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跨文化视角下构建多元化旅游德语教学模式-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2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2038 浏览:47604
论文导读:的转换行为,还受到交际双方不同文化中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尤其在涉外旅游中,外国游客和涉外旅游从业者作为特定场景下跨文化对话中的主体,分别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继承着不同的人文精神,具有不同的认知模式,通过不同的渠道认知世界,这就决定了他们对自然、人类社会的观察视角不同;不同的语言、年龄、职业、习惯、信仰、情
摘要: 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以听说为主的交际能力已不能满足涉外旅游行业的从业要求,了解跨文化差异,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从事此行业必不可缺的职业素养。本文从跨文化的视角出发,立足旅游行业的人才培养,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如何构建多元化旅游德语教学模式。
关键词: 跨文化视解旅游德语多元化教学模式

一、文化与语言

《周易》上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代表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它不仅是一种社会现象,还是一种历史现象,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是涉及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各个方面的综合。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重要的表现方式,而文化支配着语言,文化底蕴、文化特色的不同造成了语言的差异。文化与语言是不可分割的,语言学习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人们能够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了解文化、获取文化。

二、旅游与文化

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是旅游者的出发点和归结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旅游业之所以具有吸引力是因为本民族、本地区传统文化的底蕴,其特色反映的是本民族、本地区独有的精神内涵。旅游本身也是一种文化活动,是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相互交流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不同文化相互碰撞、不同文化思想相互交流,这当然不仅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简单的转换行为,还受到交际双方不同文化中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尤其在涉外旅游中,外国游客和涉外旅游从业者作为特定场景下跨文化对话中的主体,分别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继承着不同的人文精神,具有不同的认知模式,通过不同的渠道认知世界,这就决定了他们对自然、人类社会的观察视角不同;不同的语言、年龄、职业、习惯、信仰、情趣等,都会使得他们对旅游文化的接受和理解有所不同。在旅游活动中,涉外旅游从业者即使可以流利地用外语表达,也可能因为文化背景知识的欠缺,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影响人们对不同事物的理解,如果处理不当,甚至会产生误解和矛盾,影响外国游客的旅游活动和涉外旅游从业者的工作效果。因此,涉外旅游从业者作为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代表,在其职业素质当中,除了要具备扎实的外语语言基础外,还应有娴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向游客提供令人满意的旅游产品。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种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与人交往的能力,是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语言交际能力,包括目的语语言能力和跨文化意识,是文化能力和交际能力的有机结合。那么如何培养跨职称论文范文www.7ctime.com
文化交际能力呢?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由于文化与语言的差异,他们无法顺畅地与目的语使用者进行交流,这种交流的困难最先来自于语言交流的障碍,也就是外语学习者的语言能力,这当然也是文化交际能力的前提。随着外语学习者语言能力水平的提高,才能逐渐跨越文化障碍,缩小与目的语使用者之间的文化差异,达到文化交际的目的。这是在学习过程中跨文化交际的理想进程,然而在具体的跨文化交际情境下,外语学习者之前直接学习到的关于目的语语言、文化的客观知识,有时并不能完全帮助其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因为实际的跨文化交际情境比那些概念化、公式化的文化知识复杂得多,不能简单地套用,而是需要进行主观地感知和灵活地运用,也就是需要具备跨文化的思维和意识。只有把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才可能达到社会语言学家D.Hymes(1972)提出的交际能力中四个参数——可能性、可行性、合适性、表现互作用的理想状态,知道什么人在什么场合、什么时间用什么方式讲和不讲什么话,即根据话题、语境和文化背景的不同讲出恰当又得体的话,这也正是涉外旅游从业者所应具备的重要能力。因此旅游德语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德语语言能力,更要在教学与实践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当前旅游德语课程的教学模式

