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谈述从知识观角度看康德教育观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169 浏览:21703
论文导读:析,以期为相关研究领域提供新视角和新深思。教育观知识观康德个体主体性北京市十一学校“如果一个人要做哲学家,他先要做一个康德的门徒;如果一个人不懂得康德,他还算是一个小孩子。”这句话是哲学家杜兰与叔本华对西方近代哲学家康德给出的评价,由此足以说明康德在西方哲学史上的崇高地位。然而康德不仅仅是一位
在传统的西方学术界,关于知识观的探讨一直是西方哲学流派争论的焦点,同时各方对知识观的不同解读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对于教育理由的理解和深思。从知识观的角度出发,探讨康德对于人类受教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的分析以及对教育过程中个体主体性的认识,并以北京市十一学校为例来审视康德教育观的价值,如此研讨和辨析,以期为相关研究领域提供新视角和新深思。
教育观 知识观 康德 个体主体性 北京市十一学校
“如果一个人要做哲学家,他先要做一个康德的门徒;如果一个人不懂得康德,他还算是一个小孩子。”[1]这句话是哲学家杜兰与叔本华对西方近代哲学家康德给出的评价,由此足以说明康德在西方哲学史上的崇高地位。然而康德不仅仅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更是一位令人敬佩的教育实践者和伟大的教育思想家。在康德49年的教书生涯中,他不仅仅传道、授业、解惑,更对近代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从知识观的角度审视康德的教育观,将使我们对于康德教育思想的理解更加深入,同时也为当下教育提供借鉴和启迪。

一、康德的知识观简述

近代哲学的开端始于对知识观的继承和探讨,而知识的起源和获得途径这一理由则成为近代知识论所要解决的首要理由。因为事实上它是划分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两大流派的主要标准甚至是唯一标准。
众所周知,经验论与唯理论关于知识的争论持续了几个世纪,然而争论的结果却使人们陷入了不可知论的死胡同。正当整个西方知识界陷入迷茫与不可知论的泥潭中时,在贫瘠的普鲁士小城格尼斯堡却产生了一位伟大的知识论调和主义者,他就是伊曼努尔·康德。作为哲学的集大成者,康德认识到,无论是传统的大陆理性主义还是英国经验主义都有其理论的片面性和局限性,这种片面性将不可避开地使人陷入不可知论的怪圈。此种情况下,康德在唯理论和经验论的基础上另辟蹊径,他第一次认真、冷静、系统地研究主体的认识能力,注重在主客体的结合和统一过程中,阐明知识主体对客体的能动作用,突出强调了在主客体认识过程中主体能动性的根本性作用。[2]
知识的来源理由是康德的知识论首要探讨的理由。在康德看来,人的一切知识都是从经验开始的,[3]并且将这句话作为其代表作《纯粹理性批判》的开篇。但康德同时也说:“尽管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以经验开始的,它们却并不因此就都是从经验中发源的”。[4]在此,我们必须首先理解康德对于“知识开始于经验”与“知识来源于经验”的区分。康德认为,“知识开始于经验”并不等同于“知识起源于经验”,两者具有本质的区别。另外,在康德看来,知识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先天的来源,即主体自身所具有的纯直观形式(时空)和纯粹知性概念,也就是个体自身的理性深思能力;一种是后天的来源,即感觉经验。两种来源中,前者在构造知识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后者则处于从属地位。人类知识一方面起源于后天的感觉经验,另一方面起源于先天的认识形式,并且后者对于人类知识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此一来,康德在知识的起源理由上既没有固执于唯理论者的“天赋观念论”,也没有迷信于经验论者的“知识起源于感觉经验”的论断,而是综合两派的观点并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关于知识起源理由的见解:知识既非仅仅起源于感觉经验,又非仅仅起源于理性,而是来源于感觉经验(质料)和先天直观与概念的共同作用。
其次是关于知识的规定理由,这是康德知识论的核心理由。在康德之前,学术界只有休谟的综合命题和分析命题,前者指命题中的谓词不在主词之中并且这种命题只是偶然命题,如:这个人在看书。后者则是指命题中的谓词包含在主词之中,并且这种命题是必定命题,如:人有两条胳膊。而康德在休谟的这两个命题之外新建立了一个“先天综合命题”,即是指那些既具有普遍性与必定性,又能提供真实知识的判断。
康德对于知识的规定意在强调知识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结合。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先验知识是构成知识的主观条件,但同时也离不开感性的经验直观。在康德那里,先天形式与后天质料是知识的两大要素,缺一不可,二者统一才可能构成真正现实的知识。先天的概念范畴提供知识的形式,后天的感觉提供知识的质料。知识就是先天的形式与形式之外的材料发生联系而形成的,其中先天的理性认识起主导和支配作用。
康德的这种调和的知识论主要包括以下两点:首先,人的知识来源有两个渠道,先天的理性思维和后天的感觉经验;其次,知识总是建立在人的感性经验与理性思维相统一的过程中,以人的理性为逻辑基础,并且知识材料和知识形式是形成知识的必备因素。
二、康德的教育观——基于知识观的角度从知识观的角度看康德的教育观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
康德在继承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对于知识观思想的基础上,调和了两者的矛盾和分歧,认为:知识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结合,并且理性认识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同时,这种调和后的知识观同样影响到康德对教育理由的理解和阐释,具体体现在:康德从人是唯一具有理性的被造物且人是唯一必须受教育的被造物两个维度分析了人类受教育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康德的知识论以人的理性概念为核心,从而高扬了人的主体性这一根本条件,并以人为目的本身,肯定了人自身所具有的无限价值。这一理论反映在教育上,就是康德对于人(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地位的肯定和推崇。

1.人接受教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康德的知识论首先直接影响到他对于人的教育之深思。康德认为,只有人才是最适合接受教育的生物,这是因为动物只有本能,无从教化,而人既有获得感性经验的能力,又有先验的理性思维,并且任何知识的来源和构成在于这两方面的必要结合,经验提供形成知识的材料,而理性(知性)则提供形成知识的结构与组织。另外,康德认为教育对于人不可或缺,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义务,人的天性将通过教育越来越好地得到发展,如果一个人缺少必要而及时的教育(在此主要指对人的保育、规训和塑造),也就是缺乏对其理性能力的引导和支持,那么他必定会野蛮化并堕入生蛮状态之中。康德的这种调和的知识观帮助其证明了人接受教育既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从知识观的角度看康德的教育观论文资料由论文网{#GetFullDomain}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czbzrdylw/lw37704.html上一论文:对于美国高中教育阶段三水平八模式的普职融合模式介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