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探讨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目前状况及改善路径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2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9605 浏览:133322
论文导读:
2009年以来,我国媒体国际传播的基础设施等硬件快速升级,已率先进入“3.0时代”;但同时,话语体系等软件却依然停留在“1.0版本”的水平,多个瓶颈亟待突破。加快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我国媒体必须优化硬件、更新系统、加载程序、改善环境,让软件和硬件同步升级。
硬件:基础设施突破多
硬件升级主要体现在三种能力的提升:
海外采集网络覆盖能力增强。2009年以来,我国媒体海外站点数量和覆盖国家数量都大幅增加。以新华社为例,海外站点数量从2007年的102个增加到2012年的172个,覆盖国家也增加了近40个。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海外调频台数量从2007年的10家增加到2013年的90家,覆盖国家增加到50多个。电视台、《中国日报》这两项指标数据也都在大幅度增加。不仅如此,新华社入驻纽约时报广场、电视台建设海外分台、《中国日报》推出非洲版都成为重要的国际新闻事件,受到外媒高度关注,被广泛解读为中国媒体国际传播力提升的标志。
国际新闻信息生产加工能力增强。一个具有标志性的数据是,近年来我国对外传播的新闻产品数量、种类、采用情况都有较大幅度增加。以英文发稿量最大的新华社为例,2010-2012年,对外共播发英文文字稿件491,437条,日均发稿449条,据不完全统计,被境外媒体采用207,762条,日均采用190条,三年年均境外媒体采用率为42%。如此高的发稿量和采用率,在十年前是难以想象的。另一个指标是,我国对外传播采编人员数量在增加。从新华社、电视台、《中国日报》等媒体的实践来看,无论是国际传播人员总数,还是海外采编人员数量,抑或外籍雇员占比,近年来都大幅度提高。一组被广泛引用的数据是,新华社总社外文干部数量从2007年的1100人增加到2012年1800人,外籍雇员数量从100多人发展到目前超过4000人。
国际传播技术支撑能力增强。最明显地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采编发技术的先进性不断提高。新华社多媒体数据库不断完善,新一代记者发稿系统投入使用;电视台建成了技术水平世界一流的新演播大厅,海外中心记者站的技术传输能力也全球领先;各家媒体的驻外记者都已经用上了最为先进的便携式移动采访传输设备,采访的灵活性与便利性大大提高;二是媒体驻外机构的传输技术不断升级。新华网、人民网、央视网在境外建设的镜像站点增加;各类媒体的卫星覆盖面普遍增加;媒体对海外用户的技术服务支持更加快捷。三是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展国际传播,我国媒体走在一些西方同行的前面。许多业内人士认为,我国的传播传输技术的先进性与世界一流媒体集团已经不相上下。
不过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媒体在经营规模、经济总量、营销团队规模、海外雇员数量等硬件方面,与国际一流媒体相比差距依然明显。
软件:多个瓶颈待突破
应当说,“软件”自2009年以来也有较大改善,新闻报道从语言到风格到选题,都更加贴近海外读者,“对外”特色愈发鲜明,记者编辑的专业能力也不断提升。但是,同国际一流媒体相比,差距依然明显,有三大瓶颈亟待突破。
专业能力的瓶颈。微观层面,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力”有待提高。对可预知国际事件的报道,我国媒体已能与国际同行平分秋色,有时甚至更为出彩。但面对重大突发事件,我们时常还是慢半拍。虽然时效只差一两秒,但这背后新闻敏感、价值判断、快速反映等专业能力的差距却是巨大的。中观层面,对新闻事件的“解释力”有待增强。解释力是媒体思想高度和知识厚度的集中体现,是体现媒体价值和影响力的“杀手锏”。但面对“有嚼头”的国际新闻,我国媒体很少有独立分析和深入挖掘的能力,很多时候都在照搬照抄西方同行的话语,也因此时常沦为外媒的“传声筒”。宏观层面,对国际舆论的“引导力”有待增强。媒体引导力和影响力微弱,让我们许多正义主张往往难以成为国际舆论的主流声音。即便是像昆明火车站暴恐袭击这样事实清楚、是非分明的事件,境外媒体依然在发出不同的声音,这说明我们的媒体在引导国际舆论时,还难以“一锤定音”,尽管我们占据有道义上的绝对优势。
