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谈教学案例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几个理由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0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4447 浏览:59133
论文导读:
摘 要:通过对新课改以来在教学过程中五个典型案例进行整理,并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相结合进行分析,阐述了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注重的几个理由和解决策略,意在让教师尽快适应新课标,将新课标贯穿于实际教学中。
关键词:教学案例;分析;理由

一、数学理由生活化、情境化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如果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实际出发,创设生活中的情境理由,不但很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理由的能力。《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
案例一: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认识”一课时,我注意到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认识似乎很容易,因为从他们具有的生活经验来说,识别起来并不难。其实在课堂教学中发现掌握起来也并不容意,因为从数学的角度认识图形,必须要抓住图形的本质特征,建立起数学的空间观念,所以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一开始就让学生观察生活中,有关四边形一些物体和现象唤起他们的生活经验,在
具体直观中找出平行四边形,这就解决了“是什么”的理由,再通过引导学生深思“它们的形状不完全一样,为什么都是平行四边形呢?”再用教具钉板围成各种不一样的平行四边形,从中发现和总结出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这样就通过把数学与生活实际和生活经验联系起来组织教学,不但对学生来说直观易懂,建立了很好的表象,还让学生理解得非常透彻。

二、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

学生的学习活动不能只去看学生怎样理解和掌握知识,而更重要的应是学生的思维过程,注重按学生的学习过程去设计教学策略,学生的经验才能够内化,真正掌握知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就指出“数学学习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这种过程可以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各种途径。”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不但要让学生学会,更要让学生学懂。”
案例二:在教学“笔算乘法(进位)”这一课时,我考虑怎样才能让学生“不但要学会,更要学懂。”最后我决定从学生的学习过程考虑设计,首先让学生用竖式试做25×3时,学生出现了各种结果,有算得65的,有算得75的,还有算得95的。到底哪个结果正确呢?就让学生用加法验证了75是正确的。接下来我就引导学生对加法验证的竖式进行深入研究,个位3个5相加是:5×3;十位3个2相加是2×3。这样,在加法中找到了乘法的关系,我又引导学生观察乘法算式。最重要的是还找出3×2+1这一步,又经过对比找出乘法中是什么算的,为什么会这样算?到这一步让学生理解进位乘法中进位的理解更加透彻。这样不仅沟通了加法和乘法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了为什么这样做的算理,真正让学生“学懂”了。

三、注重小组合作交流学习

现代教育更加重视“人的发展”,即让每个学生在通过教学活动,获得多方面的发展(包括合作、交流、帮助)。《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也提出了“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引导学生独立深思与合作交流”。让学生合作交流策略,充分展示学生多样化的思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推动,创建一个学生平等轻松的学习氛围。
案例三:在设计教学“笔算乘法(不进位)”时本人想:怎样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体验“活生生的”数学知识,培养他们在课堂中合作交流的意识,也准备让自己从热闹的情境教学中走出一回,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由此以“合作—发现—交流—总结”模式设计这节课。首先在教学例1“一盒彩笔12支3盒有多少支?”时用先用估算得出:12×3≈30(支)。接着,放手让学生用以前的知识经验和小组内的同学去计算出结果,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了合作、讨论交流之中,很多学生用口算的策略得出了结果,在交流过程中学生充分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在此基础上,又引导学生再次与小组内同学试着用竖式解决这一理由,学生都很努力,通过认真的深思与合作讨论与交流得出了笔算乘法的策略,经过我的引导总结了算法,这节课学生时而讨论策略、时而帮助其他学生理解、时而对做得不对的同学当“小老师”进行讲解,课堂气氛异常的活跃,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理由,相互交流合作探索,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所以学习情绪高涨。而后在课下批改作业时质量非高,效果非常明显。

四、注重学生实践和操作能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形式,是提高课堂效率,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在课堂上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动手操作活,再通过探究理由得出结果,从形象到抽象,不但让学生经历“理由的发现”到“理由解决”的过程,还有利于学生掌握理解新知识和培养技能。
案例四: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本人考虑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会遇到一些东西如果平均分分不完的情况,所以我就设计用学具小棒让学生再现分不完的情形,让他们动手操作。首先,让学生通过分小棒的动手操作活动产生认知冲突,让学生产生学习和知识上的需要。给学生发10根小棒,每人分2根、3根、
4根……,可以分给几个人?通过动手操作得出: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分完了,一种是没分完还有剩余。这时设计的目的达到教学活动水到渠成。接着,引导学生以平均分给4个同学,每人分2个,还剩2个为例,讲述有余数除法的书写,认识除法算式中的“余数”,很顺利的初步建立了有余数除法和余数的概念。最后,再借助小棒让学生把其他几种有余数的情况也分别用除法表示出来,加深了有余数除法和余数的概念。这节课学生通过实践和操作过程,从形象到抽象,给学生提供了研究和探索的机会,使学生面对数学中出现的理由,用自己的智慧和探索精神去解决数学中的奥秘,不但经历了过程,还培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树立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五、注重课堂上出现的“错题”

学生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学生的发展总是与克服原有的错误和不足联系在一起的,如果学生没有不足,没有错误,也就没有发展的动力和方向。教师要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当作一种宝贵的财富,让学生正视不足,把错误作为一种学习的途径,由经历错误走向正确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发展历程。
案例五:在本人教学《三位数减三位数(连续退位论文导读:
)》时曾遇到过一位学习成绩一直很好的学生,在黑板上做板演712-365=347时,把“十位上退位成0,需要再从百位退1再减教学案例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注重的几个理由由优秀论文网站www.7ctime.com提供,助您写好论文.6”时没退位,导致计算错误。这时全班同学“哈哈哈”一下都笑了,那位学生自尊心强,就哭起来了,我就鼓励他:“是人都会犯错,上次不是老师在黑板上也写错字了吗?”那学生一下就不哭了,这时我又说:“同学们,题算错了没什么,重要的是要知道自己错出哪了,要勇于改正错误才是好学生,而且这样的题这几天我们班好多同学都做错了,今天老师还想给大家强调一下来着,现在这位同学当老师给大家上一课,你们说好不好?有类似错题的同学现在可要听明白了。”接下来我就让那位学生把错题改正过来,并让她说出了错误的理由。从那以后班上同学们错题出现的少了,而且错题改正率也高了不少。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对新课程全面准确地加以理解,对
学生思想、学习能力状况做出科学分析,并了解和发现其创造潜能并加以挖掘,真正地把目光放在每位学生的成长上,才能出色地完成本职工作。
(作者单位 甘肃省甘南州碌曲县城关小学)
编辑 王振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