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有关于网络交流中语言性别差异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1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8536 浏览:33442
论文导读:异研究也成为热点。研究者主要倾向于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持第一种观点的研究者有网络分析学家DanielDern和Shea,他们认为网络虚拟空间中的性别差异并不存在,理由在于计算机已经使得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界限变得模糊。而以学者LaurelSutton和LeslieReganShade为代表的第二种观点则认为尽管从理论上讲,网络给男女提供了平
摘 要:语言中的性别差异研究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直受到社会语言学界的普遍关注,作为语言在网络环境下的一种变体,网络交流所使用的语言也逐渐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但其中性别差异的表现在语言学领域仍然是全新的话题。从社会文化语境和认知心理的角度对观察到的网络语言中的男女差异现象进行解释,并且探讨影响网络环境中男女不同的语言特征的因素。
关键词:网络交流;性别差异;文化语境;认知心理
1002-2589(2014)04-0183-02
引言
性别差异普遍存在于多种文化的不同语言中,是语言研究的永恒主题之一[1]。语言和性别的差异研究是社会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随着国际互联网的兴起和发展,人们越来越依赖计算机进行信息交流和沟通,而促使了新的语言变体——网络语言的产生。
此前关于语言中的性别差异的研究多数旨在揭示现实交流中的性别差异,很少涉足网络交际时语言使用所体现的性别差异。这主要是因为网络环境的虚拟性为网络交际语言的性别研究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此外,更多研究者的焦点集中于仅仅使用会话分析等方式描述语言使用的性别差异,很少有人从认知心理的角度分析语言使用的性别差异其背后的深层次理由。本文所涉及的网络语言,是指人们在网络上进行信息收集、发布和交流时使用的自然语言。本研究从实名注册的人人网上收集了127组对话,包括20组男男对话,31组女女对话,76组男女对话,涉及218人,人员构成为大学在校学生以及刚工作几年的毕业生。
本文从会话分析的角度出发,用社会语言学作为理论框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策略,把网络语言与性别差异这两者联系起来,从称谓语、詈语、形象化语言、句尾语气词、话语量、话题的选择等几方面进行分析,旨在对虚拟环境中男女语言运用的差异得到新的理解,并且从社会文化和认知心理两方面分析影响网络交流中性别差异的因素。

一、研究背景

近些年来,国际语言学界对于网络交际领域的社会语言学方面的研究日益增加,这其中的性别差异研究也成为热点。研究者主要倾向于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持第一种观点的研究者有网络分析学家Daniel Dern和Shea,他们认为网络虚拟空间中的性别差异并不存在,理由在于计算机已经使得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界限变得模糊。而以学者Laurel Sutton和Leslie Regan Shade为代表的第二种观点则认为尽管从理论上讲,网络给男女提供了平等的交流机会,但在实际的交际情况下,本身存在的会话风格差异仍然会体现出来。性别差异是深深植根于社会文化中的,网络是不可能淡化这种根深蒂固的差异的。女性缺乏自信,语气一般更委婉,更礼貌,交流时多用疑问句和情态动词,而男性则是语气更直接,更生硬,多用祈使句和陈述句[2]。

