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论家庭教育投入:教育改革与发展重要支持性因素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2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2656 浏览:48621
论文导读:
[摘要]家庭教育投入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支持性因素。教育质量的提高离不开家庭教育投入的保障,教育改革与发展也离不开优化家庭教育投入结构、离不开家庭教育投入取向的参与和渗透。当前家庭教育投入对教育改革与发展支持不足,表现为家庭教育投入的功利主义、结构失调、差异过大和集体无理性。家庭教育投入可以成为政府引导社会关注和支持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抓手,从解决家庭教育投入对教育改革与发展支持性的理由入手,引导家庭教育投入的流向、优化家庭教育投入的结构、解除家庭教育投入的困境,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进程。
[关键词]教育改革与发展;家庭教育投入;支持性
教育投入无疑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前提和物质基础。比较教育研究者马克·贝磊等在对柬埔寨等发展中国家基础教育阶段私人教育投资状况进行国际比较研究后,认为欧美发达国家所有校内成本都是由政府提供的,校外成本如校服费、交通费等在学校总成本和个人家庭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可以忽略不计;但在发展中国家,私人教育成本很高,家庭教育投入仍然是公共教育系统维持运转的必要支撑。目前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家庭投入也还是构成了教育投入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进程中的家庭教育投入的作用与价值何在?当前家庭教育投入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支持性如何?本文试图对这些理由作些分析。

一、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家庭教育投入

家庭教育投入最直接的方式是支付学费。当然,目前大多数国家义务教育阶段是禁止学校收费的,不过以“募捐”、“资助”等委婉借口的变相收费现象仍然大量存在。在家庭支付的校外费用方面,主要是购买校服、学校用餐、就读期间的零用钱等。另一项大的家庭教育支出则是参加各式各样的校外辅导所产生的教育补习费。满足个体需要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是家庭教育投入的初始动力。

(一)提高教育质量离不开家庭教育投入的保障

一般认为家庭教育投入的重要功能在于弥补国家公共教育投入的不足。作为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支持性因素,这当然是不能忽视的。不过在基础教育阶段,更为重要的是,家庭教育投入的存在能够提升家庭对教育服务价值的重视。而这是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动力和支持之一。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全体国民的共同关注和支持。家庭教育投入是引起公众关注的感应点。理由在于,权利与义务结构上的对应关系和功能上的互补关系驱使人们更加关注自己所付出过的领域,期望自己的付出能够带来预期的结果;相反,人们也容易忽视自己从未涉足过的领域,对这些领域,人们很难提起兴趣去关注。这在教育发展领域当中是有史为鉴的。亚洲经济四小龙之一的新加坡经济发达,政府能够为本国儿童提供所需要的一切教育资源,但是新加坡政府也鼓励私人和社区进行教育投资。这并不建全是因为经济因素,而是为了提升私人和社区在教育中的义务。1998年,新加坡政府实施了COMPASS计划,即社区家长共建学校方案,实践证明,与免费教育相比,对学校进行资助的家庭对学校的运作更感兴趣。Shaeffer指出,这种合作和参与不仅扩大了教育经费的来源,而且有助于学校教育与社区生活的相关性、适用性和推动改革创新的持续性。因此,家庭对教育进行投入,就会更加关注教育自身的改革与发展,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整个改革进程中去,从而提高教育本身的社会关注度,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充足的精神动力。此外,在成本一收益机制的作用下,家庭教育投人使得教育在家庭中不仅仅产生机会成本,而且存在实实在在的现实成本。与机会成本相比,实在的家庭教育投入更能激起人们对收益的期待,从而家庭对教育的关注度会大大增加,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支持力增强。
家庭教育投入还是满足个体教育差异化需求的重要保障条件,对提高教育质量具有强力支持性。在教育资源相对短缺,国家公共教育投入不足的背景下,保证公民的受教育权,提供高质量的教育需要拓宽经费来源渠道。“理论上讲,家庭教育支出、政府教育预算支出和第三部门教育投入是教育经费构成的三个主要渠道。”家庭对教育的价值有着足够的期待,家长和个人均希望享受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因而有充足的动力为子女接受教育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高质量的教育机会供给还体现在对个体教育需求差异的满足上,这一点家庭教育投入具有天然的优势。家庭教育投入的资源指向体现了其子女不同的教育需求。受教育者作为个体而言,具有各种不同的兴趣爱好和能力特长,为了及时弥补不足或拓展优势,受教育者及其家庭往往需要投入额外的资源,这就是家庭教育投入的重要功能之