旅游德语课程在整个涉外旅游德语从业者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尤显重要。目前全国开设德语专业的学校有一百余所,其中本科院校74所,其专业方向多为德语文学、德语语言学、跨文化交际等,除了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以外,只有个别高职类院校开设旅游德语课程。虽然各院校采用的教材不同,兼具地区旅游特点,但都以培养学生的德语语言应用能力为目标,对于文化现象往往是点播式一带而过,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的讲解,忽视了文化的输入和母语文化的干扰。目前在旅游德语课程的教学实践中较为常用的教学模式是以下三种。

1.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是在吸取了直接法和听说法优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重视口语教学和语言结构的教学,重视语义、语境和情景,相信行为主义理论,强调语言的准确和语法的作用,重视词汇的选择,强调语言结构与句子的结合。在旅游德语课上,特定情境的创设能够帮助学生将德语语言的应用和场景结合起来,有助于理解、掌握所学的词汇、句型。虽然情景教学法对学生听说能力的提高很有帮助,但是旅游德语课程与中国传统文化、自然景观、历史景观密切联系,在教学中只允许使用目的语(德语),不利于学生对语言材料的彻底理解。

2.交际型教学法

交际型教学法源于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的交际能力概念。他强调,语言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习者的语言交际能力。交际法以语言的表意功能为纲,弥补了传统教学法在教学中只偏重语言形式,而忽视交际功能的缺陷,提倡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调动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这种模式中,课堂的语言材料和活动往往是真实的,以反映真实的生活情景和需要,力求使教学活动交际化。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决策者、指导者、组织者,比以往各种教学法更加强调教师作为促发者,促进教学过程交际化的作用,但是它强调外语的流利程度先于准确性,对不影响交际的语言错误置之不理,这样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语言水平和影响教师对整个课堂的把握。

3.任务型教学法

任务型教学法是在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强调“在做中学”的语言教学方法,是交际教学法的发展,以计划和操作某项任务为其中心内容。这种教学方法强调语言学习是获取技能的过程,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强调有目的地进论文导读:
行交际和意义表达,鼓励学生多开口;强调语言学习活动及其任务具有生活现实性,教学活动和任务遵照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原则。在此模式下,教师是任务的设计者、组织者、咨询者、鼓励者和学习活动的协助者,学生主要是任务的参与者和探索者。学生在完成任务时是为了交际而运用语言,不是单纯为了学习语言的用法而运用语言,有助于培养在真实环境中运用语言的综合能力。但在旅游德语课程中实施该方法时会遇到一些问题:如哪些教学内容适合使用该方法,怎样更合理地安排学生的讲解与演练,怎样更综合、客观地评估成绩等,这些问题有待做进一步研究。以上三种教学模式都体现了主体性的价值取向,将学生“要我学”的主观看法变为“我要学”,突出了学生的选择权,与以“教师讲,学生听”为特点、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更利于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在教学实践中教学效果也不错。而笔者认为旅游德语课是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课程,学生特点、教学内容、教学资源都有所不同,不应该机械模仿或拘泥于某种教学模式,而应该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在以上三种教学模式中均强调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而忽视了文化的输入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从事涉外旅游行业的人要具备对跨文化的差异很强的敏感性。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把德语语言特定文化因素的内涵揭示给学生,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了解和积累德语的言语表达规律、模式及特征,使他们顺利逾越两种截然不同文化差异的障碍,提高语言的转换能力,从而具备良好的从业资格。

五、构建多元化旅游德语的教学模式

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不仅体现在语法、词汇上,而且涉及语用失误、信息处理不当,因此在旅游德语教学模式的改革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还具有实际意义,更对传播中国文化、保护中国文化、融合中外文化、消除文化差异、避免文化冲突等方面起着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旅游德语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要求课堂教学环节与实践教学环节有效结合,因此要对课堂教学模式和实践教学模式进行调整和改革,构建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1.课堂教学模式

