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论社会文化学视野中客厅革命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1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166 浏览:7587
论文导读:在某个时间段有多少“可用”的观众。换言之,不在于观众主动选择看什么节目,而在于观众有多少时间看电视上正在播放的节目。因此,电视台对每天播出节目的编排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受众对节目的选择。而由于受众“可用”时间和节目编播时间的不匹配,录像机的出现才起到了所谓“迁移时间”的效果。智能电视:变与不变新媒
由新媒体技术引领的传播革命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融合。当内容和服务层面的融合开始在“第四屏”——电视平台悄然发生时,一场客厅革命已经缓缓拉开了序幕。虽然目前无论在业界还是学界尚未有对客厅革命公认和准确的定义,但从国内外的实践来看,客厅革命主要是力图通过智能电视平台实现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的融合,从而形成电视平台的多功能化,最终打通手机、电脑、PAD和电视等多个屏幕,从而建构“多屏联动”的传播图景。
然而从目前国内外的实践来看,客厅革命尚处在起步阶段,来自于技术支持(包括终端研发、应用设计、网络环境等)、政策壁垒、内容提供和盈利模式等层面的障碍,使得客厅革命还没有取得预期的传播效益,未来走向也不甚明确。对于客厅革命的未来发展,笔者认为除了对上述四个层面的考虑外,社会文化学视阈下的深思和观照也是必不可少的。
电视的社会文化学作用
所谓媒介的社会文化学作用,首先要从传播研究中“技术决定论”和“技术社会构建论”的对立说开去。新媒体研究在西方的最初兴起,实际上是沿着“技术决定论”展开的。代表人物如麦克卢汉,他提出“媒介即信息”的观点,认为视听媒介的技术形式实际上决定了人们感知世界的方式。① “技术社会构建论”提醒我们,对于媒介消费的考量也需要从媒介使用的社会文化作用以及使用情境等多方面来考虑。
以智能电视为例,网络、通信以及娱乐等功能的植入是否会压缩传统电视节目的生产和消费?关于这一理由,对于媒介形态历史演进的考察告诉我们,新媒介的出现并没有彻底把旧媒介送进坟墓。相反,各个媒介因为自身特殊的社会文化属性仍然在人们日常生活的不同情境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至于电视,其传统的节目生产和收看在某些方面仍有着不可替代性。虽然新媒体的互动性赋予了受众更积极的角色和更互动的功能,但同时也需要观众在使用时投入更多的注意力和关注度。这也造成了新媒体使用更加“工具化”而非“仪式化”的特点。②也就是说,观众在日常的生活中收看电视时,往往是无目的的,投入很少的精力和注意力。对于他们而言,每天回家打开电视然后开始忙碌家务就像生活中的一种“仪式”。相反,对于新媒体的使用,用户往往具有更为明确的目的性,就像使用一件“工具”一样,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
其次,传统电视诞生在一个媒介选择相对贫乏的年代。在那个年代,电视往往是一个家庭客厅里唯一的媒介平台。这在某种程度上使得家庭成员的“集体收看”成了一个无奈的选择。此外,随着体育比赛直播、重大社会事件直播这些具有受众普适性质的节目不断涌现,集体收看又成了联系家庭成员的亲情纽带甚至是塑造整个国家、民族和地区集体身份的重要途径。媒介研究学者戴维·莫利(Did Morley)曾经指出,电视作为一种全国性的传播,可以创造出一种集体经验,这种集体经验可以打破地理疆域的限制,把离散的社会事件变成一种大众体验。③正因为如此,每逢有重大足球比赛转播时,很多球迷选择去酒吧看球,就是为了寻找一种集体身份的认同感。然而,随着录像机、互联网的先后问世,人们无需再在一个固定时间点上守在电视机前进行集体收看了社会文化学视野中的客厅革命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新媒体技术带来的这种所谓的“时间迁移”的效果,虽然在某种程度上给受众带来了方便并制造了私人观看的特殊体验,但也是以牺牲集体观看体验为代价的。④
最后,在受众研究中,以结构主义思潮为理论基础的一些流派还认为,人们对电视的消费并不完全取决于技术的进步和节目内容的吸引力,而是会受到电视节目编播以及日常生活中各种结构性元素的影响。例如,在对电视观众的研究中,学者们发现一档电视节目收视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受众可用性”。⑤也就是说,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工作以及休闲娱乐越来越呈现出制度化和规律化的趋势,人们在一天以及一周内用于工作和休闲的时长和时段都是相对固定和有规律的。因此,电视节目能吸引多少观众,部分地取决于在某个时间段有多少“可用”的观众。换言之,不在于观众主动选择看什么节目,而在于观众有多少时间看电视上正在播放的节目。因此,电视台对每天播出节目的编排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受众对节目的选择。而由于受众“可用”时间和节目编播时间的不匹配,录像机的出现才起到了所谓“迁移时间”的效果。
智能电视:变与不变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无疑是客厅革命的原动力。这场革命的最终目的,实际上是要让原本只具有被动收看单一功能的电视机,变成同时具有通信、上网、电视(视频)观看、娱乐(游戏)以及社交(照片视频分享、聊天)功能的媒介综合体。也就是说,随着多屏、多码流、UI(用户界面)、UE(用户体验)、社交、移动和个性化技术业务的不断成熟,智能电视也将继手机、PAD和电脑之后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又一个个人娱乐和信息消费中心。实际上,在今天,手机、电脑和PAD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实现了功能的多元化,并且这三种平台自诞生之初就是以多元功能的新媒体形象示人。因此,当电视机这一传统媒体平台最终也被新技术攻陷后,人们才会惊呼“革命”的来临。然而,随之而来的理由就是,当各个媒体平台都具有了多元化功能的共性以后,他们各自的个性是什么?
