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研讨微电影文化生态观与传播范式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2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382 浏览:17137
论文导读:
微电影不仅是社会文化的产物, 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其成长预示着微影像文化的崛起。在文化与亚文化的交互发展中,生态平衡是一个相对的平衡,微电影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亦是某种社会价值系统的总结、符号化的人类活动模式。
文化生态观与微电影“生长”
文化作为一种博大精深的社会产物,其发展经历了人类由蛮荒走向文明的历史。在漫长的岁月里,诸多文化的变革与交互糅合,促成了文化的生态园。1955年,美国学者斯图尔德最早提出了“文化生态学”的概念, 指出它主要是从人类存活的整个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研究文化产生、发展、变异规律的一种学说。纵观国内的影视文化,可窥探出这一具有强烈生命力的媒介文化已成为国际影响力的一大标志。微电影文化,作为影视文化中的“平民文化”,其发展势必影响整个文化生态圈。
在文化生态中,微电影文化的建构依赖于它所存活的情境。从2010 年10月28日首映的微电影“11度青春系列”之《老男孩》到2010年12月28 日由吴彦祖主演的微电影《一触即发》,以及《指甲刀人魔》《遗忘》《爱·毕业后》《香水有毒》《2014 爱回家》等微电影的海量出现,将平民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亦折射出时代文化的加速化进程。“草根”文化作为平民文化的崛起显现出不同于之前大众文化的潜力和征兆,“超级女生”等选秀类节目加剧了中国“草根”文化的发展与普及,而以“老男孩”为代表的微电影更是具有鲜明的“草根”文化特色。微电影因其“草根”特色使人感觉贴近生活、真实, 因而备受观众青睐。
微电影的萌芽源于创作者的生活,如微电影“11度青春系列”之《老男孩》的创作者筷子兄弟(肖央和王太利)在作品中兼任编剧、导演和演员以及音乐创作人, 使作品具有浓郁的原创个人风格。此后,这部微电影不仅出现了系列剧的形式,而且得到了在部分院线上映的机会,2014年7月10日《老男孩之猛龙过江》的上映标志着微电影的进一步成熟。
其实,从文化的层面来看微电影之“微文化”的发展,其整个格局是良莠不齐的,两极分化使其带有了“亚文化”的标签。微电影的审美文化出现了偏差性理由。在微电影中, 仅凭以“丑”的姿态博得大众欢娱的不在少数,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微电影突破了传统电影艺术的审美取向,同时也反映出当今社会部分年轻人的“审丑”倾向和社会上文化“审丑” 的消费需求。如微电影《干爹》所呈现的主题和人物即是“亚文化”的典型代表。
大系统下的文化生态,是相对平衡的,微文化的正能量文化和亚文化都是生态文化的一部分。调整负能量,纠正亚文化,研究两者的关系, 微电影文化才能持续发展。
拉斯韦尔“5W”模式下的微电影传播
影视文化的普及需要传播。微电影虽“微”,但其传播力量不可小觑,在科技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潮流中,微电影俨然具有“快餐式文化”的特点。从哈罗德·拉斯韦尔的“5W”传播模式下来看,其发展既有突破又有不足。
制约分析之“谁”(Who)的制作“专权”与势单力薄。微电影的传播者即传播主体,从制作的角度看, 主要是电影爱好者、学生群体和媒体公益事业单位以及部分影视传媒网络公司等几方力量。广义上,广大网民可以进行评论、转发,也是传播主体的一类。相对于传统电影,微电影看似不需要大额资金的投资、专业摄影师和制作者、大牌明星导演的加盟,但是优秀的微电影却需要精良细致的筹备。电影爱好者或者学生群体作为制作者收获的名誉、乐趣是有限的,能否换取高点击率和认可度是一个难以言说的理由。当《一触即发》“开始真正让微电影的风暴‘一触即发’”,“电影人”应该明白,高质量的微电影人才和投资至关重要,如《一触即发》由明星吴彦祖主演,制作团队包括了戛纳广告金狮奖得主、世界级导演FrankVroegop及有广告教父之称的莫康孙等大牌。虽说所有大众都可以成为微电影的传播主体,但真正的创作者却渐渐成为少数人的“专权”。
