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我国高水平运动员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小结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4466 浏览:109395
论文导读:
摘要: 体教结合是一种新型的运动人才培养模式,高水平运动员人才的培养走“学院化”之路,必将成为世界体育未来发展的总趋势。本文即通过分析当前我国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现状及面临的困难,提出了将竞技体育与教育相结合,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新型运动员的目标。作者认为,目前我们应弱化体育系统的管理职能,将传统的集中型国家行政垂直协调体制,逐渐转变为具有宏观控制的社会自我协调模式。
关键源于:论文格式范文www.7ctime.com
词: 竞技体育高水平运动员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院化”培养模式
1.引言
竞技体育一直是衡量一个国家体育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而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则是一个国家竞技体育发展之源。各个国家竞技体育的兴衰均与其后备力量状况紧密相关,因而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问题一直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然而由于历史、文化、政治和社会背景的差异,竞技体育体制不同的国家也采取了不尽相同的培养策略,以解决其后备力量补充的问题。建国初期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建立起的“训练网”竞技后备人才培养体制,即“业余体校—地方队—国家队”,以其独特的资源整合优势,确保了我国竞技体育初期的超常规发展,为我国竞技体育的起步、发展与腾飞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转型,高水平运动员人才的传统培养体制也正承受着巨大的冲击和挑战。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受社会关注。因此,及时了解世界体育强国后备人才培养的新动态。加快实现我国高水平运动员力量培养体制改革的目标,一直是我国政府、体育职能部门及全社会所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
本文即围绕转型时期中国高水平运动员人才的培养问题,对比国外体育强国,特别是美国大学竞技体育的管理体系,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力求对如何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制相配套的新体制和新的运行机制,以保证体育人力资源及竞技体育人才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得到解决。

2.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系的发展和当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建国后我国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和竞赛体制不断发展完善,大致经历了竞赛体制的初步形成阶段、“制”基本形成阶段、“”时期的竞技体育、“制”的完善与初步改革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体育改革等五个阶段。上世纪九十年代我们确立的体育改革的基本思路和总目标,就是要改革现有的体育体制和运行机制,逐渐实现两个“根本转变”,即实现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体育体制向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体育体制的转变,逐步建立符合现代体育运动发展规律,国家调控,依托社会,自我发展,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体育体制和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体育体制改革尤其是竞赛体制的改革遇到了很多新情况和新问题。由于现存的竞技体育组织管理体系相当牢固,竞技体育部门的发展过快,高等院校的竞技体育难以正常成长,发育十分不健全,高校竞技体育不仅没有竞赛市场,也很少培养出优秀的体育人才,处于可有可无的尴尬窘况。同时高教体制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高度统一,高度集中,使得从属于高教体制的高校体育只适合于开展体育教学、课外活动、业余训练等。竞技体育的发展无法寻求自身的增长点,高校的竞技运动长期以来一直处于业余水平。总结种种这些困境,我们认为我国现阶段“训练网”体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运动训练与文化教育的失衡。

计划经济时期所建立起来的“训练网”人才培养体系是借助于国家政府的强制性制度安排得以建立和实施的,具体表现为:政府运用行政手段由上而下地构建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系统。这一系统虽然以各级“体育学校”或“竞技体育学院”等教育类组织命名,但其特定的组织功能仍然是培养、选拔和输送高层次的运动员,因此在运动训练与文化教育的实践配置、师资配置、财力配置、物资配置等方面都呈明显的“失衡”局面,对运动训练与竞赛上的投入远远高于文化教育。尽管国家体育行政部门曾多次发文,要求各培养单位加强运动员的文化学习,并已引起了部分单位的重视,但就总体而言,这种“失衡”现象仍然普遍存在。由这种“失衡”现象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直接反映为不利于运动员自身素质的均衡全面发展。

