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研讨“工匠”与“艺术家”辨析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855 浏览:10356
论文导读:
摘 要:纵观中西方艺术史,对于工匠与大师的评判标准有诸多异同,何为“工匠”与“大家”?工匠和艺术家不同在哪儿,工匠什么情况下可以成为艺术家,本文将在总结前人论述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工匠”;“艺术家”;文艺复兴;“匠文化”
《现代汉语词典》将“工匠”一词解释为“手艺工人”,也可理解为具有工艺技术专长之人。工匠包括木石匠、打铁匠、泥瓦匠、剃头匠、裁缝、厨师等。而“艺术家”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从事艺术创作或表演而有一定成就的人。”诸如文学家、音乐家、画家、雕塑家、书法家、舞蹈家等。艺术家不仅从事艺术生产,而且还要有所成就。
1 文艺复兴时期的“工匠”与“艺术家”
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们经历了从工匠到艺术家的蜕变历程,没有一个艺术家不是从工匠做起的。在文艺复兴之前,工匠们学习技艺一般要进入作坊,相当于一个生产制作工艺品的工厂,作坊生产的目的在于销售工艺品赚取利润,所以在当时工匠们所做的都是迎合购买者兴趣的产品,不停地重复生产相同产品以满足多数购买者的兴趣和大订单的需求,工艺品只是用于交易的商品,工匠成为生产商品的机器,没有任何工匠的个人发挥和情感在里面。在师傅眼里的学徒其实都不过是在充当廉价的劳力,师傅传授给学徒的只是制作技法,而无暇顾及艺术精神。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以教皇为代表的宗教机构和以美蒂奇家族为代表的贵族宫廷为工匠们提供了进一步发展的有利环境,为工匠向艺术家的转变奠定了基础。教皇宗教机构为了转变中世纪黑暗时期的统治形象来适应时展的潮流,需要运用绘画、建筑等表达方式重塑宗教氛围,宣传宗教的影响力以巩固自己的地位。而贵族宫廷则更向往世俗生活,他们将资助艺术看作是附庸风雅的表现,同时也是金钱和地位的象征。有了这两方面的支持,匠人的地位也有了很大的提升。宗教机构和宫廷贵族为了达到各自的目的给了匠人很大一部分资金资助,有了资金资助的匠人逐渐摆脱贫困,不必再为最基本的衣食住行发愁,在相对宽裕的生活环境中有独立时间和想象空间发挥自己的个性,展现自己的才能,将自己的所见所感通过艺术作品表达出来。
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和匠人技艺水平的日益提高,他们逐渐不满于自身的工作目前状况,对固有的创作模式开始厌烦,希望以新的创作策略打破常规。通过不停地探索和尝试,加上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理论的熏陶和指引,匠人们开始在绘画等艺术形式中表现自己的个性,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这与作坊时代无可奈何的千篇一律形成鲜明的对比,匠人在人本主义的影响下体会到了自身作为独立个体的非凡作用和社会价值,他们将思想、情感、精神和灵魂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这也是匠人和艺术家最大的区别,伟大的艺术家时代在文艺复兴运动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到来了。
2 “工匠”与“艺术家”的联系与区别
工匠和艺术家的关系就好比是金字塔塔基和塔顶的关系,没有经历工匠的阶段很难成为艺术家,当然工匠在多数,艺术家在少数,想从工匠升级为艺术家这中间需要勤奋的练习、个性的发扬、情感的表达、艰辛的探索和勇敢的创新。
(1)工匠在重复复制,艺术家在创新求变。工匠追求客观的数量,在于横向的广度;艺术家追求质量,在于纵向的高度。工匠的心态在于求稳,艺术家的心态在于求变,所有伟大的艺术品都是不可复制的独一无二,它是艺术家情感和智慧的结晶,甚至有着划时代的作用,而它千篇一律的复制品几乎毫无价值。一个人的书法技艺即使逼真到克隆的地步也只能称为匠人,而不能称为艺术家,因为他还没有形成“工匠”与“艺术家”辨析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自己的风格自成一家,没有对艺术发展变革产生新的贡献。虽这样说,但工匠的作品亦有他们应有的用途,用于满足世俗化的物质需求和大众平民的精神需要,工匠和大家的作品虽然水平不