一、即满足个体差异化需求。

(二)教育改革与发展离不开优化家庭教育投入结构

在政府职能转变的大背景下,教育改革与发展作为一项公共事业、教育投入应当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导的观念已经得到广泛认同,并已逐渐成为政府改革的实践。但家庭教育投入作为教育成本“合理分担者”的角色并没有因此而予以否定,相反家庭分担教育成本的基本原则趋向一致,只是具体分担份额并没有达成一致的观点,且认同具体分担份额取决于具体的环境。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非义务教育实行以政府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其他多种渠道筹措经费的投入机制。家庭教育投入在学前教育阶段、普通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将继续扮演着“合理分担者”的角色。在义务教育阶段,家庭教育投入则是“个体需求满足者”,虽然政府提供全面的财政保障,但毕竟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财政保障水平也有差异,家庭教育投入还应该在满足子女的多样性教育需求方面发挥作用,如选择民办学校则需要缴纳较多的学费等。由此看来,无论在哪个阶段的教育,都需要家庭教育投入的支持,对其进行优化和引导便成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
如果我们将目光投向庞大的教育补习市场,家庭教育投入则不限于上述《纲要》中规划的向学校缴纳的学费、校服费、交通费等类型了。教育补习不是一种新的现象。事实上,目前它已经成为整个教育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马克·贝磊等人的研究发现,教育补习不仅在富裕国家存在,贫穷地区也可能存在;与农村地区相比,城市地区的论文导读:
教育补习更为普遍;教育补习的内家庭教育投入: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支持性因素由提供海量免费论文范文的www.7ctime.com,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容大多数是语言、数学和自然科学等学科类知识;其“繁荣兴旺”的理由在于现代社会生活的高竞争、父母对子女教育成就的高预期和家长们现在经济生活条件的高质量。我们暂且不论这种教育补习现象的教育影响及社会经济影响,但它的存在与整个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的大背景是不无关系的。因此可以说,这种类型的家庭教育投入理由既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产物,又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动力与内容。

(三)教育改革与发展离不开家庭教育投人取向的参与和渗透

家庭教育投入取向取决于家庭对于教育资源的选择行为,反映家庭对教育资源的一种偏好。这种偏好不是“孤芳自赏”的封闭概念,而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印象,体现一定时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特征。反过来,家庭教育投入的取向也不仅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约束条件,而且还参与教育改革与发展。例如,优质教育资源对于绝大多数家庭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但是由于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性,其选择成本是相当高的。家庭教育投入过分倾向高质量的教育资源,会使得原本稀缺的优质资源过度紧张,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优质资源本身的最佳配置,如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不得不持续地稀释优质教育资源以满足需求,结果影响其效用发挥。
家庭教育投入的取向及变化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着教育改革与发展是否顺利及成败。其非正式约束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家庭教育投入取向符合了教育改革与发展设计的方向,则这种改革与发展在文化上具有了合理性,就能够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自身正义性的巩固,增强人们对教育改革与发展方向的信仰和认同,自觉积极地支持教育改革与发展,从而降低了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的交易成本,教育改革与发展政策实施的阻力大大减小。第二,家庭教育投入取向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潜在规则。之所以说是“潜在”,是因为其虽然不具有实体的形式,但却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教育改革与发展中人们行为选择的方方面面,在人们的脑中形成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态度和价值观,指导并规范着人们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态度,以及支持抑或不支持的行为选择。对教育改革与发展进程和成效的这种调控作用,意味着家庭教育投入取向是教育改革与发展正确决策的前提。第三,从教育改革与发展效果的长期来说,家庭教育投入取向则具有决定性作用,它决定着教育改革与发展方向与制度设计的演变。一次通过“震荡(剧变)”进行的教育改革能否收到预期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方向是否同家庭教育投入取向的自发演变方向相一致,是否有后者的相应变化相配合。第四,由教育制度非均衡引发的教育改革,其目标是要实现教育制度均衡。教育制度均衡意味着教育改革中的正式教育制度供给必须与作为非正式约束的家庭教育投入取向具有相容性,一旦背离这种情况就会出现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的不合作甚至摩擦,“上有政策、下有策略”的现象就会十分普遍,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正式制度设计最终在实践中出现“制度畸形”。

