激烈,几乎和《我们约会吧》同时出现的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安徽卫视的《缘来是你》、浙江卫视的《为爱向前冲》、湖北卫视的《相亲进行时》等等,各种“相亲大会”活跃于荧屏之上,争奇斗艳,2010年甚至被称为“电视相亲年”。纵观全国各个主要卫视频道的相亲交友节目,创新甚少,模仿抄袭居多,但是仍然无法阻挡电视婚恋交友节目的兴盛。

三、消费文化语境下的电视相亲交友节目

消费文化在迈克·费瑟斯通看来,是一种遵循快乐主义,追逐眼前快感,培养自我表现的生活方式。③电视真人秀节目充分体现了在进入后现代艺术时期后,快感文化的特征。它将具有快感意义的资源充分发掘,追求当下的存在感与满足感,努力迎合大众潜在的窥视欲和自我表现欲,极大地调动了观众的神经。④而电视真人秀节目,在无限度的扩张中进行着一种以“消费”为实质的生产。

1、视觉消费

美貌是女性进入电视的一个壁垒。电视媒介对女性形象的理论假设是,美貌女性可以获得更多的发展可能和更大的成功机会。⑤显然,养眼的永远会是屏幕上不变的焦点,也是收视率的保证之一。在精致的现场灯光、音效、道具的衬托下,电视相亲交友节目中的主角之一:单身女嘉宾个个光鲜亮丽、自信满满地等待着“白马王子”的到来。通过对女性形象的建构,电视媒介表达了男权中心文化对女性和女性化的种种期待,同时告诉女性“什么才是男人最喜欢的女性”、“什么才是男人眼中的女人味”。⑥
在男女嘉宾你来我往的交锋中,既“欣赏”着女嘉宾曼妙的身材和娇美的妆容,也“围观”着或真或假的美与丑。曾经以“出位”的言语和美丽的面容赢得收视率的《非诚勿扰》,在新鲜感、猎奇心理和审丑心态之后,畸形发展的相亲节目内容不仅惹来骂声,更是招来了国家的整改令。经过两年的发展,如今的电视相亲交友节目已经走出了依靠“毒舌”、扮丑等出位行为博取注意力的阶段,而转向服务。当然,无论如何改变,电视相亲交友节目的兴盛得益于“经济”的蓬勃发展和消费文化的广泛传播的事实是无可争辩的。
论文导读:受众的媒介素养问题也应引起注意,应该让受众意识到媒介文化的本质,引导他们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市场引导的同质化娱乐和消费,提高他们的思辨意识。在消费文化语境中的电视相亲交友节目,它输出的不仅仅是一场为单身男女提供的“秀场”,更是观点展示的平台。电视娱乐节目在追逐收视率的同时不能忽略它的社会影响和社会责任。在消
 

2、话题消费

从前的婚恋交友节目,嘉宾在台上还略显羞涩,说话时时注意,生怕说得过火引来非议,毕竟那个时候普通人上电视不是一件小事。婚恋本来就是很现实的问题,嘉宾的观念有所不同,在交流中必然会有观点的碰撞,有了碰撞才会有争议,节目也就有了看头。
按照费斯克的观点,受众观看节目也是一种消费行为,在这一消费过程中,受众扮演生产者和消费者两种角色,消费品则是“快感”或者“意义”。受众在观看节目的过程中,从图像、文字、声音符号中获取快感。⑦电视交友节目出现在社会转型期,节目中我们能看到多元价值观的现实化。拜金、富二代、性、蜗居、人造等时下热门争议话题都呈现在舞台上,嘉宾们毫不遮掩地秀着自己的看法。话题的现实性和争议性让场上的嘉宾和主持人有了可说可评的资源,让电视机前的观众看了一场现场版的人性展示。
围绕男女、价值观等方面的话题冲突常常作为节目看点而引爆全场,带来收视热点。嘉宾发表的言论无论对与错、真与假,在自我表现和观点交锋的过程中,时下青年人的婚恋观、人生观、事业观等呈现在受众面前,调动了观众的参与兴趣。从贴吧、微博、社区网站到邻里间的闲聊,对于相亲交友节目中涉及的争议性话题的场下讨论从未停止,场上的“秀”已成过往,而场下的话题争论还在继续。

