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对于从《山月记》中中岛敦矛盾心理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0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1538 浏览:46966
论文导读:盾的两面性:既敏感脆弱又活泼开朗。创作《山月记》时,中岛敦是大学研究生院的一名在读研究生,且已婚。当时正处于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这对于文科出身的学生来说就业就更加困难。为了生计中岛敦在父亲的介绍下,成为了一名女子学校的老师,并于不久后辞职,作为南洋厅国语教科书编集书记一人前往当时为日本统治区内
摘 要:日本作家中岛敦的《山月记》是在唐朝传奇小说《人虎传》的基础上改编而成。作品中细腻的心理描写与发人深省的内心独白使这部处女作一经面世便大获好评,此作品也奠定了中岛敦的文学地位。现阶段关于中日这两部作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比较两部作品的不同之处,挖掘作品主人公李徵所代表的知识分子形象,以及梳理自我他我与命运的关系三方面入手。本文试图把《山月记》的增添部分作为切入口,考察主人公李徵的心理并分析其理由,以此来探究中岛敦的创作心理。
关键词:矛盾 理由 中岛敦
日本作家中岛敦的《山月记》是在唐朝传奇小说《人虎传》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现阶段关于中日这两部作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比较两部作品的不同之处,挖掘作品主人公李徵所代表的知识分子形象,以及梳理自我他我与命运的关系三方面入手。本文试图把《山月记》的增添部分作为切入口,考察主人公李徵的心理并分析其理由,以此来探究中岛敦的创作心理。

一、《山月记》与《人虎传》的不同

关于《人虎传》与《山月记》的不同之处有如下三个方面:⑴人物定位不同。《人虎传》中李徵是“皇族子”,具有与生俱来的优越感。而在《山月记》中,李徵是一位普通的士大夫,即知识分子,求取功名,扬名诗作是他毕生的夙愿。⑵作品结构不同。首先关于变虎的理由,《人虎传》中,李徵因“食孀妇”变身为虎,切合了因果报应的主题。而《山月记》中,“过剩的自尊心”和“巨大的羞耻心”导致李徵化身为虎,升华了文章的主旨。在遇友人袁傪后,将妻儿托付友人才将诗稿遗留,而在《山月记》中,此举相反,为了突出李徵专从《山月记》中中岛敦的矛盾心理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注于诗名而特意将顺序颠倒。⑶《山月记》心理描写突出。变虎之后内心的挣扎、反思、悔恨通过中岛敦细致而准确的心理描写而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关于中岛敦《山月记》的研究,李俄宪如是说“用作品中的词语来形容的话,‘癔病般的自尊心’(单引号顺序,下同)和‘尊大的羞耻心’是他性格的中心,因此他不与俗不可耐的官僚社会同流合污,远离世事喧嚣,在烦恼和愤懑中使得自己的自尊心无限膨胀,终于悲剧的变成了猛兽。”①而郭勇则从“自我”与“他我”的角度探究《山月记》,“两者虽然在情节上有一定的关联性,但思想内涵确是大相径庭。《人虎传》不过是一篇反应因果报应并且情节粗糙的传奇故事,而《山月记》则是探讨自我与命运这一严肃主题的现代小说。”②而马兴国在《唐传奇小说与日本近代文学》中明确指出“完全可以认为,在李徵遭到’孤傲’的恶评中,有作者的隐衷;(中略)李徵对蜚声文坛的执着,也同样是作者的悲愿。中岛敦即是李徵,李徵便是中岛敦。”③本文从《山月记》中李徵的言行入手,剖析其言行的不一致即矛盾性,从而探究中岛敦的创作心里。

