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关于论基于语文课程情感教育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0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110 浏览:21809
论文导读:
摘 要:目前的语文教学,过于注重对学生认知功能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语文教学中的情感缺失。新课标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作为语文教学目标之一,在语文课程中实施情感教育,具有科学的现实作用和深远的历史作用。语文课程实施情感教育,必须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在阅读课文中尊重个性体验;融化学生的心灵交流进行情感教育。
关键词:语文课程;学生;情感教育
1002-7661(2014)03-070-01
目前的语文教学,过于注重对学生认知功能的研究,很少考虑学生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语文教学中的情感缺失。语文教学实施情感教育是学科本质回归的必定发展趋势。新课程下,情感在语文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因此,进一步理解什么是情感,研究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情感教育的理由,对于当前新课标环境下实施语文教学实践具有现实作用和历史作用。

一、情感的内涵及其在语文课程中的作用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所产生的态度和体验,它具有激智、动力、调节、感染和移情功能。当客观事物符合人的需要时,就会产生满意、愉快、热爱、欢乐等积极的情感体验,否则就会产生忧伤、痛苦、厌恶、愤怒等消极的情感体验。情感的核心作用是作为一种心理过程,是反映客观事物与人自身需要之间的关系。与此同时,个体通过反映客观事物与自身需要的关系,通过一系列的态度体验而形成自己的各种性格特征,如态度、价值观、意志品质等。在语文教学中,情感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情、感觉、情绪、态度等。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情感状态直接影响着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积极健康的情感有助于激发学生强烈的语文学习动机和浓厚的语文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在各种语文实践活动中切实提高学习效果。因此,情感因素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二、语文课程实施情感教育的作用

语文新课标把情感目标作为课程目标之一,这是情感因素的内涵、特征和其在语言学习和人的发展中的特殊作用所决定的。在学生青少年阶段,随着学生自我规划、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等认知能力的提高,学生会产生比较积极的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必须 “有正确的语文学习动机,明确语文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沟通与表达”,达到“保持学习语文的愿望和兴趣” “有较强的自信心”,在语文学习中能够克服困难和解决理由,同时培养学生“愿意主动向他人求教”的学习方式,并激发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热情。在合作情感方面,情感目标设定为学生“在学习中有较强的合作精神”,学会“愿意与他人分享各种学习资源”、“理解并尊重他人的情感”,增长“尊重汉民族文化”的文化意识,以及具备“合作精神”品格。
然而在我国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情感教育历来是一个薄弱环节。语文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语言知识的学习和智力的发展,而忽视了学生情感积累和发展,造成学生“情感空白”,呈现在学生面前的通常是一些“冷冰冰”的语言文字或语法规则,虽然有大量的语言输入,但没有学生积极的情感过滤,导致语言输入的效率偏低,常常出现一些消极情感,如缺乏自信、焦虑、厌学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潜力的正常发挥及其语文学习的进展。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重视情感因素,优化教学过程,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同时也推动学生情感态度的健康发展,这是语文教学的本质回归,也是真正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因此,语文教学把情感态度作为课程目标之一符合现代教育的理念,具有科学的现实作用和深远的历史作用。

三、语文课程实施情感教育的策略

1、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英国教育家斯宾基认为:“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即使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辍。”这强调了教学活动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作为语文信息载体的课文,本身就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它们或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或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或渗透着美好的人性,或弥漫着温馨的至亲至爱……。语文课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教给学生某种语文知识,更主要的是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和思想的文章,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学生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着学生对世界的感受,对生活的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能做“转运站”,而必须“披文入情”。

2、在阅读课文中尊重个性体验

语文教材选编的课文大多娴雅精致、脍炙人口,从方方面面反映不同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领略和感悟,集风景美、道德美、人情美于一体。语文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珍视学生的独特感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应该是读者的个性化行为。学生在阅读作品前本身已存在一种期待视野,即其阅读习惯、趣味、心理、预期目的等等,当学生带着期待走进作品空间时,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丰富的心理体验,而当这种体验与作者产生共鸣时,就会达到一种至纯至美的审美境界。

3、融化学生的心灵交流进行情感教育

语文学习是一种内化知识从而陶冶情操的活动。在课堂通过对文本进行解读,学生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语文课堂。他们用自己的生活体验、情感倾向和语言经验去解读写作者的生活体验、情感倾向和语言经验,进而提高学习者自身对语言的感受、领悟能力和心灵感染。而在课外,让学生带着语文课堂的收获走向社会生活。学完一篇课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理由。这种“课内举一、课外反三”、“课内长骨、课外长肉”的教学让学生透过多种渠道使教学和学生的生活连系起来,让学生表达出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这就需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感染学生的心灵,诱发和激励学生的良好的情感体验,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在情感教育追求最高境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xxbzrjylw/lw22219.html上一论文:探究论在中学地理课教学中的创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