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多学科视角下败问题研究综述及评析-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6357 浏览:70478
论文导读:领域的制度现象。腐败活动源于特定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彻底的败应该是一场长期的、全面的制度性努力,即通过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的制度变迁或制度创新,改变腐败活动的成本收益状况,把腐败活动的私人总收益降低到最小,并把惩治腐败的社会总损失降低到最小。

2.4倪星在2004年出版了《腐败与败的经济学研究

摘 要:对腐败问题的研究日益成为一门显学,分析探讨腐败的本质及成因、预测评估、预防治理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纷繁复杂。本文从经济学、政治学、政策学、社会学等学科的视角作综述、评析。
关键词:研究综述多学科视角败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关于腐败问题的研究日益成为一种显学,相关研究文献迅速积累。人文社会科学体系中的经济学、政治学、行政学、政策学、社会学、法学、心理学等学科,关涉腐败问题的研究成果纷繁复杂,很有必要作相关梳理、评析。

1.从政治学视角研究腐败及其预防

从政治学的角度来看,腐败是公共行政权力在政治、思想、行为上的衰败、腐朽、堕落①,即公共行政权力人在政治、思想、行为上的追求与公共行政权力目标、公共道德和法律相悖,这也是腐败所共有的一个特征。政治学的研究取向主要是权力及其监督的角度。
1.1王沪宁在1990年编译的《腐败与败——当代国外腐败问题研究》一书比较系统、全面地介绍了国外关于腐败的各种理论流派、思想观点和政策主张,极大地启迪了国人的思维。同年,王沪宁出版的摘自:毕业论文翻译www.7ctime.com
《败——中国的实验》,是国内第一部具有学术性的败专著。
1.2何增科在1995年出版了《政治之癌——发展中国家腐败问题研究》,在书中,作者从政治经济体制的角度解释了腐败的成因。
1.32002年何增科又出版了《新论——转型期中国腐败问题研究》一书,以新制度主义、治理与善治、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等国际社会科学前治理论和分析框架对中国转型期腐败和败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但是作者也同时指出,制度主义的研究范式有其固有的研究盲目。制度主义理论中“经济人”的理性计算不能解释人的全部动机,同时,应该避免“制度万能”的极端倾向。
1.4莫吉武从系统论的角度分析了中国的政治监督,指出了中国政治监督不能有效防止腐败的原因。在众多的监督形式中,只有自上而下的监督才是最实际的,其他的监督都有虚置的倾向,而且专门的监督机构受制于监督客体,难以发挥作用②。
1.5林喆的《权力腐败与权力制约》重点研究了权力本身,勾勒出权力与需要、资源分配、市场经济、行政管理、文化传统、权力与权利义务等现象之间关系的基本轮廓,提示出权力的本质、权力腐败的根源以及败的途径③。
1.6郑又贤认为的核心问题是规范权力运行,防止权力腐败。当前预防权力腐败的主要难题一是难以实现权力运行主体同权力所有主体的良性互动;二是难以阻止和杜绝“亚腐败”的蔓延④;三是难以合理规范可操作的各种“自由裁量权”的幅度。
1.7刘曙光的《权力为什么会导致腐败》认为公共行政权力机关的直接自利、公共职能的大范围垄断和权力运行过程的高度封闭是自然经济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行政权力必然走向腐败的三个基本条件。

2.从经济学视角研究腐败成因及其治理

用经济学理论模型分析腐败的成因及其预防和治理措施有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研究视角,这一类研究成果也是最多的。国内学者的研究则更多地是在引用这些理论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近些年来国内学者从这一视角的研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成果主要包括:
2.1郑利平对腐败的经济学分析较有代表性,其基本理论观点为:有腐败可能性的人是否选择腐败取决于其腐败的成本和收益的对比,而腐败收益和腐败成本取决于败制度建设的投入量即制度成本。败制度建设通过影响社会上所在的租金而影响腐败的收益,通过提高惩罚力度和被发现的概率而影响腐败成本⑤。
2.2其他一些学者在借鉴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结合管制理论、治理与善治理论、经济博弈理论、组织行为理论对腐败原因进行了分析。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的胡鞍钢教授认为政府管制太多是滋生大面积腐败现象的原因,防止腐败必须削弱政府与商业之间的关系。
2.3邹薇在《腐败的经济学分析及其治理》中指出腐败既是一种特殊的经济现象,同时也一个涉及诸多领域的制度现象。腐败活动源于特定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彻底的败应该是一场长期的、全面的制度性努力,即通过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的制度变迁或制度创新,改变腐败活动的成本收益状况,把腐败活动的私人总收益降低到最小,并把惩治腐败的社会总损失降低到最小。
2.4倪星在2004年出版了《腐败与败的经济学研究》,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了中国的腐败状况。该书对转型期中国的腐败状况进行了主观和客观的测量,对腐败的效应和败策略进行经济学考量,是用经济学分析框架研究中国转型时期腐败问题的优秀成果。

3.从社会学与政策学的视角研究腐败问题

用社会学的分析工具探讨腐败的成因、预防和治理是一种常规的研究路径,在这方面也形成了许多代表性的理论成果。随着政策科学的发展,近些年来有一些学者从政策学的视角来研究腐败,亦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3.1Ting Gong(宫婷)1994年出版了《当代中国腐败的政治学——一个政策结果的分析》,从政策分析的视角探讨当代中国的腐败问题。她认为中国腐败发生的原因是有意政策的无意结果。同时还指出了当代中国的政策的漏洞和不足之处并提出了败的政策建议。但是,由于对腐败状况的经验研究缺乏详细的资料,难以有效评价中国各个阶段、时期的腐败程度。同时,由于成书较早,无法对当代中国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的腐败状况进行研究。
3.2北京大学的研究课题《廉政政策分析》,从廉政政策的角度分析了败的问题。在本项研究课题中,学者们指出,当前我国的廉政政策有一个很大的价值转变,这主要表现为第一、从应急式治理模式到规划式治理模式的转变,这标志着我国的败工作在指导理念上更加成熟和完善,这也是依法治国理念在实践层面的具体体现;第二、从治标为主的治理模式到标本兼治的治理模式,说明我国的败从治理更加注重系统性,着力将败工作与提高政府效能有机结合起来;第三、从集中治理模式到日常治理模式,标志着败工作的常规化;第四、从事后惩处的治理模式到事前预防的治理模式,这表明败工作更加注重实际的成效⑥。摘自:本科毕业论文范文www.7ctim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