二、网络语言性别差异的表现

1.称谓语。称谓语是一种称呼别人或自己的语言单位,不同的称谓语使用,可以折射出人们的社会心理和价值观念[3]。现实世界的称谓语的性别差异在网络聊天中被无限缩小同化了。在网络交际中,熟人的称谓一般会沿用现实中的称谓,男性之间多用“老大”、“兄弟”、“哥们”或者各种外号开始,女性之间则多用“亲爱的”、“姐们”,甚至“老公/老婆”来称呼,而大多数的熟人之间的聊天直接就是没有称谓。在与陌生人的聊天中,对于多人聊天,通常用“楼上的”、“楼下的”、“XX楼的”来代指。而在一对一的聊天中,起源于“淘宝体”的“亲”成了使用最为广泛的称谓,无论是在线交易、论坛,还是贴吧,到处都是用“亲”来打招呼。
网络称谓的创造也不再是单性别的了,原本是崇尚女神的“■丝”一词,现在男女通用;“矮穷挫、黑穷丑”更是追平了性别上的差异。而“同志、同学”等词汇更是退出了流行热潮,取而代之的是“亲、童鞋”等更为亲昵的说法。各种流行体的称呼更使得双方心理距离被拉近,使交际双方感到自然、亲密,交际的双方在潜意识里面就会形成好感,活跃谈话气氛。
2.詈语。詈语是诟骂的言辞,是人们在恼怒、兴奋或者痛苦的时候所使用的表达语言。传统的观念认为男性使用骂人的话要比女性多得多[4]。在本研究中,统计结果跟此前的观念不太一致。总体来讲,女性使用詈语的数量跟男性近似,表现为在同性对话中(女性27次vs男性31次)以及异性间的对话中(女性34次vs男性38次)。在詈语的功能方面,男女詈语的使用都主要集中于取笑和咒骂。分别为取笑詈语男性28次,女性26次;咒骂詈语男性13个,女性11个;表达亲密詈语男性6次,女性9次;表达感叹詈语男性7次,女性6次;自我嘲弄詈语男性9次,女性7次;表达抱怨詈语男性4次,女性3次。
3.语气助词。此前研究认为,女性善于使用更多的语气助词来使话语更加柔和[5]。句尾的语气助词不仅能缓和句子的基调还具有其他情感表达的功能,如兴奋、开心、无助、沮丧等等,这些能帮助增进彼此的亲密感或者表达积极参与对话的意愿。如“时间不多大家帮帮忙咯”,在这个例子中通过使用语气词“咯”,这个女性表现出无助的心理;又如“要结婚啦?恭喜啊!”,这里的语气词“啦”和“啊”明显使对方能感觉到他是由衷为对方感到开心。本研究中,就使用语气助词的总量来讲也能证实这一点,但是在平均每个对话中,男性使用1.742个语气助词而女性使用了2.128个,男女之间的差别并不大。为了顺利进行交流,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都愿意采用语气助词来清楚地表达真实的意图或者表示友善,这与网络环境以及网民的心理需求有关。
4.形象化语言。此前的研究认为,在网络交际中,女性会比男性更多地使用表达符号[6]。网络语言是形象化的语言表达方式。形象化语言的使用是网络交际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目前的网络交流主要是以文本交流作为主要媒介,为了更为准确地让对方了解自己的真实意图和想法,网友往往使用由键盘上的字母、数字和标点符号构成的表情或者单纯的表情图片,来代表自己要表达的面部表情、手势或者情感。这些形象化的语言弥补了网络交流“无声”的不足,使得沟通更为明了顺畅。在所选用的127组对话中,男性总共运用了117次形象化语言;女性总共运用了132次形论文导读:己的心理需求。这要求他们所使用的网络语言既能够在共同的认知基础上彼此理解。在现实生活中大家感受的是严峻的竞争,在网上他们更愿意放松和表达自己,相比之下,与生活和情感相关的话题是比较好的选择,能引起其他人的同情与共鸣,并且能有效地维持和增进彼此的感情。无论男性女性网民都更为重视和谐的氛围,因此更愿意采用积极
象化语言。女性的使用频率略高于男性,但差别并不是非常显著。5.话语量。语言中很多描述善谈、话多的谚语和词汇都是与女性相关的,而且传统观念认为女性比男性更喜欢说话[7]。他们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依据是男女平均每次对话所用词的数量,但每次对话中男性女性所经历的话轮数量并不相同。在本次搜集的对话中,男性在同性对话中使用的词语数量(2367)远远小于女性同性对话中所使用的词语量(4566),表面看起来可以验证传统的认知,但比较单个话轮内的平均话语量,不论是在同性对话(11vs13)还是在异性间的对话(9vs10)中,男女之间的差距并不大,不过女性在异性间对话中话语总量比男性稍高一些,而男性所创造的话轮数稍微多一些。网络交流中,网民重视交际效率,希望用最少的词尽可能传达最多的信息。
6.话题的选择。以往的研究显示,男女在交谈中偏好不同的话题。一般来说,男性的谈话更多集中于比较抽象、正式的话题,如政治、商业以及体育等,而女性更多关注和自身生活相关的方方面面,如食物、服饰、家庭,以及个人感情等等。然而,在本研究中,男性话题选择最多的是彼此取笑(21.54%)和个人经历(18.46%),其他依次为运动、情感、工作、学习。而女性谈论最多的是情感(24.27%)和个人经历(18.45%),接下来是娱乐、彼此取笑以及健康。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所有的参与者基本都是20多岁的年轻人,他们的受教育程度相似,而且网络交流的环境极大地影响了他们对话题的选择。

