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析挖掘文化差异,提升社会和谐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1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3475 浏览:155590
论文导读:
摘 要:和谐是当今社会的主流,委婉拒绝对方也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没有顺和对方而能把关系处理得很和顺则是交往的至高境界。拒绝是威胁对方面子的言语行为,在实际交往中,为了减少威胁的程度,人们会采取一定的策略,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采用的拒绝策略会有所差异,了解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中避开语用失误的重要途径。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和美国拒绝策略的文化差异等作了研究分析后,得到一些新的发现。
关键词:文化差异;拒绝言语行为;合作原则;面子理论
[] A [文章编号]1009-6426(2013)10-080-07
引 言
在整个世界愈来愈融合的背景下,各国人们相互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了解不同的传统习俗和文化差异是避开跨文化交际失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和谐社会不仅包括人与人之间、个人和社会各阶层之间、各个国家之间的和谐,还包括个人自身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等。和谐是当今社会的主流,中国自古崇尚和为贵,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应友善做事,礼貌待人。顺应他人的意志、锦上添花是交往的姣好状态,但委婉拒绝对方的请求也是人生的一种常态,没有应和对方而能把关系处理得很和顺则是交往的至高境界。
拒绝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拒绝是人生处世的一项重要的内容,是一个人生活和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元素。拒绝是对倡议、邀请、给予和请求的否定回应,意味着不同意对方的观点,因此拒绝行为本身是伤害对方感受的言语行为。为了降低伤害对方感受的程度,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人们会主动采取一定的策略。同一文化背景下,人们对拒绝策略的认识有共同的理解,但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人们对拒绝策略和措施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中国和美国是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风格迥异的两个国家,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个人信仰以及对人生价值的追求都有很大的差别。如何做到在拒绝别人的同时而又委婉地不伤害对方,如何回应别人的拒绝,中国人和美国人表现出不同的态度和文化内涵。本文对英汉拒绝策略所体现的文化差异以及交往中的语用失误作了分析研究,提出了一些在跨文化交往中避开语用失误的倡议,使读者在实际交往中更加了解英汉文化的异同。

一、文献综述

许多学者通过不同的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对拒绝言语行为进行了研究,例如,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1962)、Searle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1969)、Grice的合作原则(1975)、Brown & Levinson的面子理论(1978)以及Leech的礼貌理论(1983),不同的理论都有其支撑背景。不论从哪方面来探究,拒绝都是一种威胁说话者面子的言语行为。提到面子,人们通常会想到西方语言学家Brown and Levinson的面子理论,他们根据Goffman(1967)的面子概念把面子分为两类,一类是积极面子(positive face),即希望得到对方的认同或赞许;另一类是消极面子(negative face),不愿被对方反驳或阻止的希望。Brown & Levinson还指出,有些言语行为,如请求与拒绝,在本质上是和交际者的面子相悖,被称为“威胁面子行为”(face threatening acts,简称FATs)[1]。虽然Brown和Levinson的面子理论遭到诸多质疑,但其提供的实验操作框架是得到一致肯定的。
他们提出的理论主要是以英美文化为基础,这种理论是否适用于其他文化,许多学者根据本国的情况进行了研究。不少学者还实施了跨文化的言语行为研究,拒绝言语行为的跨文化研究主要有Takahashi & Beebe (1986)对日本和美国的拒绝语用策略进行的调查和Liao & Bresnahan对美国和中国台湾大学生进行的拒绝策略对比研究。比起西方国家,中国人似乎更加看重面子。如顾曰国(1990)和Liao Chao-chih对中国大陆和台湾的汉语拒绝语的研究,他们认为西方学者对拒绝言语行为的研究结论并不完全适合汉语,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同一事件有着不同的理解和看法[3]。

二、英汉拒绝语中的文化差异

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是社会历史的沉淀,是民族特质的凝聚。不同的民族文化体现了不同的价值体系,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风格迥异,其本质区别在于两大不同的价值系统——中国文化的集体主义和美国文化的个体主义。中国是个典型的注重集体(collectivi-oriented)的国家,美国则是个注重个体感受(individuali-oriented)的国家。对两国拒绝语的研究需要性对中西文化价值观念差异的分析入手,不同价值观念的人对有同一事件会产生不同的态度和看法。
习惯于中庸之道的中国人,在拒绝别人时很容易出现一些心理障碍,不善于拒绝别人的请求或邀请,实际交往中往往心很累,事后常常后悔不迭。中国人在拒绝别人时总要考虑对方的面子,这种观念来自于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儒家思想。在过去,中国的经济主要是以农业为基础,人们以田地为生,很少迁移,这样就形成了以村落为单位的宗族或家族。在社会上,人们以群体的形式面对外面的世界,而不是个体。人们很重视和谐,只有和谐,民族才能团结,国家才能统一,集体主义成为国家统治者用来笼络民心,巩固统治的工具。因此,集体主义成为了中国文化的核心思想。中国式的礼貌原则体现了集体主义的诸多特征,拒绝语也不例外。中国人拒绝别人时会充分考虑到要维护对方和自己的“脸面”,通过采取避开相互的面对面冲突而达到拒绝的目的,给对方留面子、给自己留后路是很必要的。社会交往的一条原则是礼尚往来的互惠性,所以只有当对方的面子得到维护,自己的面子才能得到维护。
美国历史较短,美国人易于接受新鲜事物,敢于挑战,在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的同时,更加注重个人的感受。1776年,美国政府颁布了“独立宣言”,使得个体主义成为美国文化价值观念的核心。在美国文化中,个体主义是被高度推崇的一种价值观念,强调个人的自由和个人的重要性以及个人独立论文导读:
。何兆雄(1995)曾说过,这一价值观念可能与人们冲破欧洲大陆教会的束缚和开发大西洋西岸新天地有关[6]。大多数美国人都认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立人格,应该被承认并得到尊重。美国人的拒绝言语同样体现了个体主义价值观。怎样拒绝、怎样维护面子是个人自己的事,并不具有特别重要的社会作用。一个人根据自己的需要行事,考虑自己感受的同时尊重别人的自由和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