(1)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交际能力包括文化的学习和文化知识的实践能力。首先课堂教学不仅是语法、词汇的学习,而且是一个文化学习的情景,在此情景下帮助学生了解或掌握那些目的语民族的文化事实、文化知识,如其历史发展、社会制度、风俗习惯、礼仪禁忌等。这些文化知识的传播和导入不应该是讲解式的。如何将所掌握的文化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同样也是课堂教学所必需兼顾的问题。我们要通过以课堂教学为主、以专题讲座、学科竞赛等为补充的多种教学形式使学生亲历文化境况、遭遇文化尴尬、感受文化冲击,从中培养在复杂多变的文化境况中的文化探究能力、协商沟通能力、交际能力消除文化障碍、解除文化尴尬。
旅游德语的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每个章节各具特色,教师和学生的特点不一,正所谓教无定法,任何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都很难达到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师根据自身优势,了解学生的特点,分析各个教学内容,用创造性、艺术性的思维,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反复实践,构建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并将跨文化意识潜移默化。如在“机场接团”一章中,在指导学生学习、掌握此任务中各交际意向下的惯用表达方式后,可以采取交际法,设定情景,要求学生以角色表演的形式学习和练习该中国论文中心www.7ctime.com
任务中的交际表达方式,同时在设定模拟场景时需要引导学生对所接待的旅行团,也就是交际对象做深刻而透彻的分析,了解对方的社会角色及角色期待,如民间旅行团和政府、公司的参观考察团会有怎样的区别,以此确定在完成接团任务过程中语言的风格;又如在谈论日程安排的场景中,可以采取任务法,每组同学得到不同的任务,即接待不同的旅行团:德国18岁以下的青少年团、中学教师团、老年团等等,要求各组同学根据接团情况,考虑其年龄因素、文化背景、兴趣取向等,设计不同的旅游线路,并通过独立讲解的方式进行展示,由教师和其他同学对其旅游线路进行评价,以此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领悟能力和分析能力,减轻不同文化环境中可能的挫败感。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德语语言应用能力,更可以使学生亲身体会到在跨文化旅游服务接触中,提供优质服务的前提是考虑服务对象的特征和要求。
除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德语应用能力和交际技能之外,还应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文化差异,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将主观的、无形的、隐藏的跨文化特质变为学生习惯性的思维。教师应该把对文化知识传播式的讲解变为水滴石穿的渗透性教学。在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引导学生思考所看到、听到的、经历的现象,看能否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并分析这些文化现象在中国文化和德语国家文化中的相似点和区别点。比如在中国传统节日上,可以将对风俗习惯的现象观察和描述作为切入点,采取自主式的学习方法,通过阅读、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从中西方文化价值观上探询其根源,使学生在文化比较中感受到乐趣,做好文化知识的积累,继而养成探究文化的习惯,培养其形成文化比较的意识,最终在交际能力的培养中从量变达到质变。
(2)多元化的教材
从教材的选择到课堂教学的实施,各个环节都要注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目前国内旅游德语的教材屈指可数,使用最多的是旅游教育出版社的《德语旅游口语教程》,该教材非常注重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但其中北京著名景点的导游词略显陈旧,而且从中国人的视角出发,未能体现文化差异下的不同视角,因此笔者建议不限于一本教材,不限于国内教材,而要加大教材中文化的分量,其中既包括德语国家文化,又包括中国文化,尤其是针对目前许多大学生忽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象,要多参阅德语国家关于中国旅游的书籍或浏览相关网站信息,了解德国人眼中的中国,以跨文化的视角来对待每一节课,每一个教学内容,根据文化的层次性和文化渗透的难易度设定教学内容的先后顺序。同时教学内容的选择也要“与时俱进”。任何书籍出版的速度与中国的发展速度是不可比的,许多自然景观、历史景点、文化看点的被关注度也在发生变化,许多教材中没有出现的内容也许已经成为旅游的热点,对于此类内容需要论文导读:式的探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有效地提高德语语言应用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导游景点的讲解技巧,扩展其人文知识,提高其计算机、网络的运用能力。同时,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激发自我展示﹑自我评估的意识,尤其提高对跨文化的敏感性、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适当的调适能力,从而
教师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时时的关注和补充,以此保证教材、教学内容的“新鲜度”,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和跨文化意识。
(3)多元化的教学手段
在旅游德语的课堂教学中要体现现代性。教师的文化素养、文化敏感性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但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往往使学生产生疲倦感,因此需要借助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建立导游模拟工作室,让学生们不出校门做导游,利用校园网开设网络课程,充分利用学生们对网络的兴趣促进旅游德语的教学。通过多媒体、网络课程、模拟实验室等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将旅游德语课程的实用性、文化性和趣味性结合起来,将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德语综合应用能力的任务化整为零,使多媒体课堂、网络课程、模拟工作室等先进的教学手段成为德语语言知识、文化知识学习,综合能力训练的平台。(4)多元化的考核方式
改变传统考核方式,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方式,重视过程考核。旅游德语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德语综合应用能力,因此只有通过过程性的多元化的方式才能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客观的评价。如,可以观察、记录学生在日常讨论、角色扮演、报告陈述、团队合作、实践、实习、专业技能考试中的表现,取消静态的一次性考试,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对各个学习阶段进行阶段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2.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模式

