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研究艺术混搭:一种新审美风格呈现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0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3694 浏览:156029
论文导读:在当下,“奠基于经济化与世俗化的审美娱乐化几乎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334,当代审美文化的价值取向转而走向注重个体轻松性体验与娱乐,“太累了的东西都绝对不可能进入大规模的消费”159。不得不说,这种趣味性与玩味性带来的“乐”,为在生活高压下的人们提供了一种宣泄和疏导心情的方式,从而获得一种精神上和心理上的满足,这是
[摘 要] 在诸多西方现代哲学流派的影响下和先锋理念的推动下,产生了一种新的审美倾向和文化形态——混搭风格。这种风格也被广泛运用于艺术文化领域,越来越多的电影也采用混搭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艺术混搭也常常伴有趣味与玩味、和谐与矛盾、创造与跨越、解构与建构的审美特征。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不同文化形态和美学风格的混合是不可避开的,然而我们却需要以客观理性的态度冷静地看待这种新兴的审美文化现象。
[关键词] 混搭;电影;艺术形式;审美文化
近年来,艺术形式的混搭表演如雨后春笋般的批量涌现,大家耳熟能详的宋祖英混搭周杰伦的“英伦组合”周立波的海派清口混搭上交响乐、传统戏曲混搭先锋话剧等等,这些都使“混搭”成为一种更视觉化、更浅近时尚的艺术表现方式。艺术混搭指的是艺术形式的混搭,而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也吸收了这种艺术风格,像早些年的《大话西游》《大内密探零零发》《东成西就》等奠定了中国电影混搭的基础,近几年混搭更是成为一种不可避开的趋势,《三拍案惊奇》《黄金大劫案》《HOLD住爱》《101次求婚》等都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而外国采用混搭元素拍摄的电影更是成为常用手法。无论是剧情上的混搭,还是表现手法上的混搭,甚至是演员上的混搭,这种独特的表现形式,都在某种程度上开拓了电影整体风貌的新维度。

一、“混搭”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在文化层面上,混搭的产生与哲学世界中理性因素的隐退、波普艺术中拼贴理念的铺垫、消费时代下大众审美观念的转变、创作主体上艺术创意的求新求异有着密切关系。“混搭”,作为当代审美文化的新生词汇,它来源于对英文“Mix and Match”的意译,其包含“混合”和“搭配”之意,就是将来自不同材质、文化、地域、领域等看似不可能或矛盾性的元素进行一定秩序的搭配,形成具有个性特征的新组合体。“混搭风”的最初流行,更多的来自于时装界,然而这种风格并非只是时尚界的专有名词。它没有成为转瞬即逝的风潮,反而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得以存活,并且又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一种新的审美时尚,涌现出了如“混搭饮食”“混搭建筑”“混搭经济”“混搭情感”等一系列热潮,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混搭文化”。虽然“混搭文化”一词的出现与流行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但在中国并不缺乏对“混搭”手法的使用,尤其在大众传媒迅速发展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所以,“混搭”正在成为当下传媒影视的流行形式,也是顺其自然的事情。