话语水平的瓶颈。微观层面,从业人员的国际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高。许多新闻稿件依然因为表达不到位而难以实现跨文化传播,语言表达造成的信息损耗甚至隔阂依然广泛存在。不得不承认,语言依然是我们对外传播的主要障碍之一。中观层面,媒体话语的逻辑性有待加强。一套话语只有在逻辑上保持一致才具有说服力,但我们许多报道的立场漂浮,摇摆不定。比如关于中国经济的报道,当西方媒体“唱空”时,我们常常担心被“棒杀”而高调渲染各种利好因素;而当西方媒体“唱多”时,我们又担心被“捧杀”而主动地自我“唱衰”。逻辑不一致,话语就会前后矛盾,丧失公信力。宏观层面,我国话语体系的影响力有待提高。西方媒体在数百年发展中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话语体系,不仅有成熟的表达方式、完整的价值链条,还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是当今国际社会的主流话语。而我国媒体有意识、有目标、有系统地构建对外话语体系的努力才刚刚起步,要形成有影响力的国际话语还任重道远。
管理能力的瓶颈。随着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我国媒体的国际经营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目前状况及改善路径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和管理能力也在提高。但同国际一流媒体集团相比,差距依然十分明显。比如,突发事件发生时,如何在相邻国家之间实现跨国界的报道组织、指挥和协调,就值得认真学习。和国际战争一样,国际新闻竞争也是人员和物资动员能力的比拼。谁能在事发地区集中优势兵力、投入先进设备,谁就能赢得先机,而这方面我国媒体还有待继续积累经验。再如,对外籍雇员的管理能力,也需要在实践中学习和总结。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如何选拔和培训海外雇员?为了调动外籍雇员的积极性,可以动用哪些资源?在没有先例的情况下,如何处理海外雇员提出的跨国流动等诉求?这些跨国传媒集团司空见惯的小事情,对大多数中国媒体来说却都是新理由,需要学习、探索和总结。
改善:同步升级四步骤
综上可见,提高国际传播能力,当前最为紧要的是解决硬件和软件的匹配理由。我国媒体应该优论文导读:
化硬件、更新系统、加载程序、改善环境,实现软硬件同步升级。
优化硬件,就是要优化现有的基础设施,增强硬件的相关性与协同性,降低资源损耗。当前最重要的是把那些试点效益好、可持续发展的项目规范化常态化,把行之有效的经验长期化制度化,逐步限制淘汰高投入低收益的项目,哺育更多社会和经济效益俱佳的项目。
更新系统,就是为各种软件和硬件找到最为舒适的运转平台,实现效率最大化。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目标,就是一个最佳的平台。话语体系建设的内涵十分丰富,既包含话语表达、话语逻辑、话语价值体系等软件系统的建设,也包括作为话语工具的媒体这样的硬件系统建设,还包括话语各方之间的权力关系、话语议程设置等外部场景的建设。因此,以对外话语体系建设为平台来推动国际传播能力提升,不仅可以解决当前面对的软硬件割裂发展带来的兼容理由,还能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探明外部环境。
加载程序,就是要有针对性地补齐媒体在软件方面的短板。首先要提高专业性,用快速、准确、有深度、有品质的新闻报道赢得国际同行的尊重和信任。其次逐步建立和完善话语体系,创新话语表达,凝练价值观念,在“融通中外”上下功夫,打造既能体现中国立场、中国利益、中国文化,又与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和表达方式相对接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三是大力提升国际管理能力和水平,学习和引入国际一流媒体的管理方式和手段,在组织指挥、经营管理、后勤保障等方面真正与国际接轨。
改善环境,就是通过公共外交等手段,积极参与国际话语规则的制定,创造有利的外部语境。提升传播力的根本目的,是要争取使得我们的话语成为国际主流,我们要逐步学会按照国际话语游戏规则来塑造语境,学会突破西方制定的话语规范,通过战略性地使用话语来有目的地塑造语境。新华社借助“世界媒体峰会”的平台,逐步从国际传媒规则遵守者转变为规则制定者,就是个很好的开始。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研究”阶段性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