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研究移民住宅文化传承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482 浏览:20544
论文导读:
[摘 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水利建设事业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在众多水利工程开展建设的同时,不可避开地带来了巨大的淹没损失和产生了大量的水工程移民,存活环境的变迁,必定会对移民原生的文化带来挑战,甚至会使之失散和消亡。如何在存活环境发生转变的同时,使移民原生文化能够烟火续燃,本文试从移民住宅的角度入手对移民原生文化的文化传承作初步探讨。
[关键词]水利移民;住宅;文化;传承
1009-914X(2014)34-0277-01
水利工程建设及工程建设引起的移民理由,是各界广泛关注的理由。随着经济发展,水利建设的步伐也进一步加快,尤其是在2011年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水利发展精神的指引下,一系列水利项目纷纷上马,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关注的理由,其中移民原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理由即是焦点之一。

一、我国水利工程移民概况

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水资源紧缺,时空分布差异大,水旱灾害频繁。长期以来我国人民受利于水,受害于水,与水灾干旱进行了长期的斗争。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几代人不懈的努力,在短短的60年中,全国兴建水库9.8万多座,总库容达9300多亿m3,其中大中型水库5400余座;水电站4.6万余座,装机容量达3.33亿 kW;整修、新建各类江河堤防41万余km。水利工程设施体系的不断加强,大江大河大湖防洪状况的不断改善,水利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保障作用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为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众多的水利工程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进步贡献了巨大效益,与此同时,也不可避开地带来了巨大的淹没损失和产生了大量的水工程移民。由于数量庞大、情况复杂,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直接占地产生的移民已有2400万人,而因移民搬迁和安置而涉及的群体数量则更为庞大。

二、我国水利工程移民政策目前状况

我国在移民理由上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建国后至上世纪80年代。80年代后期相继出台了土地管理法、水库淹没处理规划设计规范等,并采取了建设期补偿加后期扶持的办法,以解决好移民生计和发展理由;第二个时期是1991年至2006年。国家制定了专门的移民法规,明确了水库移民采取“前期补偿补助与后期生产扶持”的办法,提倡开发性安置移民,并逐步配套了相关法律法规,加强了移民工作的管理;第三个时期是2006年至今。国务院出台了新的移民条例,明确了开发性移民方针,采取前期补偿、补助与后期扶持相结合的办法,使移民生活达到或超过原有水平,提高了补偿标准,加大了后期扶持力度,移民工作管理体制逐步完善。
随着我国对水利移民理由的愈来愈重视,移民政策和法律体系的不断健全和完善,秉承开发性移民的方针,新时期水利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不少的理由和困难。在水利建设中,移民投资占工程总投资的比重越来越高,移民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移民安置的难度也越来越大,移民安置区的建设千遍一律,移民传统文化缺失等。如何在解决移民温饱,解决移民发展等众多理由的同时,满足移民的精神文化需要,使移民原生文化能够得到传承和发扬,仍是我国水利工程移民所面对的严峻挑战。

三、移民文化传承的理解

世界银行认为:“移民理由不单单是经济理由,也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的社会和文化理由,涉及移民的社会影响、社会调整、社会适应和社会融合”。事实上,对于移民而言,异地搬迁对其造成的伤害和损失是双重的,除了物质生活基础及其生产体系遭到了损毁和破坏必须在新安置环境中恢复和重建外,其精神文化生活也同样遭到严重创伤,如舍弃世代居住的家园、远离历代祖先的安息之地、与朝夕相处、习气相通的亲友各奔东西、原有聚居地文化生活秩序被打乱等等,这些都给移民的精神和心理造成了创伤,需要在移民安置过程中进行治理和抚慰。对移民物质生活和生产、就业等方面的需求的满足和理由的解决可以使移民“安身”,保障移民搬迁的顺利进行;而对移民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的满足和理由的解决则可以使移“安心”,保障移民在新在环境里可以安下心来、重建家业。只有二者兼顾,才能最终实现移民的目标。

四、住宅承载文化的优势

伴随着移民的大量迁移,聚居区文化主体也随之转移和失落,传统的历史文化和民俗亦随着分散和消亡。即便是那些留存下来孤立和零星的部分,也因群众基数的变少难以维系,或是在现代外来文化的冲击下而逐渐被淹没和同化。在文化的诸多层面中,住宅有着其自身独特的文化性,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个人、地域、时代的不同,对住宅的要求也各不相同。这种差异正是文化重要的内容, 反映着文化的某种特征。住宅就像一种无声的语言,向人们诉说着国家的国民性,地域的差异性,人们研究某个聚居区的文化,往往会从那个聚居区的住宅入手,因此住宅对于传承文化具有先天的优势。
住宅,由古至今都是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居住所,人们在里面生活休憩,随着时间的沉淀,住宅会渐渐演变成人们口中所说的家。人们居住生活在其中的时候,住宅会默默融入到当地人的生活之中,一点一滴地见证着当地文化的发展,见证聚居区文化的转变和推进,见证属于当地的文化气息。同时,住宅也见证着民族节日,聚居区风俗和宗教活动,因此住宅除了是居住所之外,更成为人们的精神寄托,成为独属于当地文化的承载体。同时传承不代表抄袭,“东方罗马”、“欧陆风情”、“地中海小镇”等舶来品比比皆是,传承不是麻木的模仿,不是直接的移植。要想将住宅的文化良好地传承下去,那么首先要保持住宅的形式,同时尽可能多的维持原先的格局,尽可能多的还原住宅的原有风貌。对于原住宅周边的环境,也应进行适当的还原,以使住宅不孤立不突兀,让它能融入周围的环境从而形成一个整体。当然,传承也不意味着要一层不变。在移民迁移融入外部环境的时候,更多的不是与新环境所代表的文化对抗,而是试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试着在新文化中,寻找共同点,去尝试着在文化与文化的对撞中,去掉当地文化的多余部分,融入新文化的精华部分,从而使得其原聚区文化在新文化中能够创新和发展,不仅能是其原聚区文化能够等到论文导读:
保留、发展,同时还能在新环境中和当地文化一起形成新的文化。
结语
在新时期,一个为人民造福的水利工程不仅仅是关系到工程本身,还关系到所属当地的经济、社会、地理、文化、历史等多方面因素,更是关系到在水利工程涉及到的大量移民,怎样在新形势下,最大程度上保证移民的文化传承,是一项迫切的任务。
参考文献
[1] 刘晋飞,黄东东.三峡移民文化的生成与阐释——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的视角[J]. 学习与实践,2011(07).
[2] 马巍,禹雪中,轩玮,骆辉煌. 西南地区水电开发移民安置方式探讨[J]. 中国水能及电气化,2011(03).
[3] 葛政委.论西南民族地区水电工程建设与移民安置中的文化保护[J]. 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2010(03).
[4] 黄东东.中国工程性移民法研究[J].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8(01).
[5] 陈伟.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安置目前状况及深思[D]中国水利.2010.
[6] 俸代瑜.从水库移民安置看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以广西红水河梯级电站水库移民安置为例.[A]广西名族研究,2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