二、当前家庭教育投入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支持不足

教育改革与发展离不开家庭教育投入的重要支持,但是当前家庭教育投入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支持目前状况却不容乐观,家庭教育投入存在的诸多偏向应该引起反思和关注。

(一)家庭教育投入的功利主义与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背离

从当前情况看来,家庭教育投入除支付学费外,投入方向的主要领域为子女的应试课程补习,其动机在于让子女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以便进入优质的初中、高中和大学。广大家庭不惜花费重金,为子女报各类辅导班、特长班,让他们加班加点,努力学习。家庭教育投入如此地急功近利与教育改革发展的最终目的背道而驰,与教育自身的价值取向相去甚远,甚至可以说是反教育的。当前家庭教育投入的这种过分功利主义,过于强调应试课程学习,在资源选择和利用上给予大力的支持,却忽视了对子女身心全面发展的关注和支持,是对教育改革与发展支持的错位。
家庭教育投入的功利主义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制度背景,主要是受当前人才选拔方式和人才观的影响。当前的人才选拔方式主要以考试为主,考试主要以知识考查为主,这当然使得家庭教育投入倾向于知识学习。“有什么样的人才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当然,即使当前家庭教育投入的目的是功利的,也不能完全抹杀其价值。家庭教育投入对子女知识学习的侧重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但这也同样能说明家长在对知识价值的肯定和认可,他们认同“知识转变命运”的观点,也期望子女能通过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价值,增强未来的竞争力。

(二)家庭教育投入结构失调导致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支持缺位

家庭教育投入一般分为必需性投入和发展性支出投入。其中学杂费、住宿费、生活费等满足学生上学的基本费用为必需性投入;课外补习费等为发展性投入。狭义家庭教育投人的结构失调,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第一,必需性投入占家庭教育总投入的主体,发展性投入不足,必需性投入中,学杂费所占的比例较大,这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表现明显;第二,发展性投入占家庭教育总投入的主体地位,发展性投入中,知识学习投入所占比例较大,对子女实践创新学习投入不足,这在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比较明显。这说明由于学杂费占家庭教育投入的重要比例,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不得不将财力集中到满足子女“上得起学”,发展性投入基本被压缩。当然,随着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免除学杂费,学杂费所占的比重在逐步降低,但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在贫困地区免除学杂费以后,家庭对于子女的发展性投资并没有增加,这需要引起研究者的继续关注。在经济发达地区,财力充足的家庭同样面对着家庭教育投入结构失调的理由。在高额的发展性教育资金投入中,应试课程学习投入占极大比例,对子女综合素质培养方面的支持性投入不足。此外,从广义的家庭教育投入的角度来看,当前家庭教育投资中,还存在金钱、物质的投入比重大,时间、精力、文化投入少;重旁观式的赐予性的单向投入,轻参与式的共同性的双向投入等结构理由。
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当论文导读:其次,改革教育评估策略是当务之急。教育系统内部严格将学校、班级和学生分成三六九等,是家庭教育投入过于看重课程学习和考试分数的根源之一。可以考虑在教育系统内部采取去精英化策略和改革考试制度。第三,提升公众教育意识是必由之路。家庭教育支出的主体是千千万万的家长,通过一些宣传活动,告知家庭教育投入偏向的危害,提
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指向。学生全面发展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任务,同样需要家庭的支持,需要家庭教育投入对子女的综合素质培养创造条件。家庭教育投入结构失调,导致对子女的综合素质培养方面的投入支持太少或缺失,造成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支持缺位。贫困家庭由于子女发展性教育投入过低自不必说。富裕家庭子女的发展性投入主要在教育补习方面,正如有的研究者所指出的那样,教育补习的存在使得体育运动、闲暇活动和交往活动都被挤掉了,课程学习和考试分数的取得经常都是以牺牲其他方面的教育为代价的,而这些被牺牲掉的教育也早已证明是很重要的。