内容分析之“说什么”(What) 的“以小见大”与“去深度化”。微电影的微时长决定了其故事的短小精悍。从题材来源看,微电影结合了生活中的经验及故事,在其基础上进行了浓缩与改编,如在“第十二届四川电视节”获得金熊猫奖的《血脉兄弟》,是以“5·12”汶川大地震后心灵重建为主题的情感故事;而让人潸然泪下的《交易》,则是由网络小说改编的;还有一部分微电影,从广告中汲取灵感来获得对故事的梳理, 如央视六套播出的《绑架》带有明显的广告气息,用女孩被绑架来类比动物被绑架,也呼吁人们保护动物。可见,微电影本着“以小见大”的哲理或意蕴来展现生活、流露情感、娱乐大众。但是真正以情感人、主题优秀的微电影至今还很少;“去深度化”的趋势也渐渐凸现出来,这主要包括过度娱乐化和低俗化。过度娱乐化使微电影变得轻浮而肆意扩张,成为它们获取高点击率的法宝;而低俗化则渐显渐隐地麻痹着观众的神经,助长着他们的畸形观赏心理。长此以往,观众的趣味也变得单一而乏味,进而也影响了微电影内容的迎合趋向。
媒介研究之“通过什么渠道” (In Which Channel)的冷热深思。微电影传播渠道是多样化的,与传统电影相比,土豆、优酷等视频网站是微电影传播的主要媒介,还有当行的微博、微信等微媒介,通过智能手机、移动电视、平板电脑等智能终端,满足了受众随时观看与分享的需求,如此一来,广大用户可以随时观看并发布视频。不可否认,诸多传播媒介代表着流行、时尚的生活方式, 便捷丰富的媒介滋生了多种快餐文化,但这种碎片化的传播、阅读却是一种亚健康的文化状态。从麦克卢汉对“冷热媒介”的界定来看,视频网络、微博、微信、电视甚至是影院属于“热媒介”,即所提供的信息明确度高,其传播对象在信息的接受过程中不需要发挥丰富的想象,参与程度低。受众在与媒介接触的同时获得的不只是视频传达的内容,还有媒介本身的文化内涵,由于其低参与度,受众就像吃快餐一样,虽然吃得又多又快,但对媒介与媒介文化的营养吸收却是匮乏的。
受众研究之对“谁”(To Whom) 说的“使用与满足”。由于追求新鲜感、时尚感是青年群体的基本喜好, 微电影的受众大部分是网民、学生、影视爱好者等青年论文导读:成了别样的“隐形影评”,微电影的受众既是接受者又是鉴赏批评家。效果研究之“取得什么效果”(WithWhatEffect)的正负效应。青春、梦想一直是微电影常见且最应具有的主题之一。此类作品的正能量传播作用非常明显,而关注现实、亲情、友情等大众主题的作品往往能起到更为直观的宣传主流价值观的作用。而同时,微电影对娱
人群。在繁多的视频中,受众根据自己的口味来选择观赏。鉴于微电影的商业性,广告产品的消费者或潜在消费者也成为微电影的目标受众,这无形中增加了微电影的受众数量。在选择性的观看中,受众群体对于微电影可以进行点击或转发,甚至评论,这都是参与微文化的过程。与传统电影不同,微电影没有影评、没有批评家,但是点击率、贴吧或豆瓣评论都构成了别样的“隐形影评”,微电影的受众既是接受者又是鉴赏批评家。
效果研究之“取得什么效果” (With What Effect)的正负效应。青春、梦想一直是微电影常见且最应具有的主题之一。此类作品的正能量传播作用非常明显,而关注现实、亲情、友情等大众主题的作品往往能起到更为直观的宣传主流价值观的作用。而同时,微电影对娱乐性媒介的过分依赖与娱乐业的贴近充分说明其内容本质的肤浅。此外,微电影的商业模式运作简单,在媒介融合与广告赞助商的并肩协作下脱颖而出,通过新媒体平台传播进行,受到了青年群体的关注,而对于中老年人来说,则其传播效果没那么显著。
作者单位 徐丛丛 四川大学
朱荣清 四川传媒学院
?流,将受众欢迎的设计方式与报纸文化加以融合,改善技术与设计细节,以人性化和便捷为原则,制作出既符合受众审美需求,又方便快捷、体现自身特色的优质电子报纸。
作者单位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
+耍\.";color:bl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