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低碳经济:从政府目标、企业责任到公民行为-设计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2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9975 浏览:134354
论文导读:
【摘要】能源短缺和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人类共同面对的两大主要危机,而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是缓解这两大危机的必然选择。本文以我国目前面临的节能减排的严峻形势为背景,提出必须从政府目标、企业责任到公民行为,全面塑造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我们才能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断迈进。
【关键词】碳排放;气候变化;政府;企业;公民;低碳经济
随着全球工业化步伐的加快和世界经济规模的扩张,能源短缺和气候变化已经成为目前以及未来我们人类共同面对的两大主要危机,而这两个方面都与高碳排放有关。高碳排放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它严重影响了人类环境和自然生态,导致水资源失衡、农业减产、生态系统严重损害,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这种背景下,整个国际社会都开始行动起来,从国际组织到各国政府都纷纷采取了节能减排措施。
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发展低碳经济。在1996年制定“九五”计划时就提出了节能率平均每年为5%,削减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包括温室气体排放量)的目标。2001年制定“十五”规划时,又提出节能和减少主要污染排放10%以上。“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承诺:到2010年确定单位GDP能耗下降20%,主要污染物(包括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10%的目标。而2011年8月31日,国务院印发的“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提出的主要目标是,到2015年,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摘自:毕业论文前言www.7ctime.com
值能耗下降到0.869吨标准煤(按2005年计算),比2010年的1.034吨标准煤下降16%,比2005年的1.276吨标准煤下降32%;“十二五”期间,实现节约能源6.7亿吨标准煤。2015年,全国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控制在2347.6万吨、2086.4万吨,比2010年的2551.7万吨、2267.8万吨分别下降8%;全国氨氮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控制在238.0万吨、2046.2万吨,比2010年的264.4万吨、2273.6万吨分别下降10%。显然,要实现以上目标,迫切需要政府、企业、公民的共同行动。
我国政府为了达到上述节能减排目标,在2007年公布了“节能减排三体系实施方案和办法”,节能减排正式以目标责任制的方式分解给了各级政府。新节能法也明确规定“国家实行节能目标责任制和节能评价考核制度,将节能目标完成情况作为对地方人民政府及其负责人考核评价的内容”。“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更进一步强化了节能减排目标责任。综合来看,政府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基本可以分为排放量控制、促进新型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以及提高资源。这种管住源头的方式在实践中的确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也有很大的局限性。
我国排放量控制的方法是以单位GDP能耗来计算的。这种计算方法的含义在于:要么减少固有的GDP单位能耗;要么推进产业转型和升级,让新增GDP的单位能耗小于固有的GDP能耗指标。这样的制度设计,原意在于让地方政府有动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会有意愿推进节能减排的进程。但是,当经济发展和节能减排不能鱼与熊掌兼得的时候,就会出现牺牲经济发展完成节能减排指标的现象,或者虚增GDP总量来完成指标。今年7月以来,从山西到浙江,各地都对高耗能企业采取了严厉的限电措施,大部分企业每两三天就会被彻底停电一天,许多钢铁企业和化工企业则干脆停产。在限电最严厉的河北省,工厂断电已经不是新闻,有的县城连生活用电都会被周期性切断。这样突击性完成节能减排指标的方法是不能长久和持续的。这样简单迅速地降低碳排放总量,发展所谓低碳经济,而不顾及其他社会目标,将对经济增长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由此也将影响到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在某些地方,虚增GDP来完成节能减排指标也成为一种选择,这样的“书面化”完成任务具有更强的隐蔽性,但是对于节能减排的却没有一点意义。之所以会出现这些现象,在于排放量控制的制度有着很难弥补的制度缺陷。第一,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不同地区节能减排的可能性是不一样的。发达地区有能力和资金来改变产业结构,关闭高耗能企业。但是欠发达地区就很难用同样的方法。在制度设计的时候,又不可能一个地区制定一个政策。即使地区间的节能减排指标有所差异,也能难说这种差异是不是合理和可行的。因此在执行时,就不免出现“上有指标,下有对策”的现象。第二,排放量控制需要以准确的统计数据作为考核的标准,要获得准确无误的数据,监督成本太过庞大。现在的各种数据指标基本以地区自行上报作为考核的基础,在和地方政绩相联系的情况下,存在很大的数字作假的动机。
