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谈开发乡土校本课程,提升校园文化内涵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317 浏览:14814
论文导读:要求:一是必须符合教育学标准,二是必须符合心理学标准。这就意味着要对文化资源进行必要的选择和重组,这个过程本身即为对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利用。因此,文化资源并不能直接转化课程,它要转化为课程,需要针对不同的地域环境,不同的文化特色,因地制宜,对地方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开发校本课程。乡土校本课程挖掘和利用研究

一、乡土校本课程开发的缘起

龙港六中校园矗立着一尊名人雕像——浙南教育家刘绍宽,但六中的学生却无人知晓为何人,年轻的教师也不知道刘绍宽生平事迹。近年来,随着苍南县行政区划地不断调整,随着教育改革、教育创新的不断深入和发展,龙港镇第六中学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努力探索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符合农村学校实际的校本课程,推动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2013年5月龙港六中一部分满怀家乡情怀的年轻人申报了一个市级课题“《流淌的白沙河》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本课题强调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以学校为基地,以教师为主体,进行乡土资源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利用研究,同时,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组织学生通过参观、访问、调查、搜集、讨论、文献研究、成果展示等诸多方式进行活动,给学生创造一个生动活泼、自主探索的学习气氛,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热爱本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乡土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

龙港六中位于龙港镇东南方向的白沙社区,白沙河贯穿白沙社区,以白沙社区为中心,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名人辈出、乡土资源丰富。在明清朝时期,白沙河就是一条重要的交通水道,千百年来白沙河是沟通龙港(方岩)、宜山、钱库、金乡的唯一通道,甚至是江南片出入温州的主要通道。两岸聚集着众多的人口。古白沙里以刘姓为主,从民间谱牒的记载来看,刘氏自宋时世居平阳(现为苍南县)江南白沙里,此后,有其他姓氏陆续迁入。白沙路不但是老平阳县交通要道,也是现今苍南县重要的文化走廊。宋学名士刘轸父子,爱国志士章慰,明代洪武名臣王宗远兄弟、章子深一家,明代《白石樵唱》作者章祖程,清代篆刻名师刘庆祥,清宋书法家鲍铭书,共和国海军少将刘际潘。都出自龙港白沙。他们都曾在地方史上留下了感人肺腑的业绩和不朽著作。从宋代白沙学社到明代观海书院,到清末民国时期教育家刘绍宽。龙港白沙是老平阳县古学较早的地方之一,也是平阳县近代新学办得最多的示范地区。龙港白沙又是老平阳县的革命摇蓝,盐动的发源地,是平阳县委早期所在地。
翻阅民国《平阳县志》,我们可以看到白沙人注重教育积极办学的优良传统。其中尤以刘绍宽为著。刘绍宽(1867—1942),字次饶,号厚庄,是近代浙南杰出的爱国教育家,著名的文史学家,勤勤恳恳的地方文化、公益事业者,于清同治六年丁卯十月十三日(11月8日)诞生于原平阳江南乡白沙里刘店(今苍南龙港镇)一个世代书香的家庭。是白沙小学、平阳第一中学和温州第一中学等早期学校的创始人,夏鼐、苏步青、高觉敷、郑振铎等大批知名学者都出自他的门下。他曾任平阳龙湖书院山长、任平阳县教育会会长、温州府学堂监督、浙江省立第十中学校长,温州籀园图书馆馆长等职。他潜心纂编的民国《平阳县志》被誉为“近代地方志中佳本”。遗著有《厚庄诗文续集》、《厚庄日记》、《厚庄文钞》以及《诗钞》等。
白沙河处于江南北运河(钱库经直浃河到江口)的中段,河边小道即是白沙街。白沙街极具特色,是与永嘉丽水街极为相似的一条古道,路面由两米来长、30余厘米宽的条状石板铺砌而成,一直从象岗过七河经刘店、方良、章良到达缪家桥,有“十里白沙街”之称。此路是出入闽浙必经的横阳古道上的一段,水陆兼行的交通便利带来人来舟往客商云集的场面,构筑了白沙街繁华的局面。乾隆《平阳县志》将白沙、金乡、宜山等地一同列为当时全县“九市”行列,这也就是现在民间所谓的“白沙市”的来源。
如果说文化是根,那本土的历史资源就是基。龙港六中(前身为白沙中学)的历史,白沙里、白沙河、白沙街、历史文化名人,沉重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需要今人挖掘和传承。这是需要更是责任。可至今,乡土资源作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利用仍为一片空白,丰富的地方资源亟待我们去开发。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立足于本乡本土特色,打造校本课程,将极大地推动学校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决定从农村中学的实际出发,突出“本土”特色,选择“《流淌的白沙河》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为课题,以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为基础,进行校本教材的开发与整合研究。

三、乡土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作用

乡土校本课程的挖掘和利用是以当地拥有的丰富的文化资源为前提条件的。在长期的历史变迁及特定的地理环境下,各个地方都会形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可见,文化具有地域特色,生长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深受其熏陶和影响。而作为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乡土资源与校本课程概念的提出,对于纠正长期以来本位课程思想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由于地方文化分布比较零散,区域差异明显,而且其中良莠并存,因此,乡土文化资源并不能直接转化为课程,它要转化为课程,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必须符合教育学标准,二是必须符合心理学标准。这就意味着要对文化资源进行必要的选择和重组,这个过程本身即为对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利用[ 《地方课程资源开发与研究》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刘旭东 200509]。因此,文化资源并不能直接转化课程,它要转化为课程,需要针对不同的地域环境,不同的文化特色,因地制宜,对地方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开发校本课程。
乡土校本课程挖掘和利用研究,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育资源的开发、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校本课程体系的建立和学校特色的创建都具有重要的实践作用。既能突出当地特色,弘扬乡土文化,还有益于教育教学活动,推进课程建设,推动人的发展。因此,大力强化课程资源意识,挖掘乡土文化课程资源的教育和教学价值,是创建本土化的地方课程所必需的。位于龙港镇东南方向的白沙社区,有着悠久的历史、众多的文化名人、历史遗迹、民间传说和民风民俗等。可至今,社区课程资源的开发仍为一片空白,丰富的地方资源亟待去开发。因此,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有以下几点现实作用:
(1)充分挖掘和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可提升学生的知识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将来为建设家乡努力学习的情感。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cwhlw/lw21932.html上一论文:研讨文化暴发户们复兴我国文化的闹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