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议传统文学改编影视之我见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0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916 浏览:21117
论文导读:
摘要:
文学与影视的合流合作,已经成为近年来影视产业的发展趋势,研究文学改编于中国电影的关系对推动中国电影的发展具有重大指导作用。其中同样改编自严肃文学文本的电影作品《天狗》与《罗生门》因其相似的剧情结构与叙事手法,成为值得比较一二的典型佳作。
关键词:传统文学;影视改编;天狗;罗生门
当前的华语电影圈,跨界趋势明显,无论是演员跨界做导演的姜文、赵薇,还是作家跨界做导演的九把刀、郭敬明,都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绩。青春文学改编影视是近几年的大热趋势,电影电视分流了实体畅销书读者与人气网络文学读者,发行公司赚得盆满钵满,观众也乐在其中。事实上,文学改编电影在中国兴起已久,其中不少传统文学佳作改编的电影作品也获得口碑票房双收益,只不过传统文学市场衰落的目前状况下,除了刘恒严歌苓莫言等知名作家能引起观众注意,多数文本的作者在影片呈现时是缺席状态。
本文以影片《天狗》为例,结合作家张平小说原作《凶犯》,浅谈传统文学改编电影于我个人感受,并结合黑泽明《罗生门》以及芥川龙之介小说《竹林中》对比分析。
《天狗》的故事核心其实建立在一个主旋律框架内的,按照时间主线,它讲述了退伍军人李天狗担任护林员,尽管遭到了当地恶霸的百般刁难,仍然坚持自己的精神信仰与职业道德,与恶势力周旋,最终奋起反抗杀恶霸,事后相关部门投入调查还原事件真相的故事。电影的叙述方式与小说文本是一致的,作为故事主体的事件是通过侦查员在李天狗开射击四兄弟(电影中的三兄弟)成为“凶犯”后随着调查而展开的,“过去”与“现实”两个空间的人事物的切换在一定程度上为观众带来犹如“间离效果”的观影感受,从文本角度看,“预知结局”的小说写作方式一方面有利于调动读者的情绪与期待,另一方面有利于保持读者情绪的紧张感。好莱坞编剧导师罗伯特麦基曾在讲座中把惊悚片归为犯罪片的子类型——观众跟随的视点以及犯罪(暴力)行为的受体是否知情是惊悚片的判断依据。以此来看,电影《天狗》与小说《凶犯》的第一个区别显现出来,《天狗》的叙事是上帝视角,但是观众的情感视点却始终跟随李天狗,同时由于观众先于人物对角色既定命运的知情,情感的暗示进一步将剧情推向了悬疑甚至惊悚的情绪下,而在小说文本中,天狗的情感视点与侦查员的情感视点(其实也是未参与事件的第三者的情感视点)所占据的内容几乎平分,相较电影,文本的情绪连贯性稍弱,为读者展现的是一个高度还原的犯罪事件,缺少电影呈现的细节,李天狗的形象塑造稍有单薄。
再看《罗生门》,黑泽明大师的这部作品是改编自芥川龙之介小说《竹林中》,但是在影视改编后选用了芥川龙之介另一部作品《罗生门》的名字,这部影片在影史中的地位已不需我赘述,时至今日,“罗生门”的含义已经不再局限于最初佛教教义中的“生死徘徊”,因为黑泽明对《竹林中》故事的改编,“罗生门”在当代的释义也作“双方依照自己的利益和逻辑各执一词”。黑泽明将短篇小说《竹林中》的故事放大细节搬上了银幕,但是保留了小说文本中凶杀案当事人回顾事件各执一词相互矛盾的说辞,电影所阐述的就是小说文本抛向读者的深思——人性的丑陋与不可信赖。小说文本由四部分构成,四个角色的主观叙述都组织成为各成体系的故事,即使亡灵也借女巫之口说出了自己的故事。
