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阐述人本主义理论在就业焦虑心理辅导中运用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1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7330 浏览:122355
论文导读:
摘要:在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下,不少大学生产生了较严重的就业焦虑。本研究基于目前大学生就业焦虑状况,从人本主义理论的内涵、特点出发,探讨人本主义理论运用于大学生就业焦虑心理辅导中的理论基础,对于化解当代大学生因物质化、完美化自我意象所产生的自我心理冲突,缓解焦虑情绪,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人本主义理论;大学生;就业焦虑;心理辅导
1674-9324(2014)42-0063-03
在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下,有研究显示,大学生产生了一定群体性焦虑[1][4]。对焦虑情绪的制约可采用的策略较多,传统的策略主要有放松训练、注意力转移、认知疗法、行为疗法、理性情绪疗法等。策略的有效性与个体、环境等多因素相关,并不存在普适性的策略。笔者认为,在大学生就业焦虑心理辅导与教育中,以人本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沟通与交流,共同研究他们在就业中遭遇的困难、挫折和情感,推动学生认识真实的自我,重构自我概念,对于化解当代大学生因物质化、完美化自我意象所产生的自我心理冲突,缓解就业焦虑情绪,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人本主义理论咨询理论概述

(一)人本主义的形成及其内涵

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于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创建,以罗杰斯为代表,被称为心理学第三种势力。它强调人的价值、生命的作用、人的潜能发挥和自我现实。人本主义理论的最终目标就是发挥出自己的潜能,并认为每个人都具有完善自我和自我实现的倾向。人本主义疗法中,以罗杰斯开创的来访者中心疗法影响最大,最具代表性。来访者中心疗法重视咨访关系的建立,主张消除心理异常的关键在于人与人之间建立无条件的相互关心、相互尊重的关系,创造一种真诚期待、相互谅解的心理氛围。

(二)人本主义咨询理论的基本主张与特点

1.对人性乐观。与精神分析对人性的悲观、行为主义对人性的忽略不同,人本主义对人性的看法空前乐观,简而言之,人本主义认为人性是善的,人性当中蕴藏着无限的潜能,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倾向,这种自我实现的倾向是人的力量源泉。
2.重视自我力量,关注自我发展。人本主义把人看做是自己生活的主动构建者,可以自由地转变自己,如果不能转变,只是因为本身有局限。因此,人本主义重视自我力量的激发,相信和鼓励自己能够克服自己所遇到的暂时的困境。人本主义主张自我实现,永远地积极地寻求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3.对焦虑的解释。人本主义咨询理论的焦点在于解决焦虑。罗杰斯(C.R.Rogers)认为,如果自我不协调的情形过于严重,以致防卫机制失灵,个体就会陷入严重的焦虑状态。人的自我不协调来源于社会价值观(他人的评价)与自我真实的经验不一致。心理咨询的目的就是帮助当事人消除自我不协调,推动自我的成长,走向自我实现的道路。咨询或治疗目的在于帮助来访者建构自我概念,重新发现自我现实的力量,排除障碍以确立起良好的动机驱力,激发人本来的力量,最终推动人的自我发展与成长。
4.重视良好咨访关系的建构。以人为中心的治疗理论偏重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作用。强调咨询员应具备三种态度:共情、真诚和无条件尊重,态度是建立良好咨询关系的关键,而良好的咨访关系是咨询的核心因素,因为只有创造良好的咨访关系,咨询员才能有效地运用各种技巧和策略,来访者才能多层次地把握理由,最大程度地接受咨询员施与的影响。因此,良好的咨访关系是推动来访者积极转变、发挥潜力的动力。

二、大学生就业焦虑影响分析

1.就业环境压力与个人主观倾向的矛盾的影响。焦虑的产生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的因素,即环境的压力与潜在的心理倾向性。从环境压力来看,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我国大学生成逐渐增加的趋势,与社会需求相矛盾,同时,我国存在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行业发展不平衡也是大学生在求职择业时产生焦虑的主要影响因素。从主观上来看,焦虑体验是通过环境要求与自身能力的矛盾的认知评价获取的,这种认知评价具有极大的主观性。一些大学生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就业期望值过高,就业选择要求“必须”、“一定”是“高薪、稳定、体面”的工作机会和有“行政编制”的岗位,择业具有盲目性和从众性,不愿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而实际生活中往往事与愿违,一定程度上拉大了环境要求与自身能力的差距,这种矛盾使大学生预期自己的职业价值目标将丧失,陷入自我冲突之中,从而产生焦虑情绪。
2.大学生就业功利化、片面化倾向的影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在冲击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人们的价值取向呈多元化倾向。市场经济的逐利性、竞争性等特征正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形态。这种影响也传导到大学校园,不少学生的就业选择出现功利化、虚荣、相互攀比等特征,存在不同程度的完美化、理想化倾向,表现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就是盲目攀比,缺乏对自我全面客观的认识,总想找到一份超过别人的十全十美的工作,心态浮躁,学生之间竞争意识明显,普遍感受到各种压力,加剧了大学毕业生的焦虑程度。
3.市场化就业机制不完善的影响。当前,大学就业由“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市场机制负责,培养由高校独立负责,两方面常常存在脱节现象。“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市场机制,明确了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大学生从被动等待分配转向主动求职择业,但是,随着我国大学毕业生呈逐年增加趋势,与市场需求形成结构性矛盾,大学毕业生相对“供过于求”,就业市场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市场对大学毕业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加剧了大学生就业市场竞争行为。然而,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机制尚不健全,社会上存在一些就业机会不“公平、公开、公正”的现象,对毕业生的就业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部分学生产生了一定的就业心理失衡,使毕业生对就业产生了担忧和疑虑、焦虑情绪。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jyxlxlw/lw46009.html上一论文:有关于高中生“情商”与心理素质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