(三)家庭教育投入差异不利于推动公平

有研究发现,世界主要国家的私人教育支出与社会公平是反方向变动关系,较低的私人教育支出和学费支出会带来更大的社会公平。从家庭教育投入的区域和群体来看,家庭教育支出目前状况的不均等不仅存在于地区间、城县乡间及不同的教育阶段间,而且还存在于校际问、不同群体间以及教育支出的内部结构之中。家庭教育投入的差异关乎教育公平。由于不同家庭的财力有着较大的区别,富人比穷人的负担能力强,家庭教育投入会加大教育的不平等。因为研究者担心“家长总是尽力使自己的孩子接受具有排他性的优质教育”。以教育补习为例,富人要比穷人更容易获得教育补习,所获得的补习量更多,质量也相对较高。“此种家庭教育支出水平差异性的存在,必定导致地区、城乡和不同人群间教育投资水平的差距,导致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分配的不平等”。因此,家庭教育投入差异过大违背了推动教育公平的国家基本教育政策。
有差距不等于不公平,应该允许通过合理途径获取的优质教育资源被人们享用。比如通过增加受教育者个体家庭投入,而获得优质教育资源就应是合理的。导致教育不公平的理由在于教育发展长期以来的不均衡,即教育的最低水平离平均水平的距离太远。显然,这并不主要因为家庭教育投入的差异,而是在于政府公共职能的缺失,家庭教育投入对扩大教育差距只是起推波助澜的作用。

(四)家庭教育投入的集体无理性造成社会教育资源的浪费

现在的社会是竞争的社会,家长都望子成龙。在很多情况下,家庭教育投入就成为了某种社家庭教育投入: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支持性因素相关论文由www.7ctime.com收集,如需论文.会心态的反映。比如诸多家庭认为,让子女进入优质学校、接受更高质量的教育,意味着子女就会有更好的学习成绩;接受更多的教育,意味着子女就会得到全面发展,将来也会有更大的收益。但是家庭往往忽视了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子女的实际需求,盲目跟风攀比,造成家庭教育投入效益低下,社会教育资源浪费严重。“真正成为‘人上人’的学生凤毛麟角,可是现在绝大多数的学生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人上人’,表现在教育投资上就是不计成本,过度消费。”出于对教育资源价值的重视和对子女的热切期待,在个体理性推动下,优质教育资源成为香饽饽,普通的教育资源变得无人问津,或者是无奈之选。这些现象,在东部发达地区、城市家庭和优势群体家庭中体现的尤为明显。
这种从个体理性出发的家庭教育投入,实则是成本一收益机制博弈导致的集体无理性。家庭教育投入的本意是收益最大化,结果却往往陷入了投资收益低下、教育资源浪费的困境。家庭教育投入的集体无理性导致了教育过度需求和大量的过度教育,加大了地区和群体间的教育差距和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

三、政策倡议

家庭教育投入来源于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应该让国民真切地感受到家庭教育投入因教育改革与发展而带来的效益的增加,或者是教育改革与发展带来的家庭经济压力的减少,从而引起全体国民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注。
首先,缩小经济差距、推动社会收入平等是根本之策。经济生产的现代部门与传统部门之间差距过大、社会收入在行业间差距过大,是导致家庭教育投资的重要社会背景。如果经济差距能被缩小,家长们就没有理由再去过于功利地进行教育投入。其次,改革教育评估策略是当务之急。教育系统内部严格将学校、班级和学生分成三六九等,是家庭教育投入过于看重课程学习和考试分数的根源之一。可以考虑在教育系统内部采取去精英化策略和改革考试制度。第三,提升公众教育意识是必由之路。家庭教育支出的主体是千千万万的家长,通过一些宣传活动,告知家庭教育投入偏向的危害,提供家庭教育投入的合理化倡议,提升家长在子女教育投入方面的决策能力,或许是优化家庭教育投入的重要选择。
总之,家庭教育投入可以成为政府引导社会关注和支持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抓手,从解决家庭教育投入对教育改革与发展支持性的理由入手,引导家庭教育投入的流向、优化家庭教育投入的结构、解除家庭教育投入的困境,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进程。
(责任编辑:蒋永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