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中国人初识世界历史考量-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0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284 浏览:13776
论文导读:南极洲);描绘了各大洋的方位和世界著名河流湖泊的分布;标明了热带、温带和寒带;介绍了地圆学说、经纬度制图方法;尤其将中国地理绘制得详细而逼真,为迎合华人“中国中心”的心理,利玛窦特意抹去了福岛的第一条子午线,把中国画在了。这些地图让国人第一次对世界有了一个完整而真实的印象,还学到了现代地图的绘制。在介绍世
摘要:古代中国人没有完整科学的现代世界概念,基本用臆测性的“天圆地方”来演绎。明清之际,传教士东来,带来了一些现代天文学知识和世界地图,个别有识之士开始研读,但大多数的知识人士乃至整个朝野都从固有的陈旧观念出发,“目笑置之”,极端者甚至诋毁其为“歪理邪说”,从而丧失了一次认识世界的机会。及至战争时期,在西方殖义的威逼下,为摆脱民族危亡,清朝某些官绅及少数先进知识分子才急切地寻求资料,翻译西书,了解世界,于无奈中考察世界地理与世界格局。这种亡羊补牢式的考察世界,虽然带来了不少新知,但凌乱浅薄,缺少深度。待魏源与徐继畬所著的《海国图志》和《瀛寰志略》相继问世后,才标志着国人对世界有了初步的认知。
关键词:世界;明清传教士;“悉夷情”和识世界;魏源与徐继畬
1003-854X(2012)07-0086源于:7彩论文网毕业设计论文致谢www.7ctime.com
-06
“世界”一词,来自梵文lokad(ha-)tu,为佛教用语,公元705年(唐神龙元年)由《楞严经》译为中文,“世”意迁流,即时间;“界”指方位,即空间;世界即囊括时间和空间的宇宙。佛教中有一派把宇宙分为“三界”,曰大千世界、中千世界、小千世界,极有可能是由于小千世界的流传演化,后人的“世界”概念逐步缩小,常将世界与地球等同、互用,也把宇宙与世界分说,世界仅指地球,宇宙则远大于世界。唐以前的中国人,信奉《易经》太极理论,把宇宙分为太虚、太易、太初、太素、太始五层,“天下”即宇宙,“天圆地方”,“天圆如锅盖,地方似棋子”,天地之中即“中国”,亦称“华夏”,其余则夷狄,有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之说。即使到唐之后,虽然有了佛学所述的世界,但“世界”一词仍未代替“天下”,为世人所用,“天圆地方”尤其是“中国中心”说,深深印在华夏子民的脑海里,亘古不变。其实,无论是太极理论,还是佛家的世界学说,都是在现代天文学未诞生时的一种想象与臆测,缺乏科学依据。及至明清时期耶稣会士的东来,延续了数千年的传统的“天圆地方”观念才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利玛窦等人介绍的欧洲天文学知识,展示了一个全新的宇宙,揭示了一个真实的地球。传教士给出的“天”和“地”,与国人固有的认知形成巨大的反差。

一、传教士传来的世界:“目笑存之”