(1)实践安排
要充分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切合实际安排实践课时。鉴于旅游德语课程的实用性特点,建议尽量为每个教学内容都安排实践环节,实践方式不拘泥于课堂模拟。如果集体实地教学有难度,那么可通过学生自主拍摄视频短片的形式进行实践和考查;根据当地气候特点安排实践活动;实地景点教学中可以寻找德语国家自助游游客,主动要求为其讲解等;争取为学生找到实习基地或个别实习岗位,采取全程跟团或者景点跟团的方式让学生体验实际工作环节,学会突发性事件的处理方法,另外课堂教学应根据实践、源于:论文例文www.7ctime.com
实习的时间灵活调整。
(2)实践考查
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的考查,实行全方位、多方面、多渠道的考查。教师、所跟团的专业导游、实践、实习中的德语国家游客均可以成为“考官”,考查学生的人文知识结合水平、讲解流畅程度、自我展示能力、语言运用能力、突发事件处理能力等。在这种多元化的考查中,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的人群,注意服务个体的差异,也就是每个游客的差异,因为即使来自同一个国家甚至同一个团的游客,也同样具有复杂性和交际背景的多元性,其思维方式也是多元的,德语导游的学生,必须有相应的随机意识,根据游客的不同灵活转换身份,以适应变化达到适合交际的目的。
四、结语
教学实践表明,对构建多元化旅游德语教学模式的探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有效地提高德语语言应用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导游景点的讲解技巧,扩展其人文知识,提高其计算机、网络的运用能力。同时,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激发自我展示﹑自我评估的意识,尤其提高对跨文化的敏感性、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适当的调适能力,从而提高跨文化沟通能力,从整体上提升了综合素质。
构建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旅游德语教学模式是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标的关键因素,在跨文化的视角下构建多元化旅游德语教学模式,是减小在校学习和就业要求之间的差距的必要措施。与此同时,改革的步伐是不会停滞的,教学在理论与实践方面都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提高,要结合区域的、时代的特点,及时发现旅游德语教学中的问题和不足,借鉴其他语种旅游教学的先进经验,找到相应的对策,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旅游德语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黄雪春.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英语教学模式改革探析[J].现代企业教育,2007(4).
[2]王淑慧.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英语教学实践探索[J].辽宁教育研究,2008(12).
[3]褚静.德语交际教学法的课堂教学行为设计[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0(6).
[4]刘天放.外语教学法的回顾及对传统教学法的再思考[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08(1).
[5]罗长欣.就业导向下高职旅游英语实践教学的创新与思考[J].职业时空,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