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对于以哲学疗伤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0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4479 浏览:115627
论文导读:
哲学作为疗伤之物,并没有太久的历史。
美国人罗·马里诺夫的《哲学是一剂良药》,说的就是以哲学疗伤。学名叫哲学咨询,或者叫哲学精神治疗,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Achenbach发起的哲学实践运动。
哲学咨询帮助求助者重新确认和构建自己的三观,用哲学的方式梳理自己的麻烦和困惑,这会让人在面对现在或未来的理由时,都能坦然、沉着和耐心。它解决的是正常人的根本理由和人生困惑,不是这个咨询挑人,而是它看不上精神分析学派动不动就把人当成有理由的病人。书中列举了一组数据:1952年《诊断和统计手册》统计的精神紊乱病症是112种,1968年是168种,1994年达到374种。这几十年地球上发生了什么,让精神疾患成倍增加,精神疾病几乎无处不在?它们到底是被发现的,还是被发明的?
但凡看过几本心理学的时髦人,都会像背书一样流利地说“没有人在精神上是完全健康的”,这一假设恰恰是哲学咨询的专家不认同的。他们认为绝大部分人都心智健全,人们只是有不同的环境、诉求和遭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存在方式,日益复杂的世界让他们不确定自己的行为和世界观是否一致,因此常感到不安。哲学咨询关注的是现在,并展望未来,他们并没有多大的兴趣纠缠于你的童年伤害或者断奶压抑。书中对热衷心理疗法的人们的反问可堪尖刻:找到导致你现在不适的理由对你有什么好处?将不适的理由做上标记、贴上标签就会让你好过些吗?知道蛀牙并不能缓解你的疼痛,将其治好才能。
赵汀阳对哲学地位的反思也与此相应,他认为大多数哲学讨论的都是前哲学理由,真正的哲学理由是有用且有效的,这正是哲学的回归,而这本书的作者马里诺夫也认为哲学的制度化导致其与普通人无关,这不是哲学的本意。
书中对精神分析学派的揶揄无处不在,尤其提到弗洛伊德和荣格的派别彼此对立仇视,就像极端东正教和复兴犹太教、天主教和基督新教之间的关系一样。“如果想要成为心理分析学家,只需要不惜一切代价忠实于一种教义就可以了。”
科学和宗教不能解答所有理由,作者谦虚地指出,哲学咨询也不是全能的,同时它对接受者有要求:好奇、喜欢推理、沉思、善于分析、表达力强,这样的人通常在哲学咨询中获益匪浅。换句话说,那些神神叨叨,只是试图在倾诉中刷新存在感,产生了解自己的错觉,不具备反省能力和行动能力的人,咨询了也没什么效果。遇到这种人,作者通常会大方地推荐他们到心理医生那儿去。
顺其自然的生活显然比刨根问底更加有益。你如果一直穷追不舍,即使生命力最顽强的植物也无法茁壮生长。哲学咨询让人形成富有建设性的世界观和一套综合性的日常行为计划。
在哲学咨询的案例中,作者给出解答的思路和工具,并辅助求助者理解和产生自己的结论。作者对求助者做出何种决定并不知道,也不需要知道。因为他的目的是让人获得哲学的满足,进而知道自己如何做,而不是对咨询本身产生依赖。众所周知,心理治疗的成本是巨大的,最大的成本就是心理咨询者本身,一个资质合格、讲求程序和负责任的心理咨询师,终其一生的咨询人数极为有限,他们彼此之间还需要互相咨询以确保自己的心理安全,而哲学咨询只是授人以渔而已。
一则社会新闻里说,哲学系教授的平均寿命是大学里最高的,自然,被比下去的也有心理学教授,不知这是否侧面印证了哲学咨询的价值。
书名直译是《要柏拉图,不要百忧解》,这个名字更美妙一些。翻译为《哲学是一剂良药》其实扭曲了作者的意思—你本无病,何必吃药?哲学不过是营养剂,它的价值是让你自身强壮,而不是以治病的名义,让你趴在自己的肚脐儿上,没边没沿地朝黑黢黢的小洞里探望,并假设那就是宇宙黑洞。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ljxlw/lw33515.html上一论文:探究智慧的哲学与哲学教学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