明清之际,初来乍到的传教士中文水平有限,华人则很少熟英文者,所以翻译那些天文地理图书时,只能由传教士口述,再请中国学者编写为相对地道的中文,传教士再把中文译回英文,重新体测,然后再次译为中文,这样经过多次反复,才翻译为比较流畅的中文书籍。明末清初,翻译和译编的天文书籍,主要有1614年在北京出版的《圜容较义》,1615年出版的《天问略》,1631年到1634年5次印刷的《西洋新法历书》,又名《崇祯历书》,还有《乾坤体义》、《天主实义》等。这些书所阐述的天文知识大致有三:一曰宇宙的构成。把地球以外的星球分为月天、水星天、金星天、日轮天、火星天、木星天、土星天、列宿天、宗动天,太阳居其中。二曰天体的运行。太阳为恒星,地球自转并绕日而行,其他金、木、水、火、土等星球各有自己的运行轨道。对哥白尼的地动日心说,《崇祯历书》也有较完整的表述。阮元取其材,释其意,在《畴人传》一书中云:“歌白尼置太阳于宇宙中心。太阳近者水星、次金星、次地、次火星、次土星。太阳之本轮绕地球。土星旁有五小星绕之,木星旁有四小星绕之,各有本轮绕本星而行”。① 三曰天体的测量和计算。《崇祯历书》中列有天体各星球位置的计算表格和运算方法,还具体介绍了相关的天文数学基本知识。与之相联,伽利略观测宇宙的仪器和方法,也有叙述。以这些知识为基础,崇祯皇帝以南怀仁为顾问,重新修历,几经磨练,终于1643年修成了较旧历法更科学的《时宪历》。次年,明亡,清朝内部围绕此历法的使用,守旧与开明两派展开了尖锐的争斗,曾酿成南怀仁入狱。1668年,在无可辩驳的事实面前,康熙决定在全国使用南怀仁主持修订的《时宪历》。
与天文学相结合,欧洲地理学和世界地理知识的传入,尤其是世界地图的展示,在中国人认识世界的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传教士译编的《山海舆地图》(1584年刻版)、《万国图记》(1600年刻本,已轶)、《舆地全图》(1601年刻版)、《坤舆万国全图》(1602年刻版)、《职方外纪》(1623年出版)、《西方问答》(1637年出版)、《坤舆图说》(1674年出版)等,不仅揭示了地球布局、世界各国的准确位置,而且传达了地理学的基本知识。《坤舆万国全图》在这些世界地图中最佳,展示了五大洲,即欧罗巴、亚细亚、利未亚(非洲)、南北亚墨利加(南北美洲)、墨瓦蜡尼亚(南极洲);描绘了各大洋的方位和世界著名河流湖泊的分布;标明了热带、温带和寒带;介绍了地圆学说、经纬度制图方法;尤其将中国地理绘制得详细而逼真,为迎合华人“中国中心”的心理,利玛窦特意抹去了福岛的第一条子午线,把中国画在了。这些地图让国人第一次对世界有了一个完整而真实的印象,还学到了现代地图的绘制。在介绍世界地理、历史的图书中,《职方外纪》较完备,也较有影响力。艾儒略和杨廷筠在翻译此书时,别出心计,以《周礼》记述的主管地图和朝贡的官吏“职方”来命名,给国人以亲切感。该书前置万国全图,先在视觉上给读者以世界的整体概念,然后分卷叙述五大洲的国家、民族、地理、环境、人口、物产、民情、风俗习惯等,历史感、现实感和社会感很强。第5卷为四说,将海洋、海岛和海洋的物产、风貌、海路、航行等逐一介绍。特别在叙述欧洲各国时,涉及到每个具体国家和民族,并详细讲述其地理、历史、现状、政治、社会、经济、自然、民族、人口、文化、教育、习俗等,对于急切想了解耶稣会士的欧洲故乡的中国人来讲,无异于雪中送炭。随着世界地理知识的传播,康熙皇帝萌发了绘制精确的清朝地图的意图。1708年,由其亲自主持,购置现代绘图仪器,如地平经纬仪、窥远镜、三角仪、平浑悬仪等,聘请熟悉地图测绘的传教士白晋、雷孝思、冯秉正、潘如等,实地往东南西北和中部可以涉足的地方考察、测量、绘制论文导读:
。经过10年的努力,这些耶稣会士风餐露宿、历经艰辛,走遍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华中等地,考察山川河流,深入田野森林,终于在1718年绘制出了《皇舆全览图》。这是有史以来中国第一张精确的地图,对于全面掌握国家地理、资源分布和政府决策意义重大。那时,欧洲虽然已经开始大地测量,但时间很短,而康熙已经组织完成了全国地理的三角测量,跃居世界前列,而且大胆依靠欧洲的科学技术人才,其开放和包容的姿态,难能可贵。然而,受专制集权的体制制约和固有的皇帝的封闭意识所捆绑,康熙的开放是有限的,《皇舆全览图》被视为绝密材料,藏之深宫,秘不示人,无法发挥其应有的功能。直到晚清的同治年间,湖北巡抚胡林翼才利用其特殊的地位,依据宫中秘藏的《皇舆全览图》,请有关专家绘制出了《清一统全图》,逐步在士林和民间传开,却已经晚了约一个半世纪。但那些耶稣会士却非常珍视这场实地测量,将测绘过程中获取的珍贵资料和科学数据,秘密带回欧洲,整理研究,发表论文,推进了欧洲地理测绘技术的发展,加深了西方人对中国的了解和向远东扩展市场的决心。这种墙内开花墙外香的二率背反,明清以来,反复出现,一个重要原因是当道缺乏世界意识,不谙世界潮流。面对耶稣会士传来的世界地理和现代天文学知识,明清之际理应出现热切探求世界的热潮,实际上却是死水一潭,偶有涟漪,只有少数几位和传教士过从甚密的士大夫,如徐光启、李之藻、梅文鼎等,对西方的科学知识,有所感悟,也有一些官绅出于猎奇,窥探西学,但信疑参半,主要以之“娱心志悦耳目”。②个别人甚至还认为利玛窦等解说的宇宙构成和描绘的世界地理,是幻想中的臆测,“欺人以其目所不能见,足之所不能至,无可按验也。真所谓画鬼所画鬼魅也”。③ 即使不如此武断,也或作为“谈资”,用于闲聊;或作为资料,予以。《四库全书》中关于《职方外纪》的提要中云:“所纪皆绝域风土,为自古舆图所不载,故曰《职方外纪》。其说分天下为五大洲,……前冠以万国全图,后附以四说,所述多奇异,不可究结,似不免多所夸饰。然天地之大,何所不有,录而存之,亦足以广异闻也”。④ 《四库全书》代表的是观点和主流意向。由此足以表明,利玛窦等介绍的天文和地球知识,从总体上讲,并没有被那时的朝野所接纳,更没有对中华民族走向世界、步入近代,发挥应有的作用。诚如梁启超所论:“言世界地理者,始于晚明利玛窦之《坤舆图说》,艾儒略之《职方外纪》。清初有南怀仁、蒋友仁等之《地球全图》,然乾嘉学者视同邹衍谈天,目笑存之而已”。⑤ “目笑存之”,不仅是一种“无知”,而且是夜郎自大,不求进取。中国显然失去一个可以主动拥抱世界、走向近代的机会。此后,虽然有1793年的马戛尔尼使团和1816年的阿美士德使团来华,⑥渴求清朝开放市场,融入世界,但皆被毫无世界意识、狂妄自大的清朝皇帝所坚拒。专制,需要闭关锁国,传统习惯势力又不求进取,这注定了当权者不可能主动地去认识世界、顺应潮流,并由此淤积为一个只有在被动挨打、经受巨大的灾难后,才幡然醒悟、睁眼看世界的死结。

二、“悉夷情”与识世界:战争威逼下的无奈

1717年,康熙禁教后,关于世界的议论也随之沉寂,直到战争,世界问题才重被提起。原因是,远在天边摘自:7彩论文网毕业论文文献格式www.7ctime.com