2.2运动员出路不畅,体育后备人才严重流失。

与过去业余体校招生时的门庭若市相比,目前我们多数体校的招生工作困难重重,面临着生源紧张的困境。这严重影响了地方体校向各省市、国家高水平专业队输送新鲜血液的能力。而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之一,我们认为就在于专业运动员退役后的安置问题无法得到妥善解决。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们观念的转变,现在很多退役运动员由于缺乏基本的劳动就业技能,在就业时竞争能力严重不足。很多退役运动员长期安置不出去,滞留于运动队,占据人事工资指标,致使新运动员不能及时入队,直接影响了优秀运动队的人员更新。优秀运动员代表邓亚萍同志在十届人大会议上提出的议案指出,目前我国退役运动员的安置状况十分紧迫,每年退役的运动员中大约有40%无法适时安置。不少亚洲和全国冠军退役后不得不看大门、看车棚,或者干脆找不到工作。此外长期向极限挑战的专业训练往往会致使运动员留下不同程度的伤病。种种不利条件使得家长们越来越不愿意送孩子进入体校和专业队。这个问题对于竞技体育的影响越来越大,将会直接导致今后我国奥运会上出现竞技人才危机。然而可喜的是,我们看到各级政府和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已经开始对当前退役运动员的就业安置问题提高了重视。2003年由国家体育总局、编委、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和劳动保障部6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工作的意见》,可以说是迄今关于解决运动员退役安置工作问题相当有权威性的一份文件。

2.3后备竞技人才的管理和流动法规不健全和不规范。

高水平运动员人才培养系统具有资源高消耗的特点,这表现在人力资源的高淘汰、物化资源和信息资源的高依赖。因此,财力资金的投入是这一系统存在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由于现阶段我国后备竞技论文导读:资金投入、各投资主体的目标和投入与效益产出的“失衡”现象,严重阻碍了我国高水平运动员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3.“学院化”将成为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然趋势体育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特别是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竞技体育与教育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1991年最新版的《奥林匹克宪章》指出:奥林匹克主义是增强
人才的管理和流动法规不健全和不规范,投资者的利益无法得到保证,极大地影响了投资者的积极性。在一些地区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往往由于资金不足而导致基层教练员队伍不稳定,训练质量低下,造成大批具有较好运动潜质的青少年运动员由于缺乏科学化的训练而过早地退出训练队伍。同时,由于对经济利益的过度追求,和在选材、输送、交流等环节上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各种“灰色交易”现象屡禁不止。这种新旧体制转换时期所出现的国家总体目标和资金投入、各投资主体的目标和投入与效益产出的“失衡”现象,严重阻碍了我国高水平运动员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

3.“学院化”将成为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然趋势

体育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特别是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竞技体育与教育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1991年最新版的《奥林匹克宪章》指出:奥林匹克主义是增强体质、意志和精神并使之全面发展的一种生活哲学。奥林匹克主义谋求把体育运动和教育融合起来,创造出一种乐于付出努力,发挥良好榜样的价值,并以遵守基本公德为基础的生活方式。
我们意识到,竞技体育与教育的结合将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奥林匹克运动作为人类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类文明事业的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它的兴衰史告诫我们,竞技体育与教育相结合才能真正体现出竞技的魅力,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否则,竞技体育的发展将会受到始料不及的冲击,最终被时代抛弃。很多西方竞技体育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已经验证了这一点。

