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有关于对初三历史与社会复习课几点反思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4269 浏览:157692
论文导读:
《历史与社会》这个学科涉及了历史、政治、地理等多门学科知识,其内容繁杂,是所有中考科目中内容最宽泛的,因此需要学生记忆的知识点较多。但是因为该学科在中考中所占分值较低,所以在学生心中的地位明显不高,但是从升学、知识储备和综合素质提高等多个角度来看,历史课的重要程度不亚于任何一门学科。因为历史与社会课既有中考分数的硬性任务,又担负着对学生进行基本的社会常识和价值观教育的德育职责。因此,初三历史复习课到底应该怎样上?怎样在有限的课堂中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这些理由都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反思个人教学得失,笔者认为,要想全面提高学生对《历史与社会》这门学科的综合掌握能力,首先应该转变以下几种错误观念:

一、重考点梳理,轻知识归纳

在教书之初,受中考大环境的影响,笔者曾经有过这样一种观念:考点落实就是中招备考的主要手段。在此观念的指引下,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曾经一度只是紧扣考点,把考点烂熟于心,然后再传输给学生。这种做法固然有其实用的一面,但也正是这一点束缚了我提高教学质量和能力的“手脚”。在有限的课堂中,教师花了大量时间去做考点解读,学生虽然费尽心思弄懂了考点,但是掌握的知识却是零碎的、孤立的。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中考对本学科的考查在不断地淡化纯知识、纯记忆的内容的同时,倾向于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理由的能力。因此,笔者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对知识进行归纳,让学生在理解记忆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才能达到整体识记的效果。

二、重知识描述,轻提问质疑

进入初三以后,由于时间紧迫,很多课堂开始出现满堂灌的现象。因为此门学科知识容量特别大,多数老师都在追求一节课讲了多少,赶了多少进度,而缺少提问和质疑;一节课结束后学生们看似学了很多,实则收获甚微。因为缺乏质疑和深思的知识是枯燥的、毫无吸引力的,即便听到了,也不会转化为长久记忆。笔者认为,要想让学生真正地得到属于自己的知识,在课堂上教师一定要讲究“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舍弃长时间讲的环节,多设置理由,启发学生深思,让学生自己分析、自由讨论、主动发言。这样,看似教师讲的很少,学生却在思想碰撞下增强了理由意识和反思意识,这对备考来说应该比简单的知识描述更为重要。

三、重题目答案,轻错因分析

试卷讲评、题目解答是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一部分。很多老师为了赶进度,把试卷讲评放在自习课或者“抽空”完成。可想而知,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讲解是何等的粗糙!结果是,刚讲完的错题,下次考试还是错。我们在责备学生的同时,应该反思一下:我们给学生错因分析的时间了吗?看着学生订正的红红满满的试卷,我们心满意足,殊不知,在你所谓抽空挤出的有限时间里,学生奋笔疾书的紧张气氛下,学生实在没有时间动脑筋。

四、重语言描述,轻地图定位

历史知识离不开地图这一载体,只有让学生心中有一幅图,才能学好知识。比如在讲解“解放战争三大战役”部分时,一定要结合中国地图,让学生联系地理知识。
综上所述,这些错误的教学观念不仅影响了教学效果,也违背了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是我们应该避开与抛弃的。针对于此,从长期的教学经验出发,笔者经过积极的探索与研究,总结出了一棵树、一把尺、一张图、一支笔、一张卷等提高学生学习《历史与社会》这门学科能力的“五一”复习法。
一棵树——注重知识建构,让知识生枝长叶,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历史知识纷繁复杂,空间上涉及世界各地,内容上则涵盖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对外关系等方面。因此要想全面掌握这样一门知识,理清同一历史时期各方面知识及其相互关系,即“横向联系”,是非常重要的。 如中国近代史可归类为: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别从背景、导火线、标志、领导人、重要成果、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在对比学习的过程中寻找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起丰富的知识网络。
一把尺子——注重年代尺上说历史,脉络清晰易于区分。
历史中的每一个事件都有着自己的前因后果,它们之间是前后发展、依次交替、互相联系并先后相承的关系,如果我们把每个历史事件前后串联起来,使之系统化,即把“纵向联系”弄清楚,使学生形成自己的知识链条,就会便于记忆。
一张地图——注重空间定位,在学生的头脑中放一张地图。
正是由于空间位置的不同,才造就了各具特色的风土人情,对于地理知识的学习最简单的策略就是放一张地图,注重空间定位。很多历史知识都和地理密不可分,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结合不同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深思人类是如何适应和改造自然的,从而明白历史的发展过程。把知识渗透到空间方位,在复习记忆的过程中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支笔——把知识落实到笔上,强化答题准确度。
答题不够规范是中考的大忌。从对以往学生的试卷得分状况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中考题其实都不难,但要求回答严谨。比如在考察古人类考点中半地穴式房屋和干栏式房屋时,很多学生漏写“房屋”二字,造成答案错误,这与平时训练过程中大部分同学的“差不多”心理有关系。究其理由,教学中我们大多数都是以说为主,学生没有落实到笔上,而考试毕竟是写试卷而不是背试卷。所以,笔者认为,在课堂中用好一支笔,提高笔头功夫,强化答题的准确度,对学生特别是中下等学生成绩的提高是大有益处的。
一张卷——精选精炼,重视错因分析。
笔者认为,针对考纲,以课本为最终蓝本,精选精炼是必要之举。学生已经掌握的可以少练甚至不练,重点去把握考试重点、难点,还有易混易错易漏点,这样既减轻了学生重复的抄写过程,又解决了主要矛盾,益处多多。
我想,要让本学科成为学生喜欢的一门科目,要让初三历史与社会复习课活跃起来,我们必须注重教育教学策略的研究。不能单纯地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要全面系统地指导学生学习,要融会贯通,提高学生分析理由和解决理由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事半功倍,教有所获、学有所得。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llddlw/lw42536.html上一论文:谈述强调:全方位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