的英国大败“天朝上国”,割地赔款,道光君臣们切实尝到了昧于世界的苦果,急切想了解世界,尤其是西方殖义者,藉以知己知彼,战胜“洋夷”。道光皇帝曾多次指示臣僚,了解英、美等西方国家的地理位置和军事实力。林则徐等开明大员,也十分强调“悉夷情”的重要性,并付诸实践。一些富有远见的社会精英,则呼吁“悉夷情”,知“西事”。魏源云:“不悉敌势,不可以行军;不悉夷情,不可以筹远”。⑦ 他吁请有条件者,“日翻夷书,刺夷事,筹夷情”。⑧ 可见,战争时期的认知世界,和明清之际和平环境下平心静气地讨论截然不同,是被逼无奈下的一种不容迟疑的急需,功利性、实用性很强,具有明显的抵御殖义侵略的政治色彩。而且,前者权操于我,主动;后者权操于人,被动。这种亡羊补牢式的认识世界,虽令人扼腕叹息,但总还在努力补救。
较之明末清初,战争时期认知世界的资料,有较大的拓展。一是传教士通过译书、办杂志、办学校、办医院,赠送各种地图、地球仪、天文仪器等,培养了一些初步熟悉英文和西方天文地理学的人才,扩展了天文学和世界知识的传播;二是乾嘉道年间,中外民间交往过程中,个别冒险涉足欧美的流浪者、商贩、士人,将其海外见闻记述成书,战争前就有《海岛逸志》、《海岛纪闻》、《记英吉利》等,战后则进一步增多,这是早期中国人自己写的世界地理的书,虽浅薄,但亲切,易接受。而一些矢志探求世界的官员、文人、士大夫,摆脱明清之际那种被动接受局面,克服困难,主动索求,收获亦丰。这两大特色,奠定了战争时期世界概念初步形成的基础。
战争前后,仅传教士翻译出版的天文、地理和各国社会状况的图书和载有相关内容的中文杂志就达20余种,摘其要者,列表示之⑨:
表中所列,杂志4种,但时间短,三、五年即停刊;书17本,较薄,多为数页或几十页,百余页两本、200多页1本、300多页3本。以今之眼光观之,这些天文地理著述的确有限,但较明末清初要丰富。《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不仅刊发了一批关于宇宙构成、星球运转和地球自然、社会、政治状况的文章,还针对读者对宇宙和地球的一些疑问,耐心解答。墨海书馆出版的《大英国志》,属英人名著,详述英国的地理、自然和历史沿革,在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着墨尤多,涉及制度设计、军事布局、律法条规、经济结构、赋税财政、教育制度、农工商贸、文化特点、宗教信仰等各个领域,对急切想了解英国的中国人来讲,非常适用。《谈天》一书,即《天文学纲要》,为精深的学术专著,伟烈亚力和李善兰合译,适合钻研天文地理的学者阅读。该书在解析太阳系构造、行星和恒星运动原理、天体测量、经纬度测定的基础上,论述了万有引力定律、太阳黑子理论、彗星轨道理论和行星摄动理论等。对中国天文学的近代建构,有奠论文导读:一本超越《四洲志》的高水平的新书。他与徐继畬的思路和做法大致相同,也是在广泛源于:7彩论文网论文的格式要求www.7ctime.com搜集中外文资料的基础上,千方百计找西人寻求资料,并与中文记述相互验证,在1842年写出了《海国图志》,后又增补、修订,在1852年成100卷的巨著。{14}《瀛寰志略》共10卷,约15万字,插有地球
基之功。总之,战争时期西方天文地理学的传播,已在普及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渐露学术端倪。