二、艺术混搭的审美规律分析

趣味与玩味的娱乐性精神。不可否认,人类对于高尚价值的追求是永恒的,但是对于现实社会中的普通大众来说,“他们更乐意谈论的似乎不是乌托邦一般的终极价值取向,而是现实中触手可及的实实在在的幸福感”[1]。《大电影之数百亿》就大量使用了拼贴、戏仿等混搭手段,将经典的桥段进行重新的创作与衔接,这种混搭完全符合了观众希望看到的——既熟悉又具有趣味性的表演形式。奇妙的混搭带来的开心与放松,恰恰满足了人们追求幸福感的需求。在当下,“奠基于经济化与世俗化的审美娱乐化几乎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2]334,当代审美文化的价值取向转而走向注重个体轻松性体验与娱乐,“太累了的东西都绝对不可能进入大规模的消费”[2]159。不得不说,这种趣味性与玩味性带来的“乐”,为在生活高压下的人们提供了一种宣泄和疏导心情的方式,从而获得一种精神上和心理上的满足,这是适应娱乐化发展道路的。另一方面,电影里的混搭不仅对于受众是一场可以享受的趣味盛宴,同时对于创作主体也是一种新的创作过程,创作主体在其中获得的趣味感与玩味感是不言而喻的,而创作主体与受众间的互动又能积极地擦出无穷的火花。不可回避的是,大众文化或多或少地带有一种消费享乐主义的色彩,易使受众把艺术的接受活动视为单纯的娱乐性活动,但混搭带来的趣味性和玩味性,以快乐哲学为外衣的确吸引到了更多的受众,从而也让更多高雅的艺术能以被大众接受的方式推广。
和谐与矛盾的审美性反差。2013年上映的《101次求婚》作为一部以演员混搭为卖点的电影——让大众女神林志玲混搭上逆袭卅帝黄渤,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演员风格,在未上映以前就成功地吸引了大批观众。混搭就是将看似矛盾、差距性大的元素结合在一起,使各种元素间形成强烈的碰撞与冲突,却产生了化学作用一般的和谐美感。和谐,自古以来在东西方就有着深刻的审美基础。在西方,早在古希腊时期毕达哥拉斯学派就提出数是宇宙天体运转的共同规则,它象征着宇宙的和谐;在东方,太极八卦则成为和谐思想的代表性体现。这便不难看出,“先哲们在审美方面最初的理性认识都集中在一个共同的方面——美是和谐”[3]。然而,混搭并不是让我们对电影里的艺术形式进行胡乱搭配,而是人们在潜意识中按照和谐的审美准则在秩序中寻找方向。“混搭看见了艺术形式中的新秩序,竭力在看似的混沌中引入一种秩序,一种开放的、自由的,非古板的、隐蔽的秩序。”[4]不难发现,和谐强调理念的包容与多元,多样的审美要求也使电影中混搭的融通性愈显重要。余虹在比较视域下谈论中国文论和西方诗学时曾提出“不可通约性”的观点,认为中国和西方的差异性不可能达到理想上的求同,这种观念同时也适用于电影中的混搭。艺术具有相通性,但每门艺术最为可贵的是其自身独特的魅力,矛盾性的客观存在使终极作用上的同质不可能达到,但正因为如此,才更需要加强不同艺术形式彼此间的对话,从而有利于各自艺术形式更好地存在。
创造与跨越的双重性追求。谈论到大众文化的娱乐精神容易让人联想到巴赫金的狂欢理论。虽然二者之间存在的巨大的差异:巴赫金所言的狂欢化更多的是将交替与变更、死亡与新生这种二元的精神贯穿于狂欢的始末;然而大众娱乐带给我们的精神导向却是一元化、层面化、简单化,摒弃了两种对立性感受的存在。但两者之间也有一定的契合性,那就是统一于一种批判精神。这种批判精神蕴涵着一种反抗性力量,反抗性便需要强调创造与跨越的重要性。电影中的混搭将已经存在的多样事物,重新组合从而生出新事物,这属于一种创造性的过程。成功的混搭电影也应当是带有突破性的,正由于这种创造性带来的推论文导读:,而应在“面”上实现全面跨越。从共时性的角度来说,这种跨越可以是来自不同地域、文化等方面的艺术形式,如东方文化与西方故事的奇妙混搭,应运而生的《满城尽带黄金甲》。从历时性的角度,这种跨越也可以是现阶段对上阶段的超越,如现在的电影中混搭的元素已经变得越来越丰富,从刚开始单一模式的混搭逐步走向多元化的混搭。显而
陈出新,混搭才能广泛地被大众接受。与此同时,这种创造性也应当是有所跨越的。电影中采用不同形式的混搭,不应该只停留在“点”或“线”上的创造,而应在“面”上实现全面跨越。从共时性的角度来说,这种跨越可以是来自不同地域、文化等方面的艺术形式,如东方文化与西方故事的奇妙混搭,应运而生的《满城尽带黄金甲》。从历时性的角度,这种跨越也可以是现阶段对上阶段的超越,如现在的电影中混搭的元素已经变得越来越丰富,从刚开始单一模式的混搭逐步走向多元化的混搭。显而易见,任何中心化、专断性的趣味都易造成文化的贫瘠,电影中运用混搭带来的创造与跨越的双重性追求,打破了强制性单一趣味模式的羁绊,正在走向多元和分化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