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基于知识管理SECI模型教师学习共同体构建研究-学生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415 浏览:13048
论文导读:的路径上,很多成员在进行联络时要通过他们才能与其他人发生互动。这些成员是该群组网络中拥有很高控制能力和终结性的重要人物,起到了意见领袖的作用。而14、6、13等人的中间中心度值为0,说明他们不能控制该群组中的任何成员,处于网络的边缘。再者,该Blog群组的中间中心度为18.16%,说明该Blog群组的性适中,信息分布较
[摘 要] 文章以福州某中学英语组教师的Blog群组为研究对象,运用UCINET和NETDRAW网络分析软件,呈现群组内教师们的互动情况,分析群组内信息交流和人际互动等特征。基于知识管理SECI模型,从愿景、环境、资源以及机制等四个角度,提出了在Blog群组中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建设构想,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关键词] Blog群组; SECI循环; 学习共同体
[] A

一、研究背景

作为一种开放的、低壁垒的交流媒体,Blog给广大一线中小学教师提供了一个网上学习、生活的平台。教师以Blog为媒介,用文字、多媒体等方式,将自己日常的生活感悟、教学心得、教案设计、课堂实录、研究成果、课件等上传发表,形成属于自己的资源积淀,构建了一个彼此交流和共享思维火花的教育信息化生命环境。目前,典型的Blog 群有上海师范大学的“东行记” 、苏州教育博客、海盐教师博客以及广州的天河部落等。这些Blog 群成为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的新平台。

二、研究过程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福州某中学教师自主发展管理平台上英语组教师的Blog群为研究对象。该群共有26名成员,其中一名(成员1)是该群组的负责人。

(二)研究方法

本文利用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和NETDRAW,每位博主就是一个节点,成员间的访问及留言作为该Blog群成员链接的依据,以该Blog群组中的26位成员的互动情况作为研究内容,通过分析矩阵、绘制社群图、计算相关参数、分析Blog群组中社会网络的各种指标,描述该Blog群组间的社会网络构成情况,以期找出群组间互动关系,形成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良性互动源于:论文格式要求www.7ctime.com
的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

(三)数据收集

本研究的关系数据集合包括:
1. 该Blog群组中成员的真实姓名、性别、身份属性等。但由于涉及到个人隐私问题,故本文用序列号代替真实姓名。
2. 该Blog群组中数据的特征值,即关系方向、关系强度等。采用非二值矩阵来收集和存储关系方向和强度,其中矩阵中的数值表示为两个行动者之间的关系强度,且规定矩阵中的“行”为行动的发送者,“列”为关系接受者。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Blog群组基本属性

1. 社群图

应用NETDRAW软件,将英语Blog群组的交互情况生成互动网络社群图(如图1所示)。

2. Blog群组基本属性值

从表1可以看出:
(1)该校英语组教师的Blog群组有26名成员,形成了258个链接对。该社群网络中每个节点平均拥有9.92 个连结;
(2)该社群网络中1

7.86%的关系是互惠性关系,即双向交互程度不足;

(3)该社群网络聚类系数比较高,为0.864,说明存在小群体(如凝聚子群)的可能性很大;
(4)该社群图表明有25名成员参与了互动,存在一个孤立节点,即编号为22的成员,他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没有与其他任何人联系过,处于网络的边缘。

(二) Blog群组密度

梅优和勒认为,实际能够发现的最大密度值是0.5。因为在网络交互中,个人能用于维持某些关系的时间是有限的,而实际投入到维持某个关系的时间更加有限,并且随着接触人数的增加,每个人投入的时间就更少。而通过对该英语Blog群组网络密度的测量,网络密度达0.3908,表明该Blog群体中成员的交互比较频繁,信息流通顺畅,合作有效。在学校教学工作中该群组的工作绩效实际上也较为优秀。
同时,为了分析成员1(Blog群组的负责人)的参与对整个群体交往的影响,本文在社区矩阵中把成员1删除掉,再分析整个群体的密度。其中发现Blog群组负责人的加入使得群体交互密度提高了5个百分点,说明了群组负责人加入增加了群组成员交流的机会,促进群组互动的频率,提高了该群组的团体工作绩效。

(三)Blog群组中心性

1. 点度中心度

在基于Blog群体的交互过程中,某一成员对其他成员的关注与响应,作为该成员的节点入度(Indegree)。其他成员对该成员的关注与响应,称为该成员的节点出度(Outdegree)。一名成员的节点入度与节点出度之和,即该成员的点度中心度的值。
从图2可以看出,该Blog群组成员2在整个群组互动过程中,点入度高于点出度,说明其博文吸引了最多的成员响应,是整个互动群组中的意见领袖,主导着学习进程。而成员1(群组负责人)的点出度高于点入度,是最积极响应其他成员的参与者,说明他可能出于激发其他群组成员的兴趣需要,在该Blog群组中跟其他成员有主动的联系。另外成员23、25、8、17等也都有非常高的点度中心度,他们都居于中心位置,对群体间的信息传播有很大的影响。他们不仅在群组资源共享互动中贡献最大,还拉动了该群组互动的积极性。

2. 中间中心度

中间中心度是测量Blog成员对资源控制程度的结构参数。其中图3可以看出,Blog群组成员2、25以及群组负责人成员1与群组的其他成员相比,都具有较高的中间中心度,说明他们处于这个群组大部分成员网络交流的路径上,很多成员在进行联络时要通过他们才能与其他人发生互动。这些成员是该群组网络中拥有很高控制能力和终结性的重要人物,起到了意见领袖的作用。而14、6、13等人的中间中心度值为0,说明他们不能控制该群组中的任何成员,处于网络的边缘。
再者,该Blog群组的中间中心度为18.16%,说明该Blog群组的性适中,信息分布较为合理。

3. 凝聚子群分析

凝聚子群是Blog成员之间具有相对较强的、直接的、紧密的、经常的或者积极的关系。本研究通过派系方法对该Blog群组的26位成员间相互收发帖子的多少(即节点的点入度和出度)加以分析。由于群组人数不多,故将凝聚子群的最小数目设置为4,即每个小团体至少由4位成员组成,其中的任意两个成员两两相关。从图4可以看出,在13个子群当中,成员2、25、8、23在6个以上子群中均出现,表明他们在整个Blog群组交互过程中,与较多的学习者都发生了较为频繁的交互,并通过Blog群组中帖子的响应关系进行了较多的讨论与交流,是群组的核心人物。而成员1作为负责人只在3个子群中出现,参与程度不多,说明该群组负责人并没有起到引导作用。同时,图5左侧的群组成员并没有出现在任何派系当中,说明这些成员在整个群组交互过程中参与度不足,是交互群组中的边缘人物。
另外,在这13个子群中,第6个小团队的密度最低,为

1.4167;而第11个小团队的密度最高,为

3.75。

由上述研究分析结果可知: (1)由Blog群组互动情况可知,群组负责人即成员1引导着整个群组的互动,使得该Blog群体中成员的交互较为频繁。但负责人在该互动群组中出现了 “在舞台边缘进行指导”的特征。显然,这样的引导是远远不足的。该负责人应明确自己责任,充分发挥专家型教师的作用,通过对教育问题的敏锐性和洞察力来指导Blog群组其他成员进行更深层次的互动。
(2)群组中较为积极活跃的成员23、25、8等作为熟手型教师在整个群组互动中是中坚力量,他们充分发挥“经纪人”的作用,合理调节和控制Blog群组中的信息分布,使得该群组的信息流通较为顺畅,促进了教学合作的有效性。
论文导读:
(3)该Blog群组还存在个别的旁观者、静默者,参与积极性不高,多以新手型教师居多。他们具有较强的教学动机,但更多的是以自我为中心,关注外界对其教学成功与否的评价,而对教育的认识还不深刻,对教育的情感不稳定,教学技巧的掌握也还不熟练,故无法就一些教学问题与其他教师展开深入探讨与互动。
(4)该Blog群组互动缺少相应的管理制度,致使该群组的探讨互动还处于较为混乱、无秩序的凌乱状态。Blog内容出现重复现象,致使无法形成较为清晰明确的教学思路,满足不了教师们共同发展的需求。

四、信息技术环境中教师

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策略
教师学习共同体是以教师为主体,基于教师的共同愿景目标,通过建立一个合作关系来相互学习、共同提高、解决问题。构建有效的教师学习共同体,了解其构成要素是重中之重。构成要素是学习共同体建设的骨髓,支撑起整个学习共同体的发展。本研究基于知识管理SECI模型结构,从环境、愿景、资源以及机制等四个角度来分析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成。

(一)基于知识管理SECI模型构建交互环境

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与竹内弘高提出的SECI模型进入教育者的研究视野, 它衍生了“教育知识管理”、“教师知识创新”等新概念,认为教师应当在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两方面促进专业发展。这就是知识转换的SECI 过程,也就是知识转换四模式的依次交替: 社会化(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外在化(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组合化(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和内在化(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3]这四个转化模式分别在原创场、对话场、系统场和演练场等四种场类型中一一进行。每一种场类型支持一种知识转换模式,并为知识螺旋上升过程的具体阶段提供平台。
这一理论说明了意会知识与明晰知识不断地互动, 经由共同化、表出化、联结化、内在化等四种知识转换模式, 并透过个人、群体、组织等不同的层次逐渐扩散,形成了“知识螺旋”, 以促成知识的扩散、嵌入与累积。[4]
为促进教师Blog群组互动,基于知识管理SECI模型,本研究将知识转换划分为四个阶段(如图6所示):

1. 隐—隐性知识间的转化

Blog群组交互的情境化阶段即隐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某成员在Blog群组中分享经验,其他群组成员通过观察、模仿及实践等方式共享经验及情感,转而创造新的隐性知识。Blog群组交互学习过程的情境化阶段主要可以由群组中专家型教师来推荐文章或者较为优秀的课堂实例,这样更容易被Blog群组中的成员所吸收,从而无形之中吸收相关隐性知识。

2. 隐—显性知识间的转化

Blog群组交互的表达交流阶段即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将隐性知识表达成显性概源于:论文格式范文www.7ctime.com
念的过程,是个体知识转化为组织知识的预备阶段。群组成员通过比喻、假设、演绎、归纳、对话等方式完成知识的外在化阶段。该中学Blog群组成员中,1、10、23的点出度均大于点入度,表明这些成员在该阶段较迁移阶段更为活跃,他们更倾向于对某教学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思考,并乐于与其他群组成员展开探讨,此时这些成员的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

3. 显—显性知识间的转化

Blog群组交互的系统整理阶段即显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把外在化产生的概念转化为一个知识系统。它可以通过群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把不同的显性知识结合起来整合成系统化显性知识, 包括研究论文、教学案例、电子教学档案、课件等。通过Blog平台上的探讨与交流来传递知识,并把已获得的信息和知识进行排序、增减、分类、综合。在上述研究中的第11凝聚子群的交互最为频繁,密度最大,有较高的成员参与程度,查阅这个子群讨论过程能够发现他们正在不断地产生新的、更加系统化的认知,将个体知识转化为组织知识。

4. 显—隐性知识间的转化

Blog群组交互的实践体验阶段即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是Blog群组交互的核心。个人通过内化过程不断积累和丰富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当前面三个阶段所获得的知识被内化成个人隐性知识,形成一种共享的心智模式和技术诀窍,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时才会变成有价值的资产。但这样的内化过程并不能直接观察到,它需要通过不断研习某些教学实践中的思维方式、原创作品并配以心得感悟等(如作品展示、实践心得等模块)的表现才能判断。在Blog群组中,需要由群组中有较高控制能力、终结性的“守门人”(如成员1、2、8、25等)带动群组的其他成员进行深层次交流,积极地表达自己的感悟并提出新的观点。
在Blog群组交互环境中,成员可根据群组自身的情况,进入相应的学习阶段,并且不断循环各个阶段,实现自身学习的螺旋上升。摘自:毕业论文答辩流程www.7ctim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