与此同时,在民族危机的催逼下,先进官绅和文人墨客追寻世界的热情和兴致颇高。林则徐从抗击英国入侵的实际需要出发,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条件,探求世界。他大胆与洋人接触,与商人、水手、传教士、学者、官员、甚至俘虏交朋友,了解世界地理和西方社会。林则徐大量购买介绍和研究西方的中英文书刊,组织人力,选择急需者,加以翻译。为此,他不拘一格广求熟悉世界、又有英语基础的新型人才,如基督徒梁进德、英华书院毕业生袁德辉,还有几位从美国归来的青年学子,和曾在英、美饭馆当过厨师、但英语好的“海归”等。宾汉在《英军在华作战记》一书中评论林则徐说:“当他在穿鼻港时,他指挥他的幕僚、随员和许多聪明的人,搜集英国的情报,将英国商业政策、各部门的详情,特别是他所执行政策可能的后果,如何赔偿所有者的损失,都一一记录。他们尤其关心英、俄是否正在作战。等到他们被告诉,英俄之间极和平时,他们好像深为诧异。这些情报,每日都先交钦差阅览,当他离去广州时,已搜集了一厚帙了。”⑩ 他亲自主持摘译的《四洲志》,是中国人自己翻译出的第一本世界地理书。此书从1834年在伦敦出版的名著《世界地理大全》选文编译。将原书中五大洲中的南美和北美两洲合为美洲,名《四洲志》,重点叙述亚洲、欧洲、非洲和美洲的地理沿革、国家布局和社会历史状况,对战争时期中国人认知世界十分有用。{11}如果说,林则徐是面向世界过程中开明官员的代表,那么,梁廷枬则是士林中思想开放的典型。梁廷枬熟读经史,善于辞章,利用1837年主持编修《粤海关志》的方便条件,广泛搜集明清以来关于世界,尤其是欧美的图书文献资料,于1844年和1845年出版了概述美国的《合省国说》、评述英国的《兰仑偶说》、记述荷兰、意大利、法国、葡萄牙、西班牙等国的《粤道贡国说》、评论西方基督教文化的《耶稣教难入中国说》,后将四书合辑为《海国四说》。较之林则徐主持摘译的《四洲志》,梁廷枬的著作要深入、细致,具有一定的学术探讨和见解。虽然《粤道贡国说》充斥了天朝大国的狂妄自大,但所述欧洲各国的地理、历史、经济、政治等,却丰满准确,加深了对这些国家的了解。《兰伦偶说》是战争时期中国人评述英国既简明扼要、又深入透彻的一部作品,将英国从公元前的古罗马时代,到工业革命、光荣革命,逐一叙述,凡千余载,直至1840年。在叙述历史的基础上,评论其政治、经济、社会、习俗,于字里行间流露出梁廷枬的哲思和见解。《合省国说》凡3卷{12},卷1简述世界格局,重点叙述美洲新大陆的发现和其地理自然分布,以及欧洲殖民者统治的建立;卷2讲述美国的成长过程,重点评述其领土扩张和美国独立战争,还触及经济变迁和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等;卷3介绍美国的宗教文化、风俗文化、物质文化等。中国人自己编写的评介美国的著作,此为第一部,有显著的现实感和一定的学术建树。颇有意味的是,梁廷枬通过考察美国的政治制度,茅塞洞开,指明美国的制远比中国的皇权专制优越。其云:
彼自立国以来,凡一国之赏罚禁令,咸于
民定其义,而后择人以守之。未有统领,先有
国法。法也者,民心之公也。统领限年而易……
为统领者,既知党非我树,私非我济,则亦唯
有力守其法于瞬息四年中,殚精竭神,求足以
生去后之思。而无使复当前之餗斯已耳,又安
有贪侈凶暴,以必不可固之位、必不可再之时,
而图贻其民口实者哉!
