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述产品艺术形态跨界合作创新设计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2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1166 浏览:94398
论文导读:余拍摄电影、西班牙电影大师卡洛斯·绍拉曾执导舞剧《莎乐美》、台湾知名作家白先勇打造青春版昆曲《牡丹亭》等,这些艺术跨界事件皆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推动了当下的艺术跨界热潮。(二)艺术与非艺术的跨界艺术与非艺术的跨界最普遍的是艺术与商业、时尚的跨界。众所周知,当今社会是一个商品供应远远超出需求的消费
摘 要:分析了产品艺术形态跨界的时代背景,探讨了产品艺术形态跨界分类及表现,进而挖掘了产品艺术形态跨界合作创新设计需求及制约因素,对我国企业的转型和经济的发展有直接学术价值。
关键词:产品;艺术形态;跨界合作;创新设计
1005-5312(2013)35-0062-01
一、前言
随着当代艺术在大众文化中的影响力渐增,当代艺术跟社会其他领域之间的合作越来越频繁,艺术所特有的美学趣味也将慢慢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中,这是一种趋势。崇尚多元化的今天,立足于审美独立和艺术自律的现代艺术分类原则,因与当下的艺术发展现实矛盾不断而逐渐丧失其理论合法性,取而代之的是艺术的跨文化、跨领域交流与合作,借用当下颇为时髦的话语,便是艺术的“跨界”(Crossover)。每一个作品都是艺术家的一次独白,或者是一个记忆,抑或是一个幻觉。独白,产品艺术形态跨界合作创新设计相关论文由www.7ctime.com收集,如需论文.对于艺术家来说,已经成了一种生活方式。现在的年轻人多是伴随着国内经济快速发展长大的,他们多是独生子,喜欢卡通文化,爱独立深思。相比较外界的一些社会理由和新闻,他们更多关注自己内心的东西,好像自己的喜怒哀乐远比外界的一些事情重要。
在目前,不同艺术门类、艺术风格间的相互借鉴与融合,甚至艺术与时尚、金融、地产等其他行业领域间彼此借位等愈加广泛的艺术现实足以说明:艺术跨界已不单纯是某个或某些艺术事件,而是一种艺术发展趋势,引领着当今的艺术时尚和潮流,代表了一种区别于现代审美价值取向的新型艺术理念。

二、产品艺术形态跨界分类及表现

(一)艺术内部跨界

艺术内部的跨界纯粹,具有自主性。艺术家们往往依据自身创作诉求与审美喜好,借助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对话与碰撞,激发艺术创作灵感,开拓新颖的艺术表达语言。当然,这种跨界尝试,并非刻意地冷落或放弃自身所擅长的艺术领域,而是择取一种全新的视角,置换一些固定的思维,借助别样的艺术媒介和不同的表现手段寻求一种艺术创新的可能性。
相对纯粹的艺术跨界不仅包括各艺术门类间的交叉合作,更体现于不同艺术风格之间借鉴融合。因仍属同一艺术领域,艺术风格跨界可能不像艺术门类跨界那样涉及不同材质、形式或媒介,而是在共同艺术本体的基础上打破不同风格间的藩篱而尝试进行有效的对话,尽管于内容可能不会带来巨大的变化,却意味着风格的转变以及表达方式的创新,亦会为艺术的发展带来诸多可能性。近年来,这种涉足不同艺术领域尝试跨界的艺术家大有人在,而且涉及的领域几乎囊括了绘画、建筑、雕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在内的所有艺术门类,如曾经的Gucci设计总监Tom Ford从事设计之余拍摄电影、西班牙电影大师卡洛斯·绍拉曾执导舞剧《莎乐美》、台湾知名作家白先勇打造青春版昆曲《牡丹亭》等,这些艺术跨界事件皆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推动了当下的艺术跨界热潮。

(二)艺术与非艺术的跨界

艺术与非艺术的跨界最普遍的是艺术与商业、时尚的跨界。众所周知,当今社会是一个商品供应远远超出需求的消费型社会,其最显在的表征即是商品的符号价值或象征价值超越其“自然”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而上升为主导价值,消费者对商品的享用不再是一种简单的物欲满足,而是指向某种审美品位和生活方式。于是,商品的外在形式美感与内在文化品味诉求得到前所未有的强调,为此,越来越多的商品生产,尤其是时尚品牌倾向于与艺术联姻,借助于艺术元素的植入而延续自身的品牌文化和提升自身的符号价值。与此同时,受消费文化逻辑的侵蚀,消费主义时代的艺术也已走出“塔”而进入“寻常百姓家”,艺术与生活的界限逐渐被抹平。这表现在:一方面,艺术日趋商业化和产业化,包含消费、与投资等环节的类似于商品市场的艺术品市场逐步完善,艺术品可以像商品一样自由买卖。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日常生活用品、偶发事件等被移植于艺术创作之中,甚至被直接视为艺术作品。这无疑为艺术被纳入工业设计、广告和相关的符号与影像的商品生产提供了最直接的可操作性。在此基础上,艺术与商业、时尚的跨界合作便应运而生。

三、产品艺术形态跨界合作创新设计需求及制约因素

(一)心理惯性。人们在深思理由时,必定的将所掌握的知识和信息之间建立某种联系,这种联系每发生一次就会得到加强,最终形成一种习惯性思维。设计人员形成的习惯性思维,极易限制创新性思维的产生。
(二)有限的知识领域。知识与技术是创新设计的依托,其可以将概念转化为产品,并解决工程系统中存在的冲突。每个工程人员所掌握的知识都是极其有限的,且产品创新常涉及大量该产品领域外的知识,难以充分利用产品领域内外的相关知识,成为产品创新设计的首要瓶颈。
(三)技术风险。由于创新产品从某种程度上必定存在不可控性,并缺乏实践等因素,创新产品的实施有一定的技术风险。该因素使得企业对产品创新极其谨慎,甚至回避产品创新。产品的更新换代需要有效地产品技术预测理论作指导。
(四)设计策略。产品创新设计的成功,与设计策略密不可分。良好的策略可以更好的运用天赋的能力,而拙劣的策略会抑制产品创新的实现。能否把握技术创新系统的整体性,以动态的观点分析各种相关因素,成为创新设计策略有效性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钱炜苗、李贵平、张国耕、王耘、胡树根.基于QFD、TRIZ与专利知识挖掘的产品创新设计[J].轻工机械,2011(04).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lqyzlw/lw9154.html上一论文:论戈洛德尼茨基行吟诗歌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