比较《天狗》与《罗生门》,两者对文学作品的改编与呈现各有不同,但相同的是两者都转变了小说原作最终的结尾。在小说《凶犯》中,对于“护林员开杀人”事件的追溯最终回到了故事的开头,但天狗这一角色最终还是因伤势过重死在了医院。而在电影《天狗》中的结尾,颇有弘扬主旋律的“拨乱反正”之嫌,天狗的儿子当兵归来子承父业,对于天狗一家来说,也算皆大欢喜。但在我看来,影片的结尾实在“狗尾续貂”。天狗的角色塑造是“悲剧式英雄”,他从压抑到反抗是经历了自我挣扎与外界环境的发酵,他是规则制度与人情世故挤压下的牺牲品,对责任的坚守是他作为一个退伍军人的道德判断,但这并不足以使他在崩溃边缘射杀三兄弟的行为本身获得规则制度的理解。对于小说文本来说,故事的最后,是规则制度的胜利,人情世故的落败,而天狗是这一酱缸文化下的牺牲品。但是电影的结局调整让天狗合情合理逃避了法律程序,这一情节的设置反而让天狗的人物形象回归了情绪爆发前的懦弱,抹杀了全片对他英雄形象的塑造,背离了英雄的宿命——明知与不可违抗的命运做抗争。而在《罗生门》电影中的结尾处理与小说文本也是不同的,黑泽明没有接受芥川龙之介对事件真相的“回避”,事件的真相随着樵夫的讲述几乎得以还原,结尾处弃婴的出现似乎满足了人们对完美结局的期望,但以我看来,影片对结尾的处理转变了芥川龙之介小说原作对人性拷问的初衷,缺少了《竹林中》小说文本的结尾戛然而止意犹未尽的韵味。
曾有人说过,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与他作品的影视改编,他作品中很强的影视画面感是相关的,无论是《红高粱家族》或者《透明的红萝卜》,都从文字的角度向作者呈现了视觉奇观。单纯从文本来看,《凶犯》与《竹林中》都不是画面感很强的作品,尤其《竹林中》分角叙述的方式,虽然通过不同的情节回顾突出了戏剧冲突,但是人物各自之间以及与环境之间的张力稍有不足,善于用光和构图的黑泽明选择通过讲述与演绎的方式为小说单调的文本增添了画面空间感,让发生在竹林中的故事引发观众更多的深思。
其实在华语电影中,传统文学改编影视的作品,类似《天狗》的例子并不少,例如刘庆邦的小说《神木》改编而成的电影《盲井》。影片在故事走向上忠实原作,讲述了两个骗子害死他们介绍到矿井工作的打工人并冒充亲属领取死亡赔偿的故事,但是与《天狗》一样,影片的结尾做了部分改动,两个骗子一个人因为良心泯灭而与另一人双双死于井下,虽然影片最后给予了人性的光亮,但我个人仍然更喜欢小说的结尾——两个骗子虽然双双死去,但是因为其中一人的良知回归,而蒙在谷中的少年并未把谎言继续下去而是说出事实独自离开,小说结尾带给读者的希望、遐想以及失望却为文本增添了回味。至少在我看来,好的不是不是一杯茶苦到极致,而是苦味之后,尚有回甘,读文章也好,看电影也罢,好的作者懂得给受众留有自己感悟的空间,论文导读:随着时代的趋势,逐步与影视合流,在这种背景下,跨界人才也将愈发成为市场的宠儿。上一页12
而并非一味强加自己的态度和价值观。
在传统文学写作中,很多优秀作品无论立足于乡土还是注目于城市,都是因为塑造了与现实生活相比更复杂的心灵对照以及人物变化而获得读者的共鸣。人性的审视与自省是传统文学中一个重要的内容,这个话题说不完也写不尽,也为影视改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生命力。而传统文学作品之所以能为影视改编提供质感与情感,也是因为故事中常常书写小人物的人性与良知的挣扎。
传统文学凭借着它的超强生命力已经为影视贡献了诸多精彩的故事文本,青春文学、类型文学注定也将随着时代的趋势,逐步与影视合流,在这种背景下,跨界人才也将愈发成为市场的宠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