……六合以内,自中华以迄夫海隅日出之
乡,使鹿使犬之地,无虑居国行国,穷涯僻岛,
毡帐部落,凡有血气者,莫不奉一君主,柄其
赏罚禁令而齐之,其间虽禅继举夺之不同,而
君治其上,民听于下则一也。予概观于米利坚
之合众为国,行之久而不变,然后知古者可谓
非民之末,为虚语也!{13}
梁廷枬由美国的总统制联想到中国封建专制的所谓“民为本”是虚妄之言,是思想的一大飞跃。其已经将认识世界和变革中国不自觉地联系在一起,表明战争时期先进人士的追寻世界,蕴藏着某些以西学置换中学的因子。

三、中国人描述的世界:《瀛寰志略》和《海国图志》

梁廷枬的著述虽不失为以中国人自己的认知去阐释世界,但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作为早期中国人描述世界的标志,理应是徐继畬的《瀛寰志略》和魏源的《海国图志》。
徐继畬,山西五台人,出身官宦家庭,由科举而官至巡抚,1840年前后一直在广东、福建任职,关心时务,留意西方,对探索天文地理尤其是世界各国有极浓厚的兴趣。他在广泛搜集历代世界史地资料的同时,非常注意查找明清以来西方传教士天文地理方面的图书文献,还不计高官的身份,向东南沿海的传教士和西方外交官咨询世界、讨论问题、求索史料和实物等。他和英国外交官李太郭、阿礼国夫妇及传教士雅裨理等是好友。雅裨理送他世界地图和许多图书,教他如何画地图;徐继畬常往李太郭住所,探讨天文地理,求借各种资料;阿礼国夫妇送他地球仪,还帮他绘制彩色世界地图等。经过这样的不耻下问和相互切磋,再与他多年的研究印证,倾注5年的心血,终于在1848年完成了《瀛寰志略》,后反复增删,数易其稿,成不朽名著。魏源与徐继畬不同,书卷气很浓。他是湖南邵阳人,家庭富裕,酷爱读书,19岁进京,广结名流,欲挤入政坛,大展宏图。但毕竟是书生,喜好著述,不善权谋,30多年后才谋得知县、知州的小官,却业绩不显,终被革职。魏源的兴趣和长处在学问,著作颇丰,为学界所称誉。战争前后,魏源立志研究中外史地,并受林则徐的委托,计划写一本超越《四洲志》的高水平的新书。他与徐继畬的思路和做法大致相同,也是在广泛源于:7彩论文网论文的格式要求www.7ctime.com
搜集中外文资料的基础上,千方百计找西人寻求资料,并与中文记述相互验证,在1842年写出了《海国图志》,后又增补、修订,在1852年成100卷的巨著。{14}
《瀛寰志略》共10卷,约15万字,插有地球、各大洲、世界各国及山川河流等地图44张;在总体叙述地球概况的基础上,分述世界5大洲和5大洋。{15}论文导读:
卷2、3述亚洲,卷4、5、6、7讲欧洲,卷8为非洲,卷9叙南、北美洲,以一半多的篇幅介绍欧美。同时评述了地球特性、陆地海洋、山川河流、寒暑变化、东西两半球、经纬度和一些天文现象等,描述了80多个国家的地理分布、历史沿革、经济状况和文化习俗、社会风貌等。这是中国人第一次以自己的认知水平、特定的语言和思维方式,详细而较为准确地描述世界。百卷本的《海国图志》曾吸收《瀛寰志略》的一些内容,篇幅扩充较多,全书80多万字,插有70多幅地图、10多个统计表、80多幅船舰、火炮、器物图,还有关于御侮、强军、兴国的许多经世的论说,较《瀛寰志略》内容广阔,思想性强。如果说,徐继畬志在给国人以完整的世界地理知识,中心是知世界;那么,魏源则希望读者在知世界的过程中,学会看世界。因此,《海国图志》的布局,与《瀛寰志略》有别。魏源在评介全球布局时,以东南洋、西南洋、小西洋、大西洋、北洋、外大西洋6大块切割,各大洲和世界各国分述其中;开头有筹海篇,论述海防的守卫、攻战、议和等,末有“夷情备采”和“西洋器艺杂述”,在介绍西南洋各国后考论伊斯兰教和天主教等。魏源的良苦用心,试图建构一种新思路,领略世界与思考世界同步。总之,《瀛寰志略》与《海国图志》,一个简约,一个博大;前者言简意赅,“以简胜”,后者海纳百川,“以博胜”{16};两书相得益彰,是战争时期中国人初识世界的缩影。源于:7彩论文网论文参考文献格式www.7ctime.com