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析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女性形象差异原因-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2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2241 浏览:97282
论文导读:武皇这样赞美:“巾帼英才扭乾坤,一代女皇绝古今。虽为妩媚入宫闱,却因智谋赎尼身。孤凤展翅腾龙位,弱女挥手伏众臣。功过论争千秋去,无字碑上遍诗文。”而英国人利顿·斯克莱切在其著作《伊丽莎白女皇与埃塞克斯伯爵》中对伊丽莎白有这样的一段描写:“当时的宗教界人士为她的行为感到苦恼,如今的帝国主义历史学家则一直为
摘要:自古以来,东西方社会分别构建着迥异的社会文化系统、价值取向标准,从而也造成了东西方人对于客观世界中的某一事件与人物所作出的判断与态度的不同。笔者就《剑桥中国史》与白寿彝先生的《中国通史》中关于武后的篇章进行了内容、态度以及结构上的比照,发现东西方史学家对于历史上富于女权主义性质的女性具有不同的态度。
关键词:武则天;东西方;史学;文化背景;女性形象

一、中西方学者对于武则天形象的定位

白寿彝的《中国通史》中对武氏进宫是这样描写的:“武则天是武士彠的次女,自幼聪慧,有才智。武士彠病故时,她才十二岁。不久随母亲从荆州搬回长安居住。十四岁时,被唐太宗选入后宫,充当才人。临行时,生母杨氏痛哭不已,她却安静如常,对母亲说:“见天子庸知非福,何儿女悲乎源于:毕业论文致谢词www.7ctime.com
?”
笔者注意到,在白寿彝先生的《中国通史》中,对于武则天的身世背景有这样的一段介绍,虽是严肃客观的史料,但是作者在描述的同时,言语中对于武后的情感确实浓厚明显:尊敬,爱护且充满赞美,对于武则天的形象,作者首先并非把她作为大唐盛世政权下的觊觎者,而是将其柔化成为一位静美贤淑、冰雪聪明的女子,产生一种怜之悯之惜之的情感,统摄全文。从古至今,女性始终作为男权社会的附属品,男性主导者这个社会的政治以及运转规律,而女性只能远远地站在边缘地带服从、妥协,处于一种绝对被支配状态,而武则天却可以撕裂这恒久的定律,冲破男权结实的屏障,反其道而行,以女性政治家的姿态统治这个世界。
而在《剑桥中国史》中,则没有关于武后身世背景的详细描述,直接从她参政议政开始,有关她的史实从另外一种角度展开叙述:她的干政只被容许在“军国大事之未能决者”方面,野心巨大的武则天绝对也无法妥协于这样的决断,拥有一个至高无上的“头衔”,却无法操控应有的权利,她绝不甘心。她开始踏出关键的第一步,她违反遗嘱的规定,使中宗无法立刻在“梓宫前”得以继位;在拖延加冕的这段时间内,自己的野心得到最大程度的暴露,但同时也透露着她对自己亲身骨肉的忧虑。
《剑桥中国史》中的武则天俨然是一位富有政治家的智慧与野心的女人,更甚者,武则天的女性形象已经模糊,她只是一个皇权的者,利益的纂取者,和男性形象无异,如果说,非要强加女性的形象,只会更加突出她的狠毒与老练:没有一个女人可以像她一样,紧紧攥住好不容易到手的权利,想要得到真正的实权,前提便是让自己先获得名誉上的威信。因而,高宗在时,她便自封为天后,不甘心自己的政治理想仅仅止步于“枕边谋政”,她用尽手段,于是乎,之前在“身边的权力”慢慢向“手中的实权”过渡。

二、东西方学者眼中的武后形象相异之根源

黄光仁曾在其诗《女皇》中对武皇这样赞美:“巾帼英才扭乾坤,一代女皇绝古今。虽为妩媚入宫闱,却因智谋赎尼身。孤凤展翅腾龙位,弱女挥手伏众臣。功过论争千秋去,无字碑上遍诗文。”
而英国人利顿·斯克莱切在其著作《伊丽莎白女皇与埃塞克斯伯爵》中对伊丽莎白有这样的一段描写:“当时的宗教界人士为她的行为感到苦恼,如今的帝国主义历史学家则一直为她感到很大的悲哀。为什么她不能克服犹豫和谲诈,而采取一种高尚的冒险行动呢?为什么她没有以欧洲新教徒领袖的身份,大胆坦率地跨前一步,把荷兰的君权接受过来,并且认真战斗一场,以摧毁天主教,并将西班牙帝国改归英国统治呢?答案是,她毫不想望这些事情。”
仔细对比中西方文人对于各自的女皇的描述,不难发现,前者明显充满着女性柔美形象的爱惜与称颂,而后者冷静的笔调之下,透射出的是伊丽莎白女皇的深谋远虑以及老道成熟,她仅仅是一个当权者,没有人在乎她的性别,仿佛在作者的眼中,男女并无差异,权力之下只是当权者,如果把其中的“她”换成是“他”,似乎也不容易被读者察觉,看来,民间有“伊丽莎白是男儿身”的笑话还是多少有些依据的。自古以来,在法律权利和社会地位上,东方妇女逊于西方妇女,严格实行一夫一妻、妻子不必为丈夫殉葬等等,只不过是“公平”下的冰山一角。
在东方,我们的文化传统,视妇德高于一切,宁愿牺牲自己也要成全、复制男性的女性,始终是赞美的对象,而这实质,都是传统文化对女性地位的不公平的定位,而对于女权、或者仅仅是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我们中国人包括我们中国女人自己,视为践踏传统妇道的异端邪说,“女强人”这种称呼的背后就暗藏着对女性能力的质疑与轻视,女性的形象俨然已经和“女子无才便是德”之类的迂腐观念紧绑在一起,摧残妇女自然发育,从而到达限制妇女正常活动的“缠足”这一陋习,就充分说明了这一观点。因而,在被压制在男性权威社会之中的女性,急于需要一个声音,借助其自身的强有力的权威反抗者不公平的待遇,于是,武则天的出现,除了其本身的皇权性质之外,更多的是回归与人性的、敢于反抗封建反抗不公平的勇气与智慧,正是基于此,东方学者对于自身历史长河中出现的这一勇于向男权挑战的女性,给予的是更多的感性认同,寄托的是更多的希望与号召。
参考文献:
白寿彝.中国通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美)麦克法夸尔,(美)费正清.剑桥中国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3]曾莉.中西方“女性观”之比较[P].北京:中华文摘,2004.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