一、但都在发挥着它们应有的作用。

(2)工匠追求技艺策略,艺术家追求情感精神。工匠学习技艺在于获取物质利益满足生活水平,工匠喜欢比较技术水平的高下,沉浸于已取得的成绩之中。而当工匠不满足于目前状况,不窃喜于小巧小技而有新的追求目标时,他就离艺术家更近了一步。艺术家不沉浸于浮华的荣誉和功利,他们追求的是精神的寄托和情感的表达,通过作品载体反映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们的创作不只是高超的技法,还有生动的灵性在里面。艺术家对自己设定的目标比较高远,并为此做不断的努力和尝试,具有为艺术而献身的精神。
(3)工匠在技术层面,艺术家在理论层面。工匠的工作就是技术实践活动,他们虽然技艺纯熟经验丰富,但还没从经验上升到理论。艺术家则在技术实践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理论观点,领悟出艺术实践的道理和规律,深谙艺术的基本精神,善于运用艺术之道体会人生的作用和社会的价值。通过理论研究更好地指导自己的艺术创作活动,并通过艺术创作和实践活动引领时风和潮流。时代前进方向需要先进理论的指引,正如马列主义给中国社会带来变革一样,艺术风格、艺术流派和艺术思潮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艺术的变迁。
(4)工匠知识储备较单一,艺术家学识修养较丰富。工匠只需要技术手法熟练到家就可以,拥有一技之长就能满足自己和他人的需求,正所谓“一招鲜,吃遍天”。而艺术家需要的不仅是天分和本专业的知识技法,他们还需要了解其他学科的知识,比如哲学、政治、史学、自然科学等,这也使他们能够触类旁通、融会贯通,集诸家之精华,创作出优秀和伟大的作品来。成为一位优秀的艺术家还需具有高尚的品德和修养,具有敏锐的感受力、丰富的情感和生动的想象力,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卓越的创造力,具有勇敢的胆识和长远的眼光,具有丰富的社会实践体验。
叶廷芳在《艺术家与匠人》一文中提到了中国的师徒传授制度和“匠文化”,这和西方匠人的存活背景有相似之处。学徒在师傅的指导下小心翼翼按图索骥、照章办事,加上古代中国社会固有的封建性和保守性,禁锢了很多学习青年的思想和天性,就像流水把有棱有角各不相同的石块都打磨成了圆的一样,从而导致了千篇一律的重复,这就形成了中国古代的“匠文化”,也造成了普遍的“匠人心态”:“创造意识薄弱,习惯于承袭论文导读:
前人,仿效他人,重复自己;不敢超越,不敢反叛,从而窒息了自己的创造灵气,而增添了创作中的匠气。”[1]匠人没有什么不好,可怕的是没有创新的勇气和自己的梦想,总是受固定模式的禁锢和他人的摆布。我们需要的是目标和追求,有目标才有动力,有追求才有方向。只有这样文化艺术才会发展,一个民族才有进步。
研究匠人与艺术家毫无任何贬损奉承之意,只是从客观的角度运用对比研究的策略寻求匠人与艺术家的内在实质。工匠与艺术家本无高低贵贱之分,从来都是两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主体,“艺术家需要追求工匠的精湛,工匠需要有一些艺术家的品质。”[2]一个优秀工匠的练成是不易的,需要扎扎实实练好基本功并达到技艺的纯熟,拥有丰富的经验。而任何优秀艺术家的养成都必须经历工匠的勤奋刻苦阶段,并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敢于突破传统的束缚,勇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声,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求变。“大师是辉煌的里程碑,匠人是可贵的铺路石。世界是五光十色的,需要大师也需要匠人,正如需要将军也需要士兵。”[3]
参考文献:
[1] 叶廷芳.艺术家与匠人[N].文汇报,2007-1-2.
[2] 廖雪林.论工匠与艺术家的异同[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10).
[3] 梁衡.匠人与大师[J].当代贵州,2006(1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