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论高校教师社会性别意识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341 浏览:9031
论文导读:自我评价,压抑了自身潜能的发挥。另一方面,高校教师在的角色定位上存在着性别偏见。“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男主外,女主内”的说法由来已久,这两句俗语不知影响了多少代人的生活、学习与工作。他们无一不是把男性定位在了工作领域,而把女性限制在了婚姻家庭生活中。这种对男女性别角色定位上的偏见是古代男尊女
摘 要:提升高校教师社会性别意识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是转变高等教育中隐形性别不平等现象的需要,是推动教育化进程的需要。提升高校教师社会性别意识可以通过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高校教师教育培训体系中、高校高校教师的社会性别意识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推动自身性别意识的养成、高校建设重视性别因素的学校文化的途径来完成。
关键词:高校教师;社会性别;社会性别意识
1002-2589(2014)24-0264-02

一、教师的社会性别意识

社会性别(gender)是与生理性别(sex)相对应而被提出的概念。人们常说的“性别”(sex)是指男性和女性在生理上的差别。在《英汉妇女与法律词汇释义》一书中,“社会性别”(gender)一词用来指由社会文化形成的对男女差异的理解,以及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女性或男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
社会性别意识指的是从社会性别的角度,为实现社会性别公平,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环境等进行观察、分析和规划的观念和策略[1]。据此可以将教师的社会性别意识定义为:教师从社会性别的角度,为实现教育的社会性别公平,对教育制度、学校管理、教学过程、课程教材以及师生关系等进行观察,分析和规划的观念和策略,进而在实际教学中有意识地克服这种与性别相关的刻板印象,以推动男女学生的全面发展[2]。它包括教师自己对男女的社会性别的理解与评价,也包括教师用社会性别意识的视角看待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性别现象。
作为科技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守护者与引领者,高校教师的社会性别意识状况对大学生自身价值的判断及其社会性别平等意识的建立,社会性别主流化进程的推进均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二、提升高校教师社会性别意识的必要性

(一)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高校教师树立正确的社会性别意识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2011年7月30日由国务院正式通过的《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明确提出要“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中充分体现社会性别理念,引导学生树立男女平等的性别观念”。要“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社会性别意识……强化教育管理者的社会性别意识”。这表明我国政府已意识到教育所承载的实现男女性别平等与公平的重要功能,并已将其明确化为教育的具体任务。高等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承担了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推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国民文化素质、推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作用。提升高校教师的社会性别意识,发挥高等教育在增进和谐发展方面的推动作用,是时代的需要、社会的需要,更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二)是转变高等教育中隐形性别不平等现象的需要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师培训体系中缺乏性别意识教育。高等学校的课程设置以及针对教师的岗前与在职培训极少涉及社会性别方面的内容,致使教师普遍缺乏社会性别意识。
高校教师社会性别意识的缺乏也导致了高等教育中潜藏着隐形的性别不平等现象。主要表现为:一方面,高校教师普遍存在着性别刻板印象。2013年6月笔者对黑龙江省高校教师做了随机抽样调查,最终在由209名教师组成的有效样本中,近一半(43.8%)的受访教师认为“女生一般不善于逻辑性较强的理由”,“男生较适合读理工科,女性较适合读文史科”(41.7%),绝大多数教师(83.2%)认为男生应该是“阳刚、坚强,能让女生有安全感的”,而女生则应是“温柔体贴、细心善良的”(79.9%)。也就是说,在教师眼里男生是聪明的、创新能力强的,而女生则是用功的、死记硬背的。教师对学生的不同期望,会反映在其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言语和行为中。他们会鼓励那些获得较高期望的学生,强化其行为中的积极方面,这无疑有助于学生自信心的提高,有助于学生更多地表现积极行为。但同时,教师又会无形中使那些获得较低期待的学生降低了自我评价,压抑了自身潜能的发挥。
另一方面,高校教师在的角色定位上存在着性别偏见。“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男主外,女主内”的说法由来已久,这两句俗语不知影响了多少代人的生活、学习与工作。他们无一不是把男性定位在了工作领域,而把女性限制在了婚姻家庭生活中。这种对男女性别角色定位上的偏见是古代男尊女卑观念的延续。时至今日,调查发现仍有较多的高校教师(49.8%)认为“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模式会让家庭更和睦”,而“在选择职业时,男生可依照自己的兴趣、能力去选择,而女生则应多考虑未来婚姻家庭因素”(50.5%)。让人更加忧虑的是,“女性干得好不如嫁得好”(33.5%)、“男性应以养家糊口为主,女性以照顾家庭为主”(41.6%)的性别偏见在高校教师群体中仍一定程度上存在。大学期间是一个人树立事业观、爱情观的重要时期,高校教师对男女在事业和家庭中的不同定位势必会影响男女学生的学习动机及今后的职业选择,会给男女学生造成不同的心理压力。高校里广为流传的“男人、女人和女博士”的说法便是带有性别歧视色彩的事业观和爱情观的具体反映。
教师的社会性别意识是学生社会性别意识形成的源头[2]。高校教师性别态度中的偏见与刻板印象将通过其教育教学过程得到传递与固化。人的一般能力不存在性别差异,创造能力也不存在差异[3]。但教师因性别偏见而形成的对学生有差别的期待却会造成男女学生间事实上差别的出现。因此,高校教师社会性别意识的形成将有助于女生自信、自尊、进取品质的养成,推动男女学生以理解、尊重、关怀的态度对待之间的差别。

(三)是推动教育化进程的需要

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中,女教师虽然早已是教育工作的主力军,但在高等教育的学术决定与行政决策方面,女教师仍然属于边缘群体。“在高等教育行政管理和学术资源制约的科层体制中,女性仍然处于比较低的层次,高层次的人数极少”[4]。这种高校内部男女教职工的性别分工,是学生日常观察、模仿与角色认同的重要对象,男高女低分工模式的大量存在让学生习惯了男性领导发号施令、女性教职工遵从配合的现象,也让学生将它视为理所当然,影响论文导读:了男女学生对自身的角色期待。高校教师的社会性别意识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上一页12
了男女学生对自身的角色期待。高校教师的社会性别意识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GetFullDomain}提供,转载请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