二、《山月记》中主人公的言行分析

李徵的矛盾言行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由于性情狷介,自视颇高,因而不甘心做一个卑微的小吏,没过多久就辞官还乡,返归故里,在家乡虢略隐居”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李徵性格偏执且自视清高,而变虎之后,他坦白自己的心迹“在下这样的心情谁能理解?谁能体味?”“没有人能理解自己痛苦的内心世界,就像为人时,无人洞晓在下那容易受伤的内心一样。”李徵一方面恃才傲物,同时又渴望他人的理解。此心理为矛盾言行表现之一。
李徵在变虎之后反思自己之前行为“在下一方面想成就诗名,一面却不愿拜师求教、也耻于和师友探讨,切磋诗艺。”一方面想要成就诗名、流芳百世,另一方面却耻于向师友请教,此为矛盾言行表现之二。
变虎之后,“自身里面的’人类之心’消失净尽,反倒会是在下的福分吧!可是在下自己的’人类之心’现在却对此事感到无与伦比的恐惧。成为兽类,那该是多么令人恐怖、悲哀,难以想象得痛苦啊!”希望自己的人类之心消失殆尽,免去纠结的烦恼,另一方面又对此事的发生感到万分的恐惧与不安。此为矛盾言行表现之三。
李徵所言“每个人的性情中都有兽的一面,各人都应是自己的驯兽师”。即人性之中隐藏兽性。同样,在李徵变身为虎之时,体内人性与兽性并存。捕食兔子时,兽性出现,人性消失;而人性苏醒时,兔子已是囊中物了。人性与兽性并存在同一生物体内斗争,这是矛盾辩证法的范畴,也是矛盾言行表现之四。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山月记》中李徵的性格具有明显的矛盾性。即:恃才傲物却渴望理解;想要成就诗名却耻于求教;渴望体内人性的消失却对此事感到恐惧以及体内人性与兽性的斗争。而正是此矛盾心理造成了李徵不得志、变身为虎的悲惨遭遇。李徵的矛盾心理某种程度上是作者中岛敦的影射。那么我们就有必要探究一下中岛敦的性格、生活体验以及文学创作的社会背景。

三、理由分析

以下从中岛敦性格、受影响作家、生活体验、时代背景等方面分析造成中岛敦此种创造意图的理由。
中岛敦两岁时父母离异,与此后相继的两任继母关系都不融洽。并且由于父亲工作的理由,他不得已经常转学,仅仅是小学就辗转三个地方就读。心理学认为:童年的成长环境和生活经历对一个人的性格形成至关重要。可以说中岛敦缺失母爱、不安定的生活导致他内心脆弱且敏感。但是中岛敦喜欢花草,热衷于将棋,喜爱运动。据周围人回忆:中岛敦谈话内容广泛,并且具有高超的技巧使谈话生动有趣,给周围人留下了生动、有活力的印象。唯一与他接触过的作家,创作《日本百名山》的深田久弥回忆中岛敦时,曾这样说过,“与他的谈话永远没有尽头,并且他的谈话很有趣,因此我喜欢他的为人。”④因此中岛敦的性格具有矛盾的两面性:既敏感脆弱又活泼开朗。
创作《山月记》时,中岛敦是大学研究生院的一名在读研究生,且已婚。当时正处于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这对于文科出身的学生来说就业就更加困难。为了生计中岛敦在父亲的介绍下,成为了一名女子学校的老师,并于不久后辞职,作为南洋厅国语教科书编集书记一人前往当时为日本统治区内帕劳群岛,从事着与文学没有太大交集的的工作。因此生计与文学创作也是中岛敦的矛盾表现之一。
中岛敦出生于汉学世家,从小就接受汉学熏陶使得他的汉学造诣很高。而中岛敦生活的昭和时代论文导读:
,汉学被认为是落伍时代的学问。因此作为深谙汉学学问志士的清高和与当时社会格格不入也是中岛敦的矛盾之一。
昭和十二年,日本发动了对华卢沟桥事变,在日本国内实行文化统治,国策主义文学盛行。创作迎合统治者的政治文学还是坚守保持文学家本质的良知文学是当时作家面对的普遍选择。中岛敦也不例外,因此政治文学与良知文学的选择也是中岛敦的矛盾表现之一。
本文把《山月记》在《人虎传》基础上的增添部分作为切入点,分析了中岛敦在设计此增添部分的处理具有矛盾性倾向。着重从中岛敦性格、生活体验、时代背景三个方面分析了造成中岛敦此种创造意图的理由。因此,我们可以说《山月记》的创作是当时中岛敦矛盾心理的投影吧。(作者单位:鲁东大学外国语学院)
注解:
① 李俄宪.《李陵和李徵的变形:关于中岛敦文学的特质理由》,《国外文学》[J].第3期,2004:111.
② 马兴国.《唐传奇小说与日本近代文学》,《日本研究》[J].第3期,1991:94.
③ 郭勇.《自我解体的悲歌——中岛敦论》,《外国文化研究》[J].第5期,2004:102.
④ 郷原宏 『解説 中島敦―人と作品と時代』 [M] 株式会社 宝島社 2009年
参考文献:
[1] 富永虔一郎 佐藤文昭編『端正格調高い文章を味わう中島敦』 [M] 株式会社 宝島社 2009年
[2] 村光夫 『中島敦研究』[M] 築摩書房 1978
[3] 平林文雄『中島敦 注釈·鑑賞·研究』[M] 和泉書院 2003年
[4] 李俄宪.李陵和李徵的变形:关于中岛敦文学的特质理由 [J].国外文学.第3期,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