3.1“学院化”培养模式可以有效防止体育后备人才训练的早期专项化。

在遵循体育的特殊规律和教育的普遍规律前提下,竞技运动后备人才的训练采用“学院化”培养模式有着它自身的优越性和科学性。以篮球运动为例,在美国,小孩一般从6岁开始接触篮球运动,进入小学和初中后开始接受全面的篮球教育。但是在16岁以前这些篮球教育还都处于普及篮球基本知识、基本技术的阶段。只有16岁之后进入高中和大学,一些有志于篮球运动的青少年才开始进入第二阶段的训练,并逐步发展成为大学生运动员或者专业型运动员。这种篮球人才培养模式的另一个好处是为美国培养了众多的篮球人才。据报道美国有近90%的国民参加过篮球运动,而经注册的篮球运动员有280万人之多,这其中有10万人达到了奥运会水平。如此众多的篮球人口不但有助于该项运动竞技水平的提高,与此同时也为其商业化比赛培养了非常庞大的球迷群体,可谓一举多得。
因此,把我国的竞技体育训练科学的引入各大、中、小学,形成一条龙式的培养模式,以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为指导思想,让学生从小以学习为主,科学发展自己的体能素质,这种“学院化”的培养训练对于人自身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3.2“学院化”培养模式是我国体育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纵观当今世界体育强国,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西方国家可谓竞技体育走“学院化”之路的典范。美国不仅拥有坚实的体育后备人才基础,其大学生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和成绩无疑也是骄人的。奥运会赛场上经常可以看到许多大学培养出来的高水平运动员摘金夺银,显示出雄厚的实力。在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仅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大学生运动员即夺得了16枚金牌,这一数量超过了当届奥运会中国国家队的夺金总数,充分显示了这种以教育体系为依托,“科训一体化”竞技人才培养模式的优越性。相似的例子在我国也有很多:早在1997年的第8届全运会上,以学习为主的北京体育大学的学生们就夺得了20枚金牌,远远超过了许多省专业运动队所获得的金牌数;2000年上海市在全国率先打破体育、教育围墙,把优秀运动队办到有条件的学校中去,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此外,清华大学运动队培养出来的全国城运会男子800米冠军李光明、全国第九届全运会跳高季军梁彤、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男子百米冠军胡凯等一批优秀大学生运动员的例子,都充分说明了“学院化”培养模式是推动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我国体育运动人才可谓丰富,但是各省队和国家队的容量终究有限。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高校的场地、器材已经具有了一定基础,教练员队伍中也不乏博士、硕士生等高学历人才。因此有条件的高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不但扩大了在训优秀运动员的容量,而且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机会。可以预见,“学院化”的培养模式必将成为我国体育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的趋势。

3.3“学院化”培养模式是专业体育训练以人为本的一个重要体现。

任何人都不可能一辈子从事专业体育训练,到了一定的年龄总得走入社会,总要谋求一份合适的职业。儿童少年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黄金时期,如果自小过多地参加体育训练,势必会对学习产生不利影响。正如上文所述,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退役运动人员的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为各级政府以及社会所关注的焦点之一,不少具有运动天赋的青少年可能会因为各方面的压力而不得不离开训练场,这对于我国体育事业的长足发展是有相当影响的。而正是由于高校的介入,“学院化”训练模式的实施,一大批青少年运动员能够得以在校园里继续参加训练,延长了他们的运动生涯,同时也完成了我国奥运战略的目标,拓宽了基层运动员的出口,消除了家长和运动员的后顾之忧。可以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学院化”体育人才的培养模式无疑最为直接地体现了体育专业训练“以人为本”的重要思想。
综合上述观点,我们认为学校应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体育人才的重要基地。“体脑平衡、追求卓越”是体教结合、探索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国家级学生运动员的指导思想,是高等学校在体育系统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积极参与国家体育事业发展的一个具体表现,同时也是我国竞技体育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人才强国战略的一个实际行动。“学院化”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具有科学性、优越性及合理性,必将成为未来我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然趋势。
4.结语
发展运动素质不可忽略文化素质,提高竞技能力不能以牺牲文化教育为代价。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往往也是竞技体育强国。他们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有一套完整的培养优秀青少年运动员的体制。而这一论文导读:校体育,1997(3).[5]钟秉枢,等.社会转型期我国高水平运动员人才培养及其可持续发展.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6]陈晓荣,朱保成.对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现状及未来发展对策的思考.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7]杨展加.竞教结合是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新途径.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8]姜明,等.中国篮球后备力量培养的建
体制的最大特点就是把体育和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使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既能接受文化知识的教育,又能根据个人特点不失时机地挖掘自身运动才能,在运动领域表现自己的价值。相信随着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制度的不断深入改革,走“学院化”的培养训练模式将是历史的大趋势。我们不断总结他人、前人的经验,为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体育人才发展之路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刘海元.中国大学竞技体育的发展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2003.
[2]池建.美国大学竞技体育管理.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怎么写论文www.7ctime.com
.
[3]池建.美国大学竞技体育管理体系的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2003.
[4]郭敏.对培养体育后备人才中各种矛盾的哲学思考.学校体育,1997(3).
[5]钟秉枢,等.社会转型期我国高水平运动员人才培养及其可持续发展.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6]陈晓荣,朱保成.对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现状及未来发展对策的思考.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
[7]杨展加.竞教结合是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新途径.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
[8]姜明,等.中国篮球后备力量培养的建议.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2.
[9]刘小莲,纪新智,等.高校作为我国篮球后备力量培养基地的可行性探讨.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