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探讨谈《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目标设置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0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9272 浏览:133169
论文导读:教学场景,用一定的语言方式和情景,抓住教学内容的精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是影响全局的重要环节。虽然时间很短,但能吸引学生,调动学习热情,为整节课做铺垫。在教《腾飞的祖国》时,可以通过图象资料,用对比的方式,先介绍中华民族受过的屈辱和进行的不屈斗争,激发学生急于想知道今天的祖国是什么状况?从而让学生主动的去阅读
摘 要:教学目标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努力达成的预期效果,对整个课堂教学起着导问作用。教学目标的恰当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其教学效果。怎样才能使教学目标的设计与确立合理恰当,主要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去考量。1、教学目标耍符合课程标准;

2、教学目标要联系学生实际;

3、教学目标要多元化;4、教学目标要具体明确

关键词:多 1002-7661(2013)33-156-01
近年来,往新课程标准新的理念下,怎样进行《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是广火教师十分关注的理由。《品德与社会》并非单纯的文字或科学学科,它是集文史政治、科学、天文、地理、生活等诸多学科于一体的一门综合课程。《品德与社会》主要是以活动的内容为载体,并无固定的教学模式。但是无论任何形式的教学活动都存在教师、学生、活动等三个要素,这三个要素是教学《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的重点。教师在教学《品德与社会》的活动中可以从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状态及学生的活动等几个方面去探索。新的课堂教学并非对原有的课堂教学的全盘否定,而是对原有课堂教学的发展和超越它在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之时,同时还以更高的要求关注着教师的教。教师怎样才能搞好《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我认为首先教学目标要合理恰当。教学目标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努力达成的预期效果,对整个课堂教学起着导问作用。教学目标的恰当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其教学效果。怎样才能使教学目标的设计与确立合理恰当,主要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去考量。

1、教学目标耍符合课程标准

教学目标要符合新的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要符合课程总目标和内容标准。对学生的道德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的要求,应将其细化为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要联系学生实际

教学目标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耍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对不同年龄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同时教学目标还要符合学生的发展要求和需要,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目标要多元化

《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目标主要包括:
①使学生掌握系统的道德知识和行为基本规范;
②培养健康的世界观,道德观与审美观;
③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全的发展。绝不能把认知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唯一目标,因而忽略或排斥学生其他素质发展的要求,这样对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是及为不利的。

4、教学目标要具体明确

教学目标要具体明确,才能便于实施若教学目标模棱两可,含混不清,则无法实施。在《品德与社会》课中的具体操作策略:
(1)设置有效的教学场景,激趣入手,自学感悟,建立表象
教学场景是教师在进行教学前准备的,用于吸引学生,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激趣就是教师利用教学场景,用一定的语言方式和情景,抓住教学内容的精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是影响全局的重要环节。虽然时间很短,但能吸引学生,调动学习热情,为整节课做铺垫。在教《腾飞的祖国》时,可以通过图象资料,用对比的方式,先介绍中华民族受过的屈辱和进行的不屈斗争,激发学生急于想知道今天的祖国是什么状况?从而让学生主动的去阅读,去感知。通过自学探究,学生还会提出与课题有关的各种理由,拓展教学内容,建立初步的知识表象,达到教学预期的目标,这样教学就会更有作用。
(2)教师点拔,师生共同探究
这个过程是学生提出理由,教师为学生解答疑难理由的互动的过程,也是学生之间合作交流,进一步共同探讨的过程。教师虽然是教学的主体,但不应该主宰教学的过程,更不应该压制或否定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只需要引导、点拔、解释和关注教学的过程,鼓励学生探讨。凡是学生在共同探讨中提出的理由,总结的结论,教师都应该加以点拔和指导。
(3)积极评价,重视实践体验,引中探究是课堂的有效补充。
“教育要面向学谈《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置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内外的密切联系,教学的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谩条件,尽可能面向社会延伸。”实践探究既是巩固和充实书本知识的过程,又是学生理解吸收、自我内化、提高能力的过程,《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本身就是具有很强操作性和实践性的课程。所以,教师应满足学生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创造条件。
论,是一种更尊重人的认知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在语言的学习中,教师应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努力搭建新词与已有词汇知识之间的桥梁,将新学词汇纳入学生已有词汇知识体系(刘佳,2011)。
参考文献:
[1] Rumelhart,D.E. Schemata: the building blocks of cognition[M]. In:R.J.Spiro etal.(Eds)Theoretical Issues in Reading Comprehension,Hillsdale,NJ:Lawrence Erlbaum.1980.
[2] 国家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 刘 佳.基于图式理论的高中英语词汇教学初探[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1(02).
[4] 邱文华.原型、图式理论对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的启迪,2011.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jyshxlw/lw10744.html上一论文:关于当代中国社会的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