在笔者看来,虽然眼下客厅革命的倡导者还在为技术瓶颈、内容提供等理由大伤脑筋,但当各个媒体平台都具备了多元信息娱乐功能后,媒体自身的文化社会学作用就会凸显出来,而且将对媒体的功能定位以及“革命”的方向产生很大的影响。从上一节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传统电视在文化功能上首先是具有一种休闲性,很多时候是作为一种伴随性的存在出现在客厅里。其次,当客厅成了家庭成员每日聚集、相互交流的场所时,电视就成了进一步聚合和放大这种集体身份感和情感体验的有效工具。从这一点看,传统电视所承载的文化作用,很大程度上是和客厅这一家庭内的公共场所相互作用、共同衍生出来的。虽然电视功能在不断地多元化,社会在不断地发展,但客厅这一家庭公共场所无论从建筑学还是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在短期内都不会消失。因此,客厅内的智能电视应当和书房内的电脑、枕边的PAD一样具有相论文导读:面,仍然需要承担一定的休闲和消磨时间的功能。此外,不可否认的是,随着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越来越碎片化的生活方式,全家人聚在一起看电视的情形确实要比以前有所减少。但客厅中的电视在人们寻求一种集体身份和情感体验方面的作用,仍然不可忽视。那么,智能电视平台上的内容,无论是电视节目、电影还是游戏,是否应当考虑需
似多元功能的同时,仍然需要具有和客厅这一社会文化情境相适应的节目内容策略。也就是说,智能电视在具有了上网和互动等功能后,不可能也不应该只是实现了其他媒介平台的一个空间上的转移。客厅中的智能电视使用,无论从内容还是技术层面,仍然需要承担一定的休闲和消磨时间的功能。此外,不可否认的是,随着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越来越碎片化的生活方式,全家人聚在一起看电视的情形确实要比以前有所减少。但客厅中的电视在人们寻求一种集体身份和情感体验方面的作用,仍然不可忽视。那么,智能电视平台上的内容,无论是电视节目、电影还是游戏,是否应当考虑需要承担这一功能呢?实际上,从游戏业的发展来看,认识到客厅的家庭聚合作用确实造就出了成功的案例。比如,日本任天堂公司2010年在游戏‘Wii派对’(Wii Party)中植入了“家庭模式”(House Mode),使得全家男女老少都可以加入进来,获得了巨大成功。评论界甚至也称这是游戏界的“客厅革命”。⑥因此,从这个角度说,无论未来的电视节目是由传统的电视台还是新兴的视频内容提供商来进行生产,具有这种制造集体仪式感的节目形式和内容仍然是不可或缺的。而在这一方面,传统电视媒体目前仍然具有经验、品牌和观众忠诚度等方面的优势。因此,未来的电视生态不应当是一种相互取代的结局,而是会呈现出更丰富的内容和技术形式。
最后,从社会学的研究角度出发,电视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其消费和使用是深深根植于现代社会人们制度化的生活节奏和日程中的。传统电视因为受到线性传播技术的限制,节目内容只能被动地去适应观众的生活节奏和日程,因此,可以说很多传统电视节目具有极强的时间属性。相比而言,智能电视则因为拥有了存储和回放等技术,使受众的观看拥有了相对较高的自由度,但这并不意味着智能电视平台的内容就可以置时间属性于不顾。实际上,对于如同互联网这样可以随时登录访问其内容的新媒体而言,用户的内容消费也还是具有时间属性。研究者们发现人们习惯于在早晨阅读电邮、查看天气,而在下午或晚上一般会选择逛逛网络社区或者看看电影。⑦因此,从这个角度说,即使智能电视平台赋予了我们非线性传播的能力,但受众线性的生活节奏仍然提醒我们在内容层面的打造上需要考虑时间的属性。总体而言,在飞速发展的技术面前,我们仍必须学会冷静深思变与不变的博弈关系。当未来智能电视平台具有了革命性的功能后,来自于媒介的社会文化作用和使用情境是否也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呢?如果后者的变化仍然是一个渐变的过程,那么差异化的内容和发布策略就是各媒介平台共生共荣的根本基础。
注释:
①【加】马歇尔·麦克卢汉著,何道宽译:《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②Rubin, A. (1984). Ritualized and instrumental television viewing.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34 (3), 67-77
③Morley, D. (1992). Television, audiences, and cultural studies. London:Routledge
④Gray, A. (1992). Video playtime: The gendering of a leisure activity. London:Routledge
⑤Webster, J., Phalen, F., & Lichty, W. (2006). Ratings analysi社会文化学视野中的客厅革命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s: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audience research.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⑥Roberston, A. (2010). Wii-Party’s living room revolution. http:///geekdad/2010/10/wii-partys-living-room-revolution/
⑦Patwardhan, P. (2004). Exposure, involvement and satiaction with online activities: A cross-national comparison of American and Indian Internet users. Gazette: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Communication Studies, 66 (5), 411-436
(作者为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讲师、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新媒体研究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