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谈谈和谐课堂教学文化内涵及特征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0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913 浏览:14885
论文导读: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逐步成为关注的热点,这其中课堂教学文化在课堂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本质上反映了教学改革的深化程度。本文将对和谐课堂教学文化内涵及其特征进行分析,希望对今后教学有所助益。
关键词:课堂教学文化;内涵;特征
课堂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而课堂教学改革最终应该指向课堂教学文化的转变。课堂教学文化从本质上反映了教学改革的深化程度。教学作为一种过程应该在和谐的文化氛围中进行,同时应该致力于生成、创造新的文化。本文将试图以德育课教学为支撑,探索和谐德育课堂教学文化的内涵及特征。

一、何为和谐课堂教学文化

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和谐课堂教学文化的内涵及特征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的智慧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所谓课堂教学文化是在长期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形成的,为师生所自觉遵循和奉行的共同的课堂精神、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在《教学的文化研究:价值、进展与方向》一文中,肖正德博士对课堂教学的文化研究作出了较为完整的界定——教学的文化研究,即运用文化学的理论与策略来探讨教学现象或教学理由。
在传统教育背景下,课堂教学背离了学生本位这一根本出发点,学生置于被安置、被操纵的地位,学科至上,知识本位,学科教育目标单一,而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忽略了教育推动每个学生全面发展、这一宗旨,这一点在职业教育类的学校尤为突出。
本文认为,课堂教学文化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是从整体上来把握课堂教学的文化特质,在深层体现为课堂教学中师生共同信奉的教育理想,共同具有的教育理念、教育旨趣、价值观念等。课堂仪式、课堂制度规范等等都属于课堂教学文化的范畴。从教学上来讲,可以分解为在教学目标、内容、策略等不同层次上发生的相互作用。新课程实施几年来,教师难以将新课程倡导的教学理念、教学策略内化为其自身的教育信念和教学行为,其深层理由就在于来自文化的冲击使教师处于认知不协调、行为不统一、态度不一致的困境中。教学改革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文化变迁的过程,只有从文化建设和改革的高度来和设计教学改革,才能够收到实质性的效果。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传统课堂教学文化是制约新课改深入的重要理由,适宜的教学文化是课程改革成功的基石。因此,聚焦课堂文化,构建以科学的教学观为前提,以课堂为主要空间,以行为实践为主要形式,促使学生逐步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合作、创新的课堂教学文化,是推进课程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和谐课堂教学文化的特征

(一)师生互动,激发课堂活力

良好的师生关系从某种作用上说是整个教学工作的基石。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往往忽略了学生复杂的心理活动和思维,从而降低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捕捉理由的能力。现代作用上的课堂是一个学生和教师进行交往的场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营造一种、和谐的人文情境,让教师与学生真正进行“面对面”地真诚交流。教师除了知识的传递,更应该为学生的社会交往创造一种良好的环境和必要条件,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认识和理解,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思想,从而介入课堂交流与对话。在这一情境中,教师既是学生的向导,更是学生的朋友,是课堂交流主题的设计者。
在职业院校,德育教师应该时刻牢记职校学生在德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尽管职校学生学习成绩普遍较差,但是他们的自尊心并不比其他学生差,从某种程度上讲,他们的自尊心可能更强。因此,对德育教师来说,要想学生配合自己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就应该注重在课堂上甚至生活中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只有认为教师是自己的朋友时,学生才会乐于接受教师的教学内容与观点。

(二)尊重差异,推动课堂和谐

课堂教学是产生分歧与偏见的场所,也是产生差异的场所。差异是和谐的前提,只有正视学生的差异,才能使各类拔尖人才脱颖而出,适应新的人才竞争。那种“异口同声”没有异议的课堂并非是和谐的课堂,而是思维与灵性被窒息的课堂。新课程教学改革提出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在课堂上应该从绝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出发,将平等、和谐的理念贯穿在教学的过程中的始终,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关心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展示教师的人文关怀,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在和谐的教学氛围下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新课程强调要尊重学生,但不意味着教师对学生无原则地让步,盲目地顺从学生的意志,甚至将课堂完全交给学生。我们要认识到,学生的个性特点不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尊重个体差异,就应该分析和掌握每个学生的特点,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得其所。教师既要保护思维活跃、踊跃发言的学生的积极性,又要关心照顾相对弱势的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学生本身的特殊性出发,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差异,实施个性化教学,细心观察学生的听课状态、研究其思维特点,找出适合学生自身的学习策略,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信心,使学生认识到自身存在的独特价值,从而充分展示自己。

(三)教学生活化,提升课堂价值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育要贴近生活,要建立“建构生活为基础、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的理念,为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走进生活。陶行知先生说:“我们的实际生活就是我们的全部的课程,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拿全部的生活去做教育的对象,然后教育的力量才能伟大。”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教学需要的素材,教师应该善于捕捉生活素材,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使学生的生活经验成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在生活中发展个性和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把学生的直接经验、个人知识、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教学资源,使学生的生活经历成为教育的起点,生活成了教育的背景。将生活中的理由恰当地引入到课堂的学习活动中,使学生在课堂上重回他们熟悉的生活之中,这样的教学资源让学生感到亲切,能很自然地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和体验。在课堂中,教师要以学生的生活为主线,将学生现实生活的活动作为载体,将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作为教学空间,让学生走进生活,让德育课堂融论文导读:
人生活,帮助学生认识和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许多理由。新课程特别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体现了“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课堂不再是教学的终点,而是一个起点,是学生通向现实生活的起点。

(四)合作学习,打造和谐课堂

合作学习是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提供给学生直截了当的答案,使得教师一个人的深思代替了大多数学生的独立深思,弱化了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的主体需要。课堂互动只限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否认了同伴之间的相互影响。研究表明:同龄人之间相近的身心发展水平使其在平等的同伴交往中更愿意倾诉与交流。随着学生的成长,他们会意识到教师给的答案可能不和谐课堂教学文化的内涵及特征相关论文由www.7ctime.com收集,如需论文.是他们满意的答案,而在他们自己探究解决理由的过程中,与周围同学合作学习的需要就出现了。合作学习是否真实有效,关键在于学生自身是否具备主动合作学习的品质,以及学生之间的合作行为是否具有自主性和真实性。
合作学习倡导一种多边立体的互动,从而推动教学过程的发展,在合作学习所营造的和谐、、开放的经验交流氛围中,学生更愿意表达,也更敢于表达。在这里他们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学习者之间在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小组成员在交流的过程中互相尊重,每个成员都有机会,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同时倾听其他人的观点,在共同进步的过程中交流、质疑、发展思维和品格,并在成员之间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推动的人际关系。而教师在这种合作学习过程中则成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对话者与合作者。
总之,课堂教学文化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和终极目标,我们所构建的课堂教学文化虽无法做到面面俱到,但是我们应该把学生看作课堂教学的主体,要尊重他们、关心他们,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和谐的课堂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从而推动学生的全面成长,达到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吴刚平,《课程资源的理论构想》[J],《教育研究》,2001

2.吴也显,《课堂文化重建的重心——学习力生成的探索》[J],《课程·教材·教法》

3.刘冬岩,《和合而生: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文化》,《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第4期

4.王坦,《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M],学苑出版社,2001.3

5.肖正德,《教学的文化研究:价值、进展与方向》[J],《高等教育研究》,2007

6.杜时忠,《我国教育文化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3) 【责编 张景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