3、品牌消费

品牌与品牌文化的产生是商业社会快速发展,竞争加剧,市场成熟的标志之一,也是消费文化的重要表征。电视节目树立品牌意识,进行品牌战略不仅仅是节目保持自己独立个性的要求,也是在媒介化社会争取关注度,提高收视率和培养观众忠实度的要求。⑧以综艺娱乐节目为例,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天天向上》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独有的综艺娱乐品牌,以及节目衍生出来“快乐家族”、“天天兄弟”的主持人品牌,都是节目和电视台的知名品牌。随着消费者文化层次、收入水平、消费观念的不断提升,消费者的品牌意识不断增强,对知名品牌也越来越偏爱。对于时下的电视相亲交友节目而言,品牌知名度比较高的是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和湖南卫视的《我们约会吧》。 电视相亲交友节目的主角虽然是单身男女,但是真正能形成节目品牌的是节目的编排形式和“挑大梁”的主持人与嘉宾。主持人实际上是节目个性的集中体现,他以一种直观的形式将使节目风格化、具体化、个人化。⑨主持人原本是摘自:毕业论文模板www.7ctime.com
作为绿叶“红娘”,在新型交友节目中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比如孟非在节目中经常对嘉宾的表现进行点评, “我得告诉你,你是我见到过的最阳光灿烂的数学老师。”、“在这个舞台上比我高的人很多,比我矮的人很多,做这比较有什么意义呢?”。作为节目的核心,主持人要还原到人的本真状态,不仅要亲切而且要有个性,保持一种放松的交流状态。⑩另外,《非诚勿扰》邀请了评论嘉宾“性格色彩创始人”乐嘉,心理学博士黄菡,专业点评配合主持人孟非的机智幽默让节目在深刻性和理智程度上比其他同类节目更胜一筹,在节目的辨识度和知名度上提升了《非诚勿扰》的品牌形象。
结语
电视相亲交友节目本质上是为受众提供的媒介产品。不难看出,时下的电视相亲交友节目在内容制作上,青春、时尚成为重要的节目定位,电视台和商业集团结合开发节目资源,这样既可以提高收视率又可以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实现双赢。电视媒体在消费主义和消费文化的影响下对传统文化进行了解构,受众的媒介素养问题也应引起注意,应该让受众意识到媒介文化的本质,引导他们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市场引导的同质化娱乐和消费,提高他们的思辨意识。在消费文化语境中的电视相亲交友节目,它输出的不仅仅是一场为单身男女提供的“秀场”,更是观点展示的平台。电视娱乐节目在追逐收视率的同时不能忽略它的社会影响和社会责任。在消费文化语境下,电视相亲交友节目如何坚守道德底线,提供服务并承担社会责任是媒体需要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①方智毅,《略论尹世杰消费文化思论文导读:羽君、殷乐,《减压阀:电视娱乐节目——电视节目形态研究之一》.《现代传播》,2011(1)(作者:均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研究生)实习编辑:叶怡静责编:姚少宝上一页123
想》[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3)
②左震,《大众消费文化语境下的电视媒体生存状态》[J].《北方文学》,2012(5)
③[英]迈克·费瑟斯通 著,刘精明 译:《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译林出版社,2000:165
④汪豪、许志江,《电视真人秀兴起的文化背景分析》[J].《新闻界》,2010(1)
⑤章东轶,《文化与电视中的女性形象建构》,http://academic.media-
china.net/article.php?id=1514
⑥荒林、王红旗:《中国女性文化》[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16
⑦杨魁、谢锐,《后现代媒体对消费文化传播的影响》[J].《科学·经济·社会》,2008(1)
⑧宋菲菲,《消费文化主导下的爱情错觉——解读江苏卫视婚恋交友节目〈非诚勿扰〉》[J].《今传媒》,2011(12)
⑨尹鸿:《媒介图景·中国影像》[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164
⑩朱羽君、殷乐,《减压阀:电视娱乐节目——电视节目形态研究之一》[J].《现代传播》,2011(1)
(作者:均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研究生)
实习编辑:叶怡静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