三、影响网络语言性别差异的因素

1.社会文化语境因素。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网络交际中所使用的语言既没有表现出像传统定式那样有界限分明的区别,也没有表明性别差异已经消失殆尽,而是展现出一种与传统理论不大相同的性别差异,那就是女性在网络中并没有处于一个被支配的地位,而男性有时也会扮演传统对话中女性的角色。这与网络文化的特点有关。网络文化具有开放、平等等特征。其开放性主要表现在:人们都可以实践自己的个人意愿去与任何网络上的人沟通,各种文化都能得到充分的展现和有效的交流;平等性主要表现在网络社会没有层次和上下尊卑关系,其中每个人都是网络文化的接收者,也是创造者和传播者[8]。
从社会文化的变化来看,女权运动的兴起使得以往根深蒂固的观念如男性比女性能力强,男女分工不同的想法受到动摇,平等的意识日渐深入人心。女性与男性同样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女性的社会地位有了本质的提高,这些变化表现在语言上,就使得男女语言性别差异在缩小。而且在网络的虚拟空间中,影响性别之间的语言差异减弱的因素也在于网络中谈论的话题大多与生活相关,谈话方式和内容并不需要很严肃,这就使得之间没有表现出传统作用上的社会地位差异。
2.认知心理因素。网络交际中,无论男女,大多数网民追求轻松的环境。在这种心理指引下,网民就通过交流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心理需求。这要求他们所使用的网络语言既能够在共同的认知基础上彼此理解。在现实生活中大家感受的是严峻的竞争,在网上他们更愿意放松和表达自己,相比之下,与生活和情感相关的话题是比较好的选择,能引起其他人的同情与共鸣,并且能有效地维持和增进彼此的感情。无论男性女性网民都更为重视和谐的氛围,因此更愿意采用积极的策略去交谈。
在网络中男性也逐渐愿意和女性一样展现他们真实的感觉,现如今大男子主义已经不再盛行,更多的人认为男性压抑情感的表达不利于身心健康。再者,网络环境始终是虚拟的世界,表达出的情感不如现实中表现得那么直接,对于在现实生活中不敢在朋友家人面前表达内心想法的男性来说,网络交流似乎是非常合适的情感宣泄途径。
四、结语
本文在一些语言学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观察到的网络语言中的男女会话差异现象进行分析解释。研究结果表明,以往的关于日常会话性别差异的研究结论只部分适用于描述和解释网络会话中的性别差异。虽然男女在网络会话中会体现出差异性,但这种差异并不显著。在本研究所采用的文化认知模式中,性别差异是随社会文化环境和认知心理变化而变化的。从社会文化环境来讲,研究对象成长的环境较以往而言相对开放,且研究对象在受教育水平和社会地位上又基本相似;从认知心理来讲,网络对话环境明显呈现出自由和非正式性,因此他们在网络会话中表现出来的性别差异相对不明显。
参考文献:
[1]谢则融.社会文化在英语语言性别差异上的反映[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1995(2).
[2]罗纳德,苏珊.跨文化交际:话语分析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3]张莉萍.称谓语性别差异的社会语言学研究[D].北京:民族大学,2007.
[4]杨永林.社会语言学研究:功能·称谓·性别篇[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5]曹志贇.语气词运用的性别差异[J].语文研究,1987(8).
[6]杨挺.语言性别差异与跨性别交际[J].语文学刊,2009(1).
[7]薛雁.男女究竟谁话多——谈性别差异在英语言语形式中的体现[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0(4).
[8]沈晓敏.网络文化的特点[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