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探究80年代古装片《老少爷们上法场》艺术特色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1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2320 浏览:97369
论文导读:
给电影《老少爷们上法场》定义类型的话,似乎有些困难,当然最简单也是不负责任的定位便是“剧情片”。而事实上,这部电影有着反常于上世纪80年代教科书中的电影风格存在于世,其虽在80年代的电影史书写中不具有代表性,甚至导演金韬的作品列表都没有这部作品,但是,并不能因《老少爷们上法场》的小众性就取消对其的关注,反而正是由于其在某种程度上的特殊性,才应研究其言说的价值。
上世纪80年代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时代,也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时代。这个时期的中国,经济体制发生转变,同时思想解放运动也蓬勃发展。而电影也紧随其变,进入了电影的观念革新和电影探索的新时期,且电影的娱乐性也被激发出来。
简单梳理中国电影的时间沿革:解放之后的50年代,中国电影的题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选取革命胜利后的欢欣以及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加以表现,另是反应革命尚未成功时各反动力量的穷凶极恶和中国的伟大以及人民的自强不息。到了60年代初期,出现一批表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10周年的献礼庆典片。在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中国电影也走上了萧条,可以说电影在意识形态的裹挟下只能选择战战兢兢地前进,电影生态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破坏。十年后,粉碎“”,国家也开始改革开放,要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人们还是抱着一种将信将疑的态度不敢大施拳脚。此时的中国电影由于一度的停滞使得原本生机勃勃的电影生态遭到破坏,并且电影受制于意识形态,选取怎样的题材和如何表现是摆在电影人面前的新理由。随着经济发展、思想解放,中国的电影也终于步入了新的时期,有了巨大的变革和新的成就。
纵观上世纪70到80年代的电影,与文学一样呈现着的是伤痕、反思的姿态,存在着一种痛定思痛的人道主义追求,并以一种静静的诗意态度回顾过去的时代,展望未来的生活。其中以第三代、第四代导演的作品最为明显,比如谢晋电影,及《城南旧事》等。1985年后,电影强调丢掉戏剧的拐杖,要求电影语言的现代化,电影全面革新,第五代导演逐渐占据了人们的视野。80年代末,冯小刚的喜剧电影问世并长足发展,但类似于《老少爷们上法场》这样“荒诞”却又荡气回肠的电影仍属少数。
80年代的古装故事片的时间集中设定于晚清(慈溪当政期间)。诸如《神鞭》、《甲午风云》、《垂帘听政》、《谭嗣同》、《林则徐》、《火烧圆明园》和《老少爷们上法场》等。也正因为慈禧太后的频繁出镜,使得女演员刘晓庆扮演的慈禧角色深入人心。
时间集中于清朝的理由,简单的来说便是借古喻今、忆苦思甜。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清末,国家内忧外患,封建统治走上末路,西方的新思想在中国萌芽并发展,沉睡的狮子日渐觉醒。通过这些电影的讲述,可以还原出当时的历史事件,而这本身也恰好就是电影故事片创作的一大源泉。亦即从积贫积弱的旧社会入手揭露封建王朝的腐败和腐朽,从正直伟大的历史人物入手歌颂中国人民的坚强和不屈。同时,在新社会的时代背景下,选取清末为背景讲述紫禁城里里外外的政治历史事件、权谋及宫闱秘事,既符合内地主流意识形态的制约,也满足着观众的心理需求。
据查,电影《老少爷们上法场》的故事取材自《沾水旧闻》,讲的是“同治九年五月,土棍若干,相聚攻教堂,共死教士十数人,震惊世界。法国将兴问罪之师,清廷乃惧,钦差来津查办。劫灰虽在,凶手无名。乃时总兵张某,接洽无赖,做顶凶之好汉,每名顶凶银二百两。刑期,说笑自若,从容就死。”
电影就是根据顶凶好汉延伸出来的故事,其实这些从容就死的“凶手”是无据可查的。《老少爷们上法场》的妙处就在于,借用一个不足百字的故事外壳,通过主观的想象,填补了壮士的无名空白,而且每个人物塑造都具有代表性,电影人物群像设置巧妙。此时笔者想起张元的电影《过年回家》。《过年回家》的故事背景也是根据一个新闻而来,大意是说两个80年代古装片《老少爷们上法场》的艺术特色由提供海量免费论文范文的www.7ctime.com,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姐妹之间的恩怨,最终结果是姐姐误杀了妹妹之后被捕入牢服刑,至此,简报结束。而导演却杜撰了一个回家的故事,后续了姐姐在刑期结束到回家这段时间发生的事情。故事可以虚构,但是给人的震撼却是无穷的。过年是一家人团圆的日子,出狱的姐姐无处可去只能归家,可是家破人亡,如何弥补也无法还原亲人的性命,更重要的是,逝者已去,生者该如何面对愤恨和伤痛?有家想回不敢回的尴尬局面就此形成。整个电影看似平淡,却寓意深刻。从这个角度考量,电影的后续再回顾《老少爷们上法场》,也属于填白式或者格式塔型的电影,也是此类电影中的佼佼者。
同在1980年代,还有两个历史故事片需引起注意,一个是电影《神鞭》,另一个是电影《谭嗣同》。《神鞭》是根据冯骥才的同名小说拍摄的,作为一部历史题材的影片,叙述的也是一个清朝末年发生在天津卫的故事。与《老少爷们上法场》一样,电影的主人公也是虚构的人物,他经历的是一场“舞辫、护辫、断辫、割辫”的心理历程,这样的心理历程恰恰是中国人在对待自己文化传统从不自觉扬弃的觉悟的象征。电影《谭嗣同》是以历史上著名的“戊戌变法”为题材的历史片,但是影片没有表现变法的全过程,而是借变法斗争的部分,以谭嗣同奉诏进京到变法失败伏尸菜市口的30多天所发生的事变为纵线,全方位的展示了围绕变法,革新派与守旧派,朝野、宫廷、官场与民间的各种立场、态度及复杂斗争,生动展示了1898年夏秋之交,中国社会的政治风云和社会风貌,讴歌了以谭嗣同为代表的革新变法志士仁人为民族献身的崇高精神。
相比之下,《老少爷们上法场》的叙事格调相对轻松,但却正是这种轻松才会对比出壮士就义的悲壮,同时这部影片有着浓郁的民族风味和严谨的艺术构思。首先,电影的叙述与结构的策略是合符民族的审美习惯,以一种顺叙的讲法,有头有尾,环环相扣。影片拍摄于1989年,但是没有使用诸如倒叙、回忆、闪回等流行的时髦的手法,依旧采用朴实的叙事手法,容易被观众接受。影片中刻画的主人公各有特色,是普通中国人的代表和典型,而且津味很浓,这一点与电影《神鞭》有着共同特性论文导读:说空间。上一页12
。每个人物都有一种悲壮的情绪感染,这一点在影片一开始就有所呈现。
总的来说,电影《老少爷们上法场》在1980年代的电影序列中是独树一帜的,这要得益于宽松的政治环境。同时这些电影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借助虚拟的人物来展现时代,而且拥有深刻的民族性和思想性,叙事手段相对保守,不跟风采用时髦的倒叙等手法,直接以讲述故事为主旨,主人公也极具特色,在历史剧中展现着悲壮的色彩。
这种有别于1980年代其它主流的电影类型,尚未得到深入的研究无疑是遗憾的。浅析上世纪80年代的电影时应将这类电影也纳入电影史谱系当中,因为其尚具有着广阔的言说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