政府也努力通过促进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来促进节能减排。政府已经认识到了必须改变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发展模式,但是通过使用财政资金补贴来促进新技术发展的方法可能也有极大的误区。技术补贴的含义在经济学上可以简单的解释为该技术到目前为止并没有经济上的竞争性。客观的讲,到目前为止,没有人肯定地知道解决能源和环境问题的技术会是什么,或者应该是什么。对目前的既存某种技术进行补贴,就是对未来可能技术的排除。市场上具有竞争性的多样化选择,有助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些多样性选择往往是后来才证明对未来有用的一些解决方案的种子方案。如果在1895年一个集中计划委员会选用补贴蒸汽机车来推进汽车业的发展(那时这种技术十分有前景),我们可能就看不到现在的汽车业了。政府不会知道什么才是最好的解决方案,因此选定某些技术进行补贴是危险的,这也许不会推进技术创新,反而会使得创新变得更为狭窄和缓慢。技术补贴带来的寻租问题也具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寻租的定义为:借助于政治手段来获得无法在自由市场中通过单纯经济竞争而得到的物质好处和收入。某种技术的拥有者会通过游说(包括贿赂)立法者和监管者来干预市场运行或改变规则,以这样的干预减轻来自竞争对手的压力,并获得对自己有利的市场结果。技术寻租会不断寻求某种技术的正当性,并试图进行广泛的应用,从而会形成一种系统的内在惯性,导致技术锁定和路径依论文导读:排放所淹没。要建立低碳社会,就要把它视为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要从价值理念的层面引导人们从通过大量消费来寻求生活富足感的方式中挣脱出来,引导人们选择及追求简朴生活方式和丰富的精神世界的价值观。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是崇尚节俭,反对奢侈,亲近自然的。其次要让人们对环境的恶化产生足够的危机感。在这样的危机感下,人
赖,阻碍替代技术的发展。提高资源来达成节能减排的目标方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提高包括电力、水、燃气和石油等的能源,另一种是收排放费(把原来免费使用的环境资源变成付费使用)。不管哪种方式,最终结果都是居民的使用费用或者终端产品上涨。上涨的确能带来消费量的下降,但是在环境和气候都无法产权化,也不可能隔离的情况下,这样做法的内在逻辑是歧视和不公平的。用作为信号也许能建立起低碳经济,但是不会建立起低碳社会。
消费经济以“消费越多越幸福”为基本信条,认为消费量的增加将会带来更多的个人效用。在消费社会里面,人们用消费的区别来展示自己的社会地位。要从消费经济和消费社会转向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不仅仅是能源资源使用技术问题:改变现有能源结构,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也不仅仅是设计鼓励技术创新的经济政策和制度。经济系统内部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变革可能提高单位经济产品的能效,降低单位经济产品的能耗和排放,但是只要不改变人们关于消费的理念,总能耗、总排放的趋势仍将是持续增加的。中国正处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截至2009年,中国的城镇化水平已达到46.5%左右,预计2014年超过50%,2023年超过60%。任何的技术进步带来的减排都很难不被快速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带来的能源消耗和排放所淹没。
要建立低碳社会,就要把它视为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要从价值理念的层面引导人们从通过大量消费来寻求生活富足感的方式中挣脱出来,引导人们选择及追求简朴生活方式和丰富的精神世界的价值观。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是崇尚节俭,反对奢侈,亲近自然的。其次要让人们对环境的恶化产生足够的危机感。在这样的危机感下,人们才会有动力进行“低碳消费”。每一个企业的产品和服务,都会有终极消费者,消费者选择本身也是一个压力机制。通过这样的消费选择权,才能对生产行为产生持续的强大的影响。在对人们进行“低碳消费”的行为塑造中,需要更多的使用激励性手段,而不能使用惩罚性手段。例如,阶梯电价就是惩罚性手段,它的含义是用电多就进行“罚款”。如果根据前6个月的平均用电量制订用电标准,如果低于这个标准,就进行奖励,这样的做法则是激励性手段。行为科学已经证明了,只有使用激励性强化,塑造出来的行为才更为持续和长久。
当低碳经济只是政府目标的时候,社会的转型和总量排放控制是非常困难的。而当低碳社会和绿色经济成为每个企业的社会责任和每个公民的行为目标的时候,当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成为每个企业和公民的自觉行动的时候,我们才能向着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断地推进。
作者简介:周翔,男,湖北经济学院国际贸易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跨国投资源于:大学